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管」,別等40歲之後才知道!

2020-12-12 長河浪淘沙

人這輩子要吃「三碗面」,人面、情面和場面。要想在社會上混點名堂來,端不好這幾碗面,還真是不行。

早在百年前,明代「一哥」王陽明就致力於探究為人處世的奧秘,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便是人心,別的都是浮雲。

他曾在自己的「心學」體系中提到:人生在世要做到三不管,往後餘生會順風順水!

1、不管人非笑

鴕鳥感受到威脅時,它們會把自己的頭埋到土裡,以此來躲避危險。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鴕鳥心理」,遇到問題總想著逃避,可逃避問題就解決了嗎?

大聖人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人嘲諷他是在顯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但孔子並沒有理會。到了鄭國後,孔子與弟子走散了,弟子便向人打聽消息,沒想到有人竟直接嘲諷孔子:「累累然若喪家之犬。

但孔子並沒有生氣,反而自嘲道:「我雖貌不似狗,然而現在這般情況,確實挺像喪家犬的。

人生在世,難免會聽到一些嘲諷和是非,如果你每次都很在意,都要去跟他人辨是非,那豈不是早就累死了。所以,面對這些,不聽不管就是最好的辦法。

2、不管人毀謗

真正的內心強大,是從聞謗不辯開始的。

陽明心學剛發展起來那會兒,很多人把它看作是異端學說。但王陽明卻絲毫不在意,繼續講學。後來,心學成為了可以與程朱理學一較高下的學說,並在之後,名揚海內外。

其實簡單來說,這世上的事總歸就兩種,一種是關我何事,另一種是關你何事。人這輩子,活在別人嘴裡就太累了,要活在自己心裡。面對他人的中傷和誹謗,不解釋,不爭辯,誹謗便會不攻自破。

3、不管人榮辱

王陽明:「榮辱得失面前不動心」。

王陽明父親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但王陽明兩次參加科舉都落榜了,這在當時成為了大家的笑柄。但王陽明卻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王陽明正因秉持著這樣的心態,即便是在官場上被同僚打壓,他也沒有放在心上,反倒是活出了自己的一份逍遙自在,並創立了「王陽明心學」。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強調的就是知行合一,當認識與現實密不可分,把內心做到極致,他的生活一定不會太差!

在當今泛娛樂橫行的年代,人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消遣上,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的本心呢?

《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也把王陽明的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

