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時候就想過,會不會在我感知不到的世界,有另一個我存在。它有著和我一樣的外表,有著和我一樣的思想,如果有一天能夠與他相遇,應該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這樣相似的場景出現在喬丹·皮爾 2019 年導演的恐怖電影電影——《US》。這部電影是繼《逃出絕命鎮》後的又一力作,這個故事有著大膽的想像。
故事的發生場景設定在美國。人們過著正常的生活,結婚、生子、度假、旅遊一切看上去美好而自然。但在廢棄的下水道裡也生存著與我們外表一模一樣,思想一模一樣,行動一模一樣的人,他們被稱之為「影子」——是政府控制思想失敗的產品。如果兩條平行線一直沒有相遇,大家似乎也都相安無事。可是一切都在艾迪生日那天改變了。
按照慣例,艾迪在遊樂場過生日。那天,一股莫名的力量驅使她走向沙灘邊的房子裡,兩個「艾迪」相遇了。
這一幕結束,轉眼間艾迪長大,有一個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對兒女,他們正開著車打算在海邊度假。在餐桌吃飯的時候,艾迪顯得有些心不在焉。這棟海邊的別墅讓她回憶起小時候從房子裡逃出來的記憶。
從房子裡逃出來後的一段時間裡,艾迪變得沉默,不會說話,甚至有些呆滯。這段經歷讓艾迪拒絕與孩子們一起去海邊玩耍,但在丈夫的軟磨硬泡下,艾迪還是同意了。但事情遠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一家人靠近海灘的時候,發現一位老人的屍體被抬上救護車。
艾迪的兒子傑森在海灘上找廁所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老人的「影子」,它像稻草人一樣插在海灘上,手指滴著血。
影片在這裡留下了懸念,其實「影子」們的復仇計劃已經開始。
「影子」是一群被政府用來做實驗的分身,她們生來生活在如同監獄一般的地下世界中。
儘管他們有著與地上人一樣的肉體,但從未被當成有靈魂的生命,唯一的食物就是帶血的兔子,如同幽魂一般在地下模仿跟他們長相相同的宿主。
宿主
但這樣的模仿只是東施效顰,他們沒有表情、動作生硬,而且她們像是一群沒有進化的完全的野獸,只能發出嗷嗷的嗚咽,不會講話。
影子
就像美劇《西部世界》的「模擬人」一樣,他們開始認識到自我只是實驗的產品,而在另一個世界有更好的生活,想要改變這一切,只有革命——把活在地面上的「自己」殺掉,才能創造出一個美麗新世界。
從海灘回到家後,艾迪感覺到很害怕。她覺得童年在遊樂場遇到的「小女孩」在找她,故事的衝突在這裡慢慢顯現。艾迪的兒子傑森說:「有一家人在我們的車道上。」
他們從門縫裡看,果然有 4 個穿著紅色衣服與他們一模一樣的人:「影子」很快從困住了艾迪一家人,他們講述自己在廢棄隧道的生活狀態。
當艾迪的丈夫加布憤怒地問:你們究竟是誰?她說:這句話很有意思,為什麼同樣是美國人,但生活方式與經歷完全不同。「影子」象徵著底層階級,艾迪一家象徵中產階級,兩個不同階級的碰撞在這部電影裡極端的擴大,形成衝突感。而 「us」這個單詞不但代表的是「我們」,更是「美國」的英文——「the united state」的縮寫,導演將這種諷刺也按照美國龐大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系。
艾迪一家撥打「911」無效,因為他們不知道,影子並不只是對他們一家人反擊。今天晚上,每個人都會遇到來自廢棄下水道的「影子」的攻擊。
住在艾迪家附近的是一家白人,他們居住在帶有智能設備的精緻房子裡。晚上,家裡的女主人聽到了外面的動靜,想要男主人去看看。但男主人一點都沒有防備感,仍然坐在沙發上享受自我。
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切都來不及了。這就像一個政治警告——別以為中產階級坐擁大批資源就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對危險毫不在意,只知道坐在沙發裡喝啤酒和抱怨。一旦危險來臨,他們擁有的一切財富和資源都可以隨時崩塌。
「影子」們入侵後,奄奄一息的女主人對著智能設備說:
結果:這種對警察與公務機構的諷刺讓人覺得有些反差萌。艾迪一家人逃脫了影子的追趕,拼盡全力殺害了白人的「影子」,躲到白人家避難。打開電視才知道原來整個城市都已經陷入恐慌,艾迪說:「我們躲到墨西哥吧。」
這句話就像一個政治笑話,因為眾所周知,川普對待移民問題的態度,畢竟他曾經誇下海口,要在墨西哥與美國之間修一座城牆。
整個影片以艾迪一家人逃難作為線索,最終結局迎來高潮。其實早在艾迪進遊樂園見到「影子」的那一刻,他們的身份也就互換了。也就說,其實在地面上一直生活的是「影子」,真正的艾迪在小時候就被替換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所有的影子中,只有「影子艾迪」能說話,因為她曾經在地面上生活過,學習過語言,只是在地下的環境讓她的語言能力逐漸退化。但她是有意識的。
「憑什麼我要過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復仇的種子在她心裡生根發芽,她逐漸成為「影子」的頭目,策劃了這一場巨大的殺戮。
很多人也許會有疑問,為什麼「影子艾迪」在地面的時候,沒有想過回到地下世界拯救真正的「艾迪」。
好不容易從底層的生活中逃了出來,過上了可以享受自由,享受藍天的美好生活,為什麼還要回憶當時只能吃「兔子」的生活呢?
仔細觀察整個社會,一個人從底層社會通過努力或者其他的方式進入了中產以上的社會,一旦遇到從前的人,他們只會感受到某種不舒服和不自在,以及難以融入。至於幫扶,可能天方夜譚了。
這讓我想起了每年熱鬧的返鄉文學,來自大都市的「高素質」人回到生養的土地所表現出的不屑與迴避,在文字裡顯得淋漓盡致。
有一個場景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80 年代「手拉手運動」——向窮人的一次募捐活動。參與這次活動的很多人都是抱著戲謔的,或者無所謂的態度參加。
諷刺的是,這成為「影子」反抗的標誌,他們覺得通過手拉手的方式,才能再次讓人們注意到他們的訴求。
結尾,影子們手拉手連貫美國東西,這也恰好與美國南北戰爭的分界線一致,黑色皮膚的人團結起來,好像是在抗議,又好像是在爭取。
但我覺得,作者表達的更多的,反而是一種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