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目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小學四年級一位10歲男孩的媽媽在網上發文說,孩子在學校被兩名同學欺凌,同學將有廁紙、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頭上並嘲笑。孩子回到家說起此事時「抖成一團」「嚎啕大哭」,並出現失眠、厭食、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被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她向學校反映此事,惡作劇的兩個孩子供認不諱。但一名對方家長覺得「就是孩子淘氣」,拒絕道歉。學校定性此事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並讓她放棄「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等訴求。文章發表後,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金榜教育·2017屆安徽省示範高中高三第六次聯考)
二、寫作指導
這道作文材料以「校園欺凌」事件為依託,表現了當前校園生活中的不良現象,反映出「校園欺凌」給學生帶來的身心傷害。關注教育,表達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看法,是近幾年高考考查的熱點,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II卷作文材料關注校園「同學關係」的問題,2016年全國新課標I卷漫畫作文談談「如何看待分數」等,而該則材料延續了這一主題,體現了當代基礎教育關注青少年思想情感導向的主旨,符合新課改「讓學生有話說,讓學生充分表達與增強交流能力」的要求,是一道能夠考察學生各項寫作能力的作文題。
從內容上看,這則作文材料取材新聞事件,涉事對象有三方:兩名同學欺凌一位10歲男孩,罔顧「同學之間,有愛為先」的美德,給對方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一名施虐孩子的家長拒絕道歉,覺得「就是孩子淘氣」,忘卻了為人父母者應該承擔的責任;校方定性此事為「過分的玩笑」,並讓受虐家長放棄合理訴求,缺乏秉持公正、敢於擔當的精神。根據以上分析,審題時可運用「以果溯因法」,即從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適合自己拓展思維的寫作方向,表達出對此類事件的「態度」和「看法」。根據「一人一角度」的原則,可以確定以下幾種立意:
1、從學生的角度,可以立意為:學會愛和尊重,遠離校園欺凌;
2、從家長的角度,可以立意為: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
3、從學校的角度,可以立意為:秉持公正,敢於擔當;
4、綜合各方面考慮,可以立意為:各負其責,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從形式上看,這是一篇「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時可採用「述析聯結」式結構:首先簡明扼要地概述事實材料;接著分析原因、判斷性質、指出影響;然後聯繫社會,拓展廣度;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重點放在「分析原因」和「解決問題」兩方面。當然在具體行文時,考生可根據立意而採取自己最擅長的結構來寫作。
從文體選擇上看,根據題幹要求「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當然要寫成議論文。在寫作時,一定要有基於材料的意識,做到觀點源於材料,論述圍繞材料,遷移回歸材料,不能拋開材料或輕視材料,否則會滑入話題作文的泥潭。
三、作文展示
1、別讓校園成為法外空間
10歲小男孩受到的欺凌令人痛心,而審視時代、反省社會的同時,身處象牙塔中的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種人人自危的惶恐。當欺凌不再是別人的故事時,當求助師長僅只換回一句敷衍時,又有多少孩子會揮起稚嫩的拳頭進行反抗,而不再相信法律和公平的存在?在公共安全教育如春雨般滋潤各地之時,校園不應成為校園暴力的法外空間。
(述評材料,提出觀點並扣題,簡潔有力。)
對公平和法律的信仰,必是從小目睹法治之優越之和諧才能養成的,在此層面上,長期對校園暴力以「打圓場」的方式處理,終會釀成惡果。當年錘殺室友的馬加爵犯下彌天大罪之後,人們分析他的童年軌跡,發現他從小就是一個內向,常被欺負的孩子。多年的怨氣無法釋放,最終在失去理智之下鑄成大錯。我們在憤恨他的殘暴時,又有誰能想到二十多年來他有多少次無助地哭泣?他或許正是一點點喪失對正義的嚮往,才從受害者變成了恐懼的施暴者。對校園暴力的敷衍了事,其導致的惡果是讓施暴者看輕暴力的成本,讓受害者失去對的正義信任,這就好比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極端的方式爆炸。
(分析「長期對校園暴力以『打圓場』的方式處理」的惡果,引用並分析馬加爵的事例,令人警醒。)
