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人愛「狎妓」,甚至還以有「蝨」為榮,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

2020-12-14 阿勝說歷史

直截了當地說,唐朝文人愛「狎妓」,和當時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唐朝入仕的途徑一般有三種:流外入流、門資入仕、科舉考試。前兩個的限制非常的高,因此作為中下層文人,想進入仕途只有參加科舉一途。

唐朝時期,科舉考試十分的寬泛,開放了錄取的規模,還打破了傳統,不敢是官宦子弟、將校子弟,甚至連寒門、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機會。

尤其是晚唐時期,錄取寒門子弟入仕,已經蔚然成風。到底被推崇到什麼程度,就連宰相薛元超,也以不是進士及第為平生三大恨之一,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科舉入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根據權威資料統計,唐朝中後期,宰相133人中,進士出身的有104,這足以說明文人在高官中佔有絕對的比例,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尤其社會原因的。

唐朝時期,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人們開始追求在精神層面滿足,以文入仕成為學子的價值取向和畢生追求。這個社會尚文之風越來越盛,甚至出現了以詞科取士的趨勢,極大地促進了文人應舉的熱情,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進士群體,也成為輿論的導向。

長安城內有一個平康坊,是官妓最多的地方,也是進士們最為嚮往之地。在很多的古籍中都有記載文人「狎妓」的事件。

李白的《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

「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樓中見我金陵子,何似陽臺雲雨人。」

就很清楚地表明了,對謝安石攜妓出遊的認同,還有對自己「狎妓」一種炫耀。

自然這種「狎妓」,除了吃喝玩樂,炫耀之外,也會出現一些個例。

《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關於——歐陽詹。

歐陽詹,進士及第之後,遊玩只是認識了一個「官妓」,兩人一家鍾情,情投意合,在他回京之前,歐陽詹發誓要與其「至都當相迎耳。」。

可是等了很久,女子相思成疾,臨死之前,割下頭髮,放入一個匣子中,告訴姐妹「吾其死矣,荷歐陽生使至,可以是為信」,並留下一首詩句:

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雲髻樣,為奴開取鏤金箱。

後來使者前來,帶著信物稟告歐陽詹,看到遺物和詩句之後,歐陽詹竟然「一慟而卒」。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文人和妓之間,也並非只是肉體上的關係,也有一些精神上的依託,也可以看出,唐朝文人結識風塵女子,四處遊歷,是一件非常平常之事。

然而大家要注意的是,「狎妓」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風氣。

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唐朝比較開放,文人不在埋頭讀四書五經,而更加推崇流連於風月,做一個文人騷客,從唐詩的昌盛就可以看得出來。其次,唐朝女子並沒有多少所謂的貞潔觀念,一切都順其自然。

第二,到了唐朝,除了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畜養家妓的現象外,官妓發展到了頂峰。

唐朝時期,所有的妓樂都有戶籍,一入樂籍,那就是說成為國家的妓或官妓,他們身份特殊,當時可以流動。朝廷專設機構,對他們進行訓練、培養、管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唐朝朝廷對於妓這方面是大力提倡的。

唐朝時期,進士放榜之後,有一個以「曲江亭宴」為主體的曲江遊賞活動。

畢沅《 關中勝跡圖志》卷六所引《 春明退朝錄》 文可見當時盛況「 開元時造紫雲樓於 江邊, 至期上率宮嬪簾觀焉, 命公卿士庶大酺, 各攜妾妓以往, 倡優緇黃, 無不畢集。」

故張籍詩云: 『 無人不借花間宿, 到處皆攜酒器行。』其被袋狀元( 進士第一人) 錄事( 妓) 同。檢點會缺一則罰金。」

從浙西描述可以看出,不管是文人、大臣乃至帝王,對於「蝟妓」都認為是很平常之事,甚至攜妓宴遊也成為一個固定的活動。

第三,從文自身來看,唐朝人的士族觀念,雖然沒有以前強烈,可是舊士族的勢力仍不可小看。唐朝的文人屬於進士階層,是站在士族的對立面,因此「狎妓」行為,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反抗。

另外唐朝是一個個性張揚的年代,社會穩定,生活壓力小,在感情生活上,就不在太顧及什麼倫理道德,以風流自詡,以「蝟妓」為榮。

這裡要給大家講一個小現象,「蝨子」大家都知道,是一種寄生蟲,現在很少見。唐朝時期,竟然有很多的文人,以身上有蝨子為榮,認為這才是文人的典範,追求精神高尚,並不在乎身外之物,文化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唐朝的官妓,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尤其是在文學、音樂上面,是他們的必修課。在陪伴文人遊玩期間,也能一唱一和地吟詩作對,觥籌交錯之間進行心靈上的交流。

總體而言,唐朝的科舉制度下,造成了文人興盛,「蝟妓」風行的現象,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背景。

