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甘肅定西市鄉村夏季圖。(資料圖) 艾慶龍 攝
中新網甘肅定西12月22日電 (艾慶龍)「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堅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調動各方面最優資源向深度貧困聚集,累計籌措到位各類扶貧資金279.26億元。」甘肅省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22日說,該市有75%以上的農戶依靠發展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61.98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種養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唐曉明介紹定西脫貧經驗時說,當地因村制宜、因戶施策,以牛、羊、菜、果、藥、薯、種業7大特色產業為主,以小買賣、小作坊、小技能、食用菌、小雜糧、花卉、金銀花等產業為補充,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個主導產業,每戶貧困戶至少有一個脫貧主業。
22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在定西市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定西專場。
定西市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資源極度匱乏。1982年,國際荒漠化組織、聯合國官員實地考察後給予「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結論。「缺糧吃、缺水喝、缺衣穿、缺柴燒」是此前定西真實寫照。
民眾利用手機給展示臺上優質馬鈴薯拍照。(資料圖) 張婧 攝
「定西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戰貧脫貧的奮鬥史。」唐曉明介紹說,針對傳統產業扶貧模式見效周期長、技術標準高、產業鏈條長的實際,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五小工程」等8個新型扶貧業態,累計整合各類資金56.97億元用於產業發展。
「構建起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人口之間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貧困戶穩定增加收入。」定西市市長戴超表示,當地構建「扶持政策—三變改革—技術培訓—責任體系—基層組織」為一體的全產業保障體系。
近年來,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定西推行「黨政『建廚』、基地『主勺』、學員『點菜』、部門『買單』」的「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機制。
「纏繞法用於截面較大的導線,將已去除絕緣層和氧化層的線頭相對交疊……」在一間教室中,陳耀龍和同學們正在學習電工基礎知識。
陳耀龍是定西市安定區西鞏驛鎮羅川村村民,在當地工地上「摸爬滾打」已有10年之久,摸索出一套電工技術,但因為沒有相應的資格證,跟工友幹著相同的事,工資卻差1000多元,著實讓他有些懊惱。得知當地政府推出「菜單式」免費培訓,他第一時間就報名電工技能培訓。
「學成考試合格後,就有資格證,也就能提高工資。」陳耀龍談及未來,滿臉笑容。
定西官方公開文件顯示,在技能提升方面,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44.9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2.3萬人次,使貧困勞動力擁有了一技之長,增加了收入。
此外,定西還與福州市共同開發的定西扶貧惠農資金監管網,成為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千裡眼」「順風耳」;安定區探索建立了「企業+聯合社+貯藏庫+合作社+銀行+貧困戶」的藍天模式,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5786戶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致富……
如今的定西,下轄縣區整體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