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共青團幹部範軍華。圖片由本人提供
五四青年節剛過,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全國優秀共青團青年代表在首都齊聚一堂,現場聆聽「不忘初心跟黨走」五四主題報告。在這其中就有一位來自河南省唯一的優秀共青團代表——尉氏縣新營種植專業合作社團支部書記範軍華。
作為全省唯一受邀的2016年度全國優秀共青團幹部代表,範軍華告訴記者自己深感榮幸。初見範軍華,只覺得他中等身材,清瘦帥氣,渾身上下散發乾練氣質,滿臉微笑。就在那一刻,你會很難相信眼前這位80後大男生,是一位來自農村的基層幹部。
放棄城內優渥工作 一心回鄉為村民辦實事
最初範軍華在城市裡本來有一份十分穩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錯,生活也慢慢步入了軌道,那時的他也曾想過,可能這輩子不會再回農村了。但2008年底,偶爾回家的一次探親,讓他徹底改變了此前一直堅持的想法。
他偶然聽說家鄉河南省尉氏縣招聘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做村官的消息,而像他這樣對口的農林院校畢業生,正是最急需的。聽到這消息範軍華十分興奮,但是又有些許的為難。自改革開放以來,外面的世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看看自己的家鄉,父老鄉親們的收入卻沒有很大的改變,甚至還有一部分在貧困線下奮鬥。經過深思熟慮,範軍華心裡暗暗發誓一定為家鄉辦點實事,用自己大學所學的知識,幫助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
範軍華慰問貧困戶家庭。圖片由本人提供
辦公司成立合作社 帶領村民共走致富路
成為大學生村官的他,被安排在永興鎮東範莊村工作。這是一個人口數量達千人的大村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裡的村民雖然擁有大片的良田,生活卻十分窘迫。村裡很多村民結伴外出打工,而這也導致了村內大量青壯年勞力流失,農田也因此閒置。
範軍華開始積極地學習國家提出的「三農」政策,挨家挨戶走訪,了解群眾的想法,及時掌握了村內的第一手資料。為帶領村民致富,他萌生了成立專業種植合作社的想法。
萬事開頭難,起初,合作社對東範莊村的村民們並沒有多少吸引力,為了讓全村1000多名村民對合作社有深入了解。他起早貪黑和村支書挨家挨戶走訪,詳細為村民進行講解,但是大多數的村民還是存有顧慮與擔心,一直處於觀望的狀態……
為了贏得村民信賴,讓村民真正看到合作社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制定了每戶繳納100元入社資金(相當於入股),年終除退回本金之外還可以再分得20元紅利的政策。同時他還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對種子、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採用直接從廠家採購,做到「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技術管理,從而減少投資,力求達到增收的目的。
就這樣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全村每戶平均增收達300元。村民看到了切實的利益,自然爭相加入,目前全村的入社率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合作社也成為了尉氏縣遠近聞名,規模最大、運作最規範的合作社之一。隨後他又帶領農戶發展了小麥良繁基地一萬五千畝,固定資產達到了一百餘萬元,幫助農民實際增收八百餘萬元。
為了幫助村民找到更多的致富途徑,在他的帶領下,公司順利流轉土地一千餘畝,他又投資了五十餘萬元建成了面積達百畝的葡萄園,與此同時還投資200多萬元建設田益興梨樹觀光採摘園,而現在這些均是給農村帶來實際收益的致富項目,看著整齊劃一的葡萄架和長勢喜人的梨樹,村民們心中對於致富滿懷希望。
範軍華指導工人果樹管理技術。圖片由本人提供
因地制宜 特色種植助力農業發展
為了加快東範莊經濟發展,範軍華決定因地制宜,在特色農業上下一番功夫。結合東範莊村很早就有種植紅薯的歷史和粉條生產的傳統工藝,他決定憑藉這裡得天獨厚的優勢,搞紅薯特色種植、生產工作。2011年,他自掏腰包去信陽的一家農業龍頭企業考察高澱粉紅薯品種,並在那裡認真學習了高澱粉紅薯種植和深加工技術。
回來之後,在鎮政府和縣組織部的支持下,他帶領村民創辦公司,帶動農民發展紅薯種植加工業。起初辦廠資金遇到了問題,縣組織部部長聽聞這一消息,親赴現場辦工,與信用社等多方協調,最終幫助範軍華成功申請了貸款,使得辦廠資金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在他的帶領下,村民種植紅薯面積達1000餘畝,實際增收一百多萬元。
「剛剛進村當村官時,村裡是坑坑窪窪的土泥路,每逢下雨天泥濘不堪,遇到大風天塵土滿天飛揚,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將村裡的路給修好」。現在幾年過去了,在他的努力下,村裡修起了寬敞明亮的水泥路,看著村裡修好的大馬路,東範莊的村民們都十分感謝範軍華。
憑藉著自己不斷的付出與努力,2012年範軍華被評為2012年感動尉氏十大人物,而在頒獎典禮上,組委會寫給範軍華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帶著春夏秋冬的陽光和細雨,你照耀和滋潤著尉氏這片熱土,帶領農民致富,讓更多的人收穫著幸福和喜悅,用青春換取著萬家的幸福與安康……而這樣的榮譽,對於他來說再恰當不過!
範軍華指導工人小麥良種田間去雜工作。圖片由本人提供
談到自己以後的想法,範軍華告訴記者,接下來他想做的是為村民找到更多的致富道路,讓村民的生活再提升一個檔次,這樣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這樣的願望雖然樸實,卻又十分偉大,因為我們不難看出在他的心裡村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時時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他用八年的青春紮根基層,用八年的年華為農村不斷付出。這八年中範軍華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幫助村民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怎麼樣才能讓村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只是自己一個人富了體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帶領村民共走致富路,才能體現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的真正意義。(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包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