相關焦點

  • 從陶瓷紋飾變化——領略唐朝社會自由風氣之盛
    從器型分類有:蛙形器、羊形器、虎形器、獅形器等;從紋飾分類有:雞首、羊首,鳳首等,均為以執壺為體;從色彩分類,有獨具一格,似水墨流淌的唐三彩。唐代器物不僅製作精細新奇,適應於社會方方面面,連陶瓷玩具都已初具規模,有些還逐步取代了金、銀器。此文以羊形器、鳳首壺、唐三彩器物上的紋飾聊唐瓷之美。
  • 古代有一些特別的「文人」,家裡面從不燒鍋做飯,卻怎麼都餓不死
    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有一些特別的「文人」,雖然「背上沒有掛劍」,但是家裡面幾乎從來沒有燒鍋做飯過,卻怎麼都餓不死。這些古代的特別文人,也就是所謂的「混吃混喝」的文人。要數混吃混喝的古代的文人,達到了一定境界的,要當數唐朝的劉禹錫了。大家對劉禹錫這個詩人可能不太熟悉。
  • 古代文人最喜歡玩什麼?這個王朝的打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無疑為那些寒門出身的「貴子」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可是,知道的人少的是,這些讀書人老題名後的第一件事是狎妓所謂「世風好妓」,這種現象在唐代尤為普遍我所接觸到的古代紅色,多數是大阪河畔,北京的八大胡同事實上,除此之外,唐朝的平康坊還是男人們妓女的好場所作為當時最大的城市,託唐長安的福,城市規劃也非常發達把城中有名的朱雀街分成暗喻百裡縱橫的街道分為郊外的坊
  • 筆墨丹青,揮灑盛唐:以嚴謹著稱的中國書法,為何在唐朝愈發狂放
    唐朝書法的輝煌除了有諸多傳世的作品與優秀的書法家外,還表現在諸多書法理論著作成果傳世。這些著作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系統性強,闡述了唐朝人在書法方面的獨到見解和相關的書法美學思想。這些理論類書籍有著非常高的史料價值,被歷代學者看重。書籍是作者用書法形式寫下來的,在理解書籍內容的同時,也為我們後代研究唐代書法留下了可依據的範本。
  • 唐朝的浪漫花海:食鮮花以養生,逛花市以怡情
    二、唐朝花卉的商業發展唐朝花卉行業的欣欣向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花卉種植到鮮花收穫,再到加工等等渠道,也帶動了唐朝的商業發展。花農和花匠的出現讓花卉變得普遍化和專業化,也更加商業化,不僅讓很多人通過花卉養家餬口甚至發家致富,還帶動了當時的經濟發展,也讓花卉行業達到更加繁榮的程度。
  • 來一場唐朝的「豔遇」,教你在什麼地方「轉角遇到愛」
    雖然古代的禮教森嚴,但是在某些朝代其實加在人身上的束縛,並沒有影視作品裡面那樣嚴格,不少女子甚至是大家閨秀,在某些時節都有外出玩耍的機會和權利。一,唐朝美人愛遊玩,她們一般怎麼遊玩?唐朝的統治者有著胡人的血統,因此他們對遊牧民族的文化也較為賞識,不少王公貴族善於騎馬,在這種開放的風氣之下,唐代的女子也可以直接拋頭露面,騎馬同遊。並且這種騎馬的娛樂方式還發展出了另一種競技娛樂,馬球。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我們都能看到,實際上由於李唐與胡族關這個新穎的體育形式。
  • 唐代文人:碰什麼愛情,搞事業才是正途!西歐騎士:沒有愛,毋寧死
    唐代文人愛情觀中的"舍與得"基於當時相對開放的環境,唐代文人對自由戀愛十分的嚮往唐朝時期的愛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定位的設置非常的有意思,通常情況下,男主人公一般都是進士出身,用今天的話來說名妓薛濤這就不得不提到唐朝時期的社會環境,唐朝時期國力強大,經濟十分發達,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感逐步提升的的同時,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非常開放的,並且,對於禮法中的男女之防也遠沒有後世那麼的嚴格要求
  • 狎妓間,癢,摸出一隻蝨子來
    別急,答案馬上揭曉——這種小蟲,就是蝨子。蝨,同「蝨」,從卂,從蚰。卂,即迅速;蚰,表示蟲子很多。該蟲行動迅捷,喜歡群居,且繁殖如工地放線。故《本草綱目》言:「蝨行迅疾而昆繁。俗作蝨。」在很多人眼裡,這廝吸食血液,傳染疾病,非常噁心。
  • 人無癖不可與之交:古代文人交往之中,為何非常重視個人愛好?
    明末龐大的文人階層卻幾乎沒有此類人物的出現,中華文明老態畢露,就像樹老了怪枝橫生一般,出現的層出不窮的政治亂像,對那些尚有一絲清明的讀書人來說,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官僚木偶既不愛皇帝,也不愛百姓,他們只愛自己,他們只有官位,沒有人味。被當時的在野的,尚有一絲赤子之心的讀書人看在眼裡,自然出現了大量對此類人的譏諷之言。
  • 唐朝影響力最大的時期,不在「盛唐」,而在「中晚唐」
    「新樂府」顧名思義,是和「樂府」有很深關聯。「漢樂府」在漢武帝時期本為歌功頌德的機構,後來這一形式被民間文士所青睞,創造出了很多能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弊病的詩歌,形成了「美刺」傳統。經過曹操「以古題寫時事」的變革,「樂府」體裁的詩歌現實意義更為重大。
