來源:西部商報 2009-11-09 10:14 編輯:耿寧
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向各村委會發出通知,嚴禁區內種植的洋姜外銷,此政策引起軒然大波
商報訊 日前,在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出現這樣的怪事,該鎮政府向各村委會發出通知:「嚴禁區內種植的菊芋(俗稱洋姜)外銷」。此舉當即引起當地種植戶和外地收購商的質疑。為弄清事實真相,西部商報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事件:
政府發通知嚴禁地產洋姜外銷
11月5日,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人民政府向各村委會發出通知,「嚴禁區內種植的洋姜外銷。」該行政命令當即在當地農村引起激烈爭論。在一份落款處蓋有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人民政府公章的通知上,記者看到這樣的內容:各村委會:接區委辦11月3日來電通知,各鄉鎮要切實加強洋姜收購市場管理,嚴禁外地企業私設攤點,亂抬價格,搶購原料,嚴禁區內種植的菊芋外銷。該通知在正文中稱,各村委會要積極配合鎮農產品領導小組工作。1.確定專人,立即通知各收購點,停止對所收購的洋姜原料向外銷售,同時,通知各收購點負責人與定西隴海乳品有限公司聯繫(孟軍龍:138XXXXXX17),做好所售原料的交售工作,確保農民生產的菊芋能夠暢通銷售,當場兌現現款。2.對經說服引導、不聽勸阻的個別收購攤點,鎮上將聯合有關部門堅決予以取締。
外地企業:
通知是為壟斷收購當保護傘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定西市安定區收購洋姜的收購商,現有定西隴海乳品有限公司和白銀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兩家。去年,就因為安定區地產洋姜的收購問題,以上兩家企業間就有矛盾。白銀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楊繼源說,他們設在安定區部分鄉鎮的洋姜收購點,就遭到定西隴海乳品有限公司方面的強烈反對,知趣而退。為在今年不再發生類似的收購衝突,他們去年和安定區部分鄉鎮的村民籤訂了洋姜的種植收購合同。楊繼源認為,鎮政府的通知是為當地企業壟斷收購洋姜充當保護傘,是排斥外來商家履行合同。
農民:
政府的做法不合適
在香泉鎮倉溝、池溝一帶的田間,對於「洋姜外銷」一事,村民們告訴記者,他們認為,鎮政府發通知,是在損害農民的利益,要是遵照鎮政府的通知,根據洋姜的種植收購合同規定,「我們還要給白銀熙瑞公司支付每畝500元的違約金,村民哪裡吃得消呀?」池溝村的王師傅說,今年他只能給白銀熙瑞公司交售洋姜,原因是去年他給當地企業交售的洋姜,到現在還是拿的白條沒有兌現;二是他已經和白銀熙瑞公司籤訂了訂購合同。
本地企業:
外地企業在搶我的市場
就此通知,定西隴海乳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孟軍龍表示,儘管我沒有見通知,但事情我在10月31日已向定西市安定區政府作過反映。定西市安定區的洋姜產業是他們在2004年通過政府下文發展起來的,當時公司為了推廣種植洋姜產業,從外地購進籽種免費分發給農戶種植,後來,因為洋姜產業不景氣,在前年出現滯銷,政府讓我們把農民手上的洋姜產品指令收購,可還是有好多洋姜都爛了,僅經濟損失就1000多萬元。白銀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搶我的市場,為什麼熙瑞公司不在洋姜爛在農民手上的時候來定西收購洋姜呢?目前他所收購的洋姜價格同白銀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種植收購合同上的價格是一樣的。
根源:
搶市場緣于洋姜成品銷路緊俏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一現象的背後,則是洋姜的銷路十分看好的大市場。據資料顯示,菊芋俗稱洋姜,其精加工的成品為保健功能獨特的菊粉,銷售市場不僅在國內緊俏,而且在國際市場上需求量也大。記者在市場走訪時發現,就目前菊粉的市場售價,10g/袋X30包裝的售價59元,10g/袋X60包裝的售價169元,10g/袋X72包裝236元,而且菊粉的主要目標市場是出口。
鎮政府:
發通知是為保農民的利益
昨日中午,記者電話採訪了香泉鎮政府鎮長馬俊英,他表示,發通知的初衷就是為了發展當地的訂單農業,保護農民的利益。說白了,就是讓村民按照此前籤訂的種植收購合同履行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白銀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香泉鎮村民籤訂的合同,會不會因鎮政府下發給各村委會的通知,讓雙方不敢交售呢?對此,馬俊英鎮長的說法是,通知就是為了保證合同履行,而通知內容的部分措辭失當,有悖初衷,就不應該出現「嚴禁區內種植的菊芋外銷」。這是工作人員的失誤造成的,當時我不在鎮上。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