《未成年人保護法》把青少年罩在一個安全的象牙塔內,抵禦了外界的侵害,這固然值得推崇,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校園暴力事件採取無底線的容忍態度。涉及侵害他人權益時,所有偏袒都應該拋掉。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前些年,在美國幾位中國女留學生之間發生了一起惡性欺凌事件,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異國竟受到同胞的辱罵,圍毆和人格侮辱。美國法庭並未將其看作學生的淘氣,而是判處了涉案學生三到五年的監禁,認定其侵犯人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處理校園暴力可以借鑑此做法。法律應達到的效果是讓犯罪者受到懲罰,讓受害者感到正義的伸張,讓其他人看到犯罪的成本。對於未成年人涉案可以從輕處罰,但並不能如材料中校方定性的「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來搪塞,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只會讓校園成為法外之地,為類似的事件的再次發生提供可怕的「溫床」。
(從法律層面論述校園不應成為「法外之地」,例舉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鑑。)
如何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呢?我認為,首先,家庭的積極引導不能缺位。對於孩子平時表現的「攻擊性」,父母要引導他們不斷戰勝衝動,萬不可助長孩子的戾氣。其次學校要加強管理,強化監督。學校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校園本是一片淨土,欺凌事件是開在這片淨土上的「惡之花」。因此,學校應該主動承擔起監護人的角色,有效保護每一個孩子,尤其要對那些身心不健康的孩子進行科學地引導,及時修剪他們身上瘋長的枝丫,讓整個校園充滿和諧,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同時社會是孩子成長的大環境,法律應該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在於暴力實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維權意識,因此就應該讓法律走進課堂,用法律的保護傘,讓每一個孩子都免受欺凌。
(從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提出解決措施,條理清楚,具體可行。)
教育面前無小事,校園不應成為法外空間,校園暴力是對別人權益的踐踏,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妥善處理,惟願整個社會能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反思當今教育存在的問題,群策群力,採取有力地措施,讓校園欺凌事件不再發生。
(再次點題,提出希望,總結全文。)
總評:
1、本文標題「別讓校園成為法外空間」即文章立意,直接亮出觀點,鮮明顯豁,簡潔有力。
2、採用總分總的結構行文,開頭亮出觀點,然後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校園不能成為法外空間」的原因,接著提出三條具體措施,最後總結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3、表達上,善用比喻,形象生動。如「學校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校園本是一片淨土,欺凌事件是開在這片淨土上的『惡之花』。」,運用比喻,把「學校」比作「搖籃」、把「欺凌事件」比作「惡之花」,生動形象地寫作了學校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以及避免「校園欺凌」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充分展示了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
2、校園暴力之我見
看罷上述材料,心中仍憤慨不平。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嗎?十歲,本應該是天真爛漫、享受人間美好、雙眼未被世俗沾染的純真歲月,可兩位十歲孩童卻用稚嫩的雙手向同學施以「暴行」,這本就令人可怕,但更恐懼的是,當被虐孩子的母親來學校質問,討求公平時,兩個施虐兒童竟然毫無羞恥感地承認,其中一位家長冠冕堂皇的理由、校方息事寧人的態度看上去更讓人憤怒。
(概述材料後,用「憤慨不平」表明情感態度,矛頭直指施虐兒童、家長和校方,「可怕」「恐懼」「憤怒」等詞的運用,態度鮮明。)
當然,那些「吃瓜觀眾」只會笑著調侃又是兩個「熊孩子」的出現,可這些真的只能用「熊孩子」一筆帶過嗎?想到前幾年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在電梯裡親手打死一個小嬰兒,一個初中男生將同班女生從頭到腳澆上汽油點著,那些對「熊孩子」行為一笑而過的人還能笑得出嗎?