  •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
    平仄格律的產生、近體格律詩的誕生都是在唐朝,所以我們說「七絕」是唐朝才有,是沒錯的。但是七言絕句早就有了。也是七個字一句,四句完結,只是保證詩句朗誦通順即可,因為平仄概念還沒發明出來,頂多是應用四聲發音來創作詩。沒有格律,自然就不是七言律絕,我們就稱之為七言古絕。那麼最早的七言古絕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是個大問題。
  • 原來中國古代就有「爸爸」一詞,唐朝甚至管爸爸叫「哥哥」
    一說起「爸爸」這個詞很多人一定絕對它是個「舶來品」,來源於外國或者現代才產生的,畢竟在大多數的印象裡,古代人都稱呼爸爸為「爹」。實際上「爸」這個詞古已有之,從它的字形就能看出來確實有「父」的意思。那麼「爸」產生於什麼時候,為什麼會逐漸沒落,為啥又在近代會興起呢?
  • 唐朝女子的服飾為什麼那麼開放?其實是這個原因
    李氏一脈源自關隴貴族集團,有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統,李氏王朝在文化上兼容並蓄,非常注重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多民族的統一,當時的長安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中心,在長安街上面,隨處可見身著異服的外國人。 文化上的包容,必定衍生到服飾上的變革。唐朝風氣開放,女子地位較高,甚至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露胸服飾,下面讓我們來談談這種衣飾的發展歷程。
  • 唐朝的文人罵人很文雅
    那唐朝就沒有混人了麼? of course not。什麼時代,都會有鄉野村夫,而且就算廟堂之上的人,生氣時也必須說點髒詞才能解氣。所以,罵人話是剛需。 不過從唐朝留下的史料筆記來看,唐朝人罵人,還是比當代人要文雅多了——當然,也跟流傳下來的文字關注的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有關。
  • 《清平樂》本該狀元及第的歐陽修,被降為進士是因他放蕩狎妓?
    況且,那時候的歐陽修狎妓作豔詞,連太后也認為他行為放浪輕薄,德性不配委以要職。最終,19歲的王拱壽榮獲狀元,因為他的殿試文章,鋒芒不顯,中正沉穩。而且由於他出身貧寒,卻能勤奮讀書,小小年紀,詩賦策論皆屬上乘,無論是才情還是德性,皆是天下寒門學子的榜樣。
  • 讓讀書形成風氣
    究其原因,是國人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社會沒有形成讀書風氣。首先說明,這裡所說的讀書可不是學生為了較好的考試成績而進行的課本閱讀和學習,也不是為了考職稱、考資格證書、考公務員而進行的考試準備。為某種目的而看書,只能算是為獲得某種認可或技能而不得不進行的學習活動。興趣所致,拿起書本就讀,這才是我要說的真正讀書。也許有人會問,讀書有什麼用呢?有,開卷有益。
  • 什麼是「文人」?
    那麼,「文人」這個概念從何而來,並且經歷了怎樣的流變呢?下面的文摘會給你答案。「文人」這一概念並不是自古就有的現成概念,它是在歷史的流變中逐漸形成的。而且即便形成之後,組成文人的社會階層也並不固定。所以這裡討論的文人,包括六朝、唐出現的士、吏等文人的早期形態,即廣義的文士階層。儘管文人與士在歷史的流變中有區別,但他們都有著相同的根本屬性,這即是志於道。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風氣形成的原因
    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這種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造就了禪學界日益繁榮的參學風氣。行腳現象的形成與禪宗的修行方式也不無關聯。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南宗禪主張頓悟法門,相較而言,在讀經和坐禪上花費的工夫較少,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主張漸悟法門,強調坐禪。慧能對神秀的主張頗有微詞,認為「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 融入自身情感,賦予文字靈魂,唐朝時期的書法已經發展成為藝術品
    唐朝書法兼具藝術多元化和複雜化的特徵唐朝文人對於書法藝術的追求,其實是非常嚴格的,不僅僅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書法技法、結構、布局等等。唐朝書法家更加注重賦予書法的靈魂,也就是經常將自身的情感和情緒融入進去,這就使得此時的書法,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藝術領域,或者說不再局限於僵硬的冰冷的實物方面。《晉書》載:"此地乃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且有清流激湍,映帶於左右,故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