(此段用「當然」宕開一筆,設想「吃瓜觀眾」的調侃,再列舉身邊的惡性事件,用「那些對『熊孩子』行為一笑而過的人還能笑得出嗎」引起下文,銜接自然。)
當下「校園暴力」事件越發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過有三:
一是家長對校園暴力的危害性認識不夠。現在獨生子女一代都是家中的小皇上、小公主。很多時候,看到孩子的行為中露出惡的苗頭,家人都會百般包容。正如材料中一位施虐兒童的家長覺得「就是孩子淘氣」,認為這不過是天真的惡作劇,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了校園暴力的發生。可天真與愚昧、理性與無知只有一紙之隔。蘇格拉底用生命捍衛民眾的權利,可他卻被他心心念念的樸實百姓投票賜死;文天祥兵敗被押,已近亡國的人們卻害怕他不能死節,便提前給他寫好墓志銘寄去。同樣,家長認識的不夠,為校園暴力的一再發生推波助瀾。
墨家堅持「人性惡」,認為只有通過教育的感化才能除去汙點,而學校無疑是執行這一功能最好的地方。但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第二點便出在學校教育上。校方定性此事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並讓被虐孩子的母親放棄合理的訴求。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著實令人心寒,要求母親放過兩個孩子一馬,看似宅心仁厚,實則是不負責任。如果校方對此等惡性事件不進行處理的話,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類似的暴力事件發生,這樣的教育必將走向失敗。
其三則是社會輿論的錯誤導向。瀏覽報刊,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新聞,某地老師一旦教育懲罰孩子,便會引來軒然大波。前段時間一群學生圍攻老師,輪流對其辱罵、推搡,他們中一些人負責拿手機拍攝。老師一旦反抗,可能就會承受無數汙名。如果輿論無法公平評判事情的真偽而僅只盲目同情孩子,那麼必將有更盲目狂妄的下一代成為社會的「毒瘤」,進而毀滅我國詩禮之邦的傳統。
(從三方面具體論述「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條分縷析,說服力強。)
電影《致命ID》中,最後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殺手在內心搏鬥後,代表童年的小男孩人格隱秘地活下來。當我們認為他的內心接受善良時,他卻因此犯下滔天罪行。很多人對影片結局感到一頭霧水,其實這正是暗喻殺手童年的心理陰影養成了他的犯罪人格,這就足見我們要在早期重視對孩子進行向善的引導和對罪惡的懲戒。其實只有採取合適的措施,校園暴力也是可以避免的。韓寒看到女兒隨意打死昆蟲,他假裝嚴厲地斥責,看到女兒流淚並認識到世間萬物生命的可貴時,他又偷偷地在女兒為蟲子埋好的「墳墓」上插上一朵花,告訴女兒蟲子已綻放成一朵小花了,相信這樣的教育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所有人學習。
(此段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選用電影與現實中的事例,虛實結合,引人深思。)
最後,我真心希望社會、學校、父母都能各負其責,呵護孩子健康成長,還孩子們一個安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讓「校園暴力」不再發生。
(最後總結呼籲,提出希望。)
總評:
本文亮點有三:其一,態度鮮明,感情真摯,能讓讀者透過字面感受到作者的「憤慨不平」,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看法」。
其二,採取遞進式結構,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行文,分析時緊扣材料,層層深入,條分縷析,能很好地證明觀點。
其三,論據新鮮典型,分析透徹,令人深思。例如蘇格拉底被他心心念念的樸實百姓投票賜死;已近亡國的人們害怕文天祥不能死節提前給他寫好墓志銘等等,引人思考造成「校園暴力」橫行的深層危害性。
總之,本文結合材料確定觀點,緊扣材料分析原因及對策,論據新鮮典型,表達流暢自然,是一篇典範的考場一類文。
四、時文借鑑
校園欺凌,不是「開過分了的玩笑」
這個周末,無數人的手機被一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微信文章刷了屏。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這樣的文字讓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讀來動容。雖然事情的具體細節還在核實,但校園欺凌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的集中關注。
不久前,陝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留下字條後離家出走;16歲的福州永泰縣東洋中學學生小黃遭同班同學圍毆至脾臟嚴重出血……屢屢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暴露出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等各方面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依然嚴重不足。的確,《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發布還不到一個月,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各方面認真消化落實。
校園欺凌,不能只是一個「開過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說,事件的有效預防,事件發生時的及時、妥善處理,事件發生後的懲戒和科學教育,都還十分缺乏。
學校及整個社會對於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和應對方法,亟待在深層認知上提高。
校園欺凌事件中,對受害者的界定,是一個需要審慎打量的命題。
顯見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長期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下,受欺凌者會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而這種傷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治療和幹預,往往會延續至成年後,影響當事者一生的性格發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視的是,受害者還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來與事件不直接相關的學生。規則和秩序對於社會組織的構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則與秩序,施暴者會變本加厲,無意施暴的人也難免最終滑向另一端。
換言之,校園欺凌事件中,其實沒有旁觀者,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每個人都已經成為秩序構建的一部分。
這就需要教育主體,尤其是學校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真正開展有溫度、有尊嚴感的教育,努力做到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環節,用心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品格養成。學校應當建立完善的校園欺凌預防、幹預和處理機制,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尋常表現,做到事前早發現,尤其是糾正部分孩子「欺凌行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擔責」等錯誤認知,從源頭上杜絕暴力事件發生的可能;事中及時處理,不讓欺凌和暴力現象躲過各方視線;事後對施暴者進行必要的幹預、懲戒和教育,促其行為轉化。同時,要用心開展超越知識層面和技能層面的人文教育,這些教育關乎生命尊嚴、關乎秩序構建、關乎與他人友善共處。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成為有尊嚴、有溫度、有質感的教育。
校園欺凌事件之所以成為頻發的「世界性」的社會問題,有其複雜的成因,幹預的尺度也不易把握。這就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界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承擔起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擔當。
一方面,從根本上認識到欺凌事件的深層次危害,及時幹預任何欺凌和暴力行為,尤其不能縱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更好的人為出發點,堅持寬容而不縱容的教育方向,給施暴者以改正的機會,特別防止「貼標籤」的行為。同時,當事方的反應、媒體的事後報導,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絡欺凌,給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
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用心靈影響心靈。避免校園欺凌,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從內心深處尊重彼此、珍視彼此,校園才會真正成為被美好和希望浸潤的地方。(趙婀娜,2016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
借鑑點:
1、言之有理。本文標題「校園欺凌,不是『開過分了的玩笑』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立意符合新聞事件的要求,鮮明準確。尤其是對「受害者」的界定全面合理,文章除了指出顯而易見的「受欺凌者」外,作者還指出「受害者還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來與事件不直接相關的學生」,這是大部分考生在審題時容易忽視的內容。因此,在今後的審題上,注意引導考生透徹地理解材料,透過現象看本質,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為準確立意奠定基礎。
2、言之有據。本文觀點從材料(第二段)中來,定向述評。論據切合觀點,說服力強,如第三段中對相關「校園欺凌」事件的拓展,讓人真切感受到校園暴力的可怕,從而為下文的論述進行了鋪墊。而大部分考生在寫作時欠缺的往往是不能適當延伸,就事論事,或者論據與觀點游離,有水油分離之感。
3、言之有序。本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述評材料,接著重點分析原因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最後提出希望,重點放在「原因」和「措施」上,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堪稱典範。而大部分考生存在的問題時:分析原因時流於表層,不能深入,缺乏深度和廣度;提出「措施」時,有的考生缺少或一筆帶過,缺乏嚴密度。
4、言之有文。本文語言準確,文辭生動,富有文採。如「尤其是糾正部分孩子『欺凌行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擔責』等錯誤認知,從源頭上杜絕暴力事件發生的可能;事中及時處理,不讓欺凌和暴力現象躲過各方視線;事後對施暴者進行必要的幹預、懲戒和教育,促其行為轉化。」,從源頭、事中、事後三方面進行論述,條理清晰,準確生動,語言具有表現力和張力。這也是值得考生仔細揣摩和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