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2不管3不問」,別等到50歲才頓悟
    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前半生也歷經了各種挫折,他5歲還不會說話,12歲才開始讀書,13歲喪母,20歲之後曾兩次參加科考,均落榜了,36歲時被宦官劉瑾所誣陷,遭受了80大板的酷刑後,他奇蹟般的活了下來,劉瑾不死心,又把王陽明貶到貴州龍場驛站,在龍場那個難以生存的環境下,王陽明創造了「心學」奇蹟。王陽明在心學中提到:真正聰明的人,一生「2不管,3不問」。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人活一輩子,會遇到很多賊,大部分是發自內心的。心裡有賊就看大家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王陽明:「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這輩子別問了,別等到40歲才知道!」第一,不要問過去王陽明:「思考過去有什麼好處?你放心吧。」想過去的事,不放手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胡思隨意的想法只會導致純潔而清晰的心靈的喪失。人活在當下,只需要做以前的事,念念不忘過去的大多是對現實不滿的人。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人這一輩子要吃三碗面,那就是人面、情面和場面,要想有所成,就不得不「煮」好這三碗面。早在百年前,明代一哥王陽明就已經在探究為人處世的奧秘,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人心是最複雜的,別的都是浮雲。作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治心,他曾提到:「為人處世做到三不管,往後餘生順風順水!」1、不管人非笑心理學上有個「鴕鳥心態」,指的就是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在沙子裡,其實,就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懦弱行為。
  • 王陽明:真正有福氣的人,一生「三不管」,別等60歲後才醒悟!
    生而為人,難免為「三碗面」所累:人面、情面、場面。但王陽明卻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他說:「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 王陽明:真正聰明之人,一生有3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但是真正掌握了方式技巧的人卻很少,大多數人往往不善言辭,有的時候不知道說錯了什麼就得罪了人,自己還渾然不知;有的則是嘴笨,不會聊天經常造成冷場的尷尬場面;更有甚者,他們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太能說,總喜歡「得理不饒人」,嘴上功夫太過了得,也難免會讓身邊人覺得不耐煩。這幾種人在生活中都不招人待見,很多成功人士都說:不會說話的人,是很難混得像樣的。
  • 王陽明:真正有福氣的人,會做到「2不管,3不問」,福氣自然到
    王陽明在成為心學大家之前,可謂是命運坎坷啊。36歲被宦官劉瑾陷害,在被打了八十大板之後幸運存活,奈何劉瑾再發力,王陽明被貶,即使在像龍場這樣的地方,簡直就是地獄,然而王陽明又挺了過來。在龍場這段時間,王陽明居然逐漸成為了一代心學大家。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
    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問:不問過去,不問結果,不問人心。不問過去|活在當下在上高中之後,有些學生好於面子,雖然考砸好幾科,但和同學吹噓過去初中多少科滿分,年級前幾名。現在考的這麼差,說是學校不好吧;或者自己在普通班,說老師教得不好,卻從沒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 王陽明:真正智慧的人,要學會3不問,別等到中年以後才知道!
    所以,人除了「心」是難治的事情外,其他的都不重要,就連半個聖人的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將修心作為一生的伴侶。在王陽明心學中他曾經提出:「真正聰明的人,一生3不問」,那麼究竟是哪 「三不問」?這是王陽明對後人的提醒。提醒我們真正要做好的是當下,剩下的就交給運氣了,努力的人運氣都不會差。現在很多人都想著要自己創業,發家致富,但是總是前怕狼後怕虎,怕失敗,加上身邊一些人的反對意見,最後自己總是選擇了妥協和放棄。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原來稻盛和夫出身平凡,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資質平平的他卻在27歲創立了京瓷,這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52歲時稻盛和夫再次創業,創立了KDDI,這家企業也進入了世界500強,稻盛和夫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坐擁兩家500強企業的人。
  • 王陽明:人一旦染上這3種習慣,必窮,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人們常常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在七歲時就能看出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這是因為人在小時候形成的習慣會伴隨、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擁有一個好的習慣對我們來說如虎添翼,沾染上一個壞習慣則相當於給生活的磨難火上澆油。
  • 王陽明:為人處世「三不管」
    都說「人無完人」,王陽明卻被稱為「五百年來的第一完人」。王陽明為何能被稱為「完人」呢?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識修養與人格魅力,皆是舉世無雙,為人處世更是深具大智慧。生而為人,難免為「三碗面」所累:人面、情面、場面。但王陽明卻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他接著說:「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 王陽明:人生的哲理總結起來不過這3條,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王陽明:人生的哲理總結起來不過這3條,別等40歲以後才曉得這世上的「賊人」很多,多如牛毛,而人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人這一輩子,除了治心是世界上最難的事外,其他的一切只不過僅僅是「神馬浮雲」,關於通曉道法儒家學派的王陽明而言,「修心」一事則成了他終身真正的伴侶。
  • 王陽明:人一旦沾染了3種「習慣」,難富,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人把這個道理悟透了,此人便是心學宗師王陽明,王陽明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其建樹可以說是「絕唱」了,成為後世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的榜樣。王陽明心學中提到過關於人習慣的學問,成為了適用於當今社會的處世錦囊,王陽明:正真聰明的人一生不會沾三種「習慣」,越是不沾,福氣和財運越多,在座的各位從年輕時就要注意。
  • 王陽明:人到四五十,對這3件事心狠一點,別等60歲以後才頓悟
    其實真正的幸福源於內心,如果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即使在寒冬臘月,他也能感受到溫暖,因此人一生追求幸福,不過是在安撫自己的內心罷了。早在明朝就有人悟透了這個道理,此人便是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他是幾百年前的「心理學大師」,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心學。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能牢記這2條處世原則,早日出人頭地
    為人處世的能力是可以靠後天習得的,王陽明曾指明真正聰明的人,做人做事,都懂得下面這兩條原則,切不可違背!原則一:內方外圓,知寬厚會嚴厲王陽明在臨終的時候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的一生對得起百姓,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 王陽明:三不管(深度好文)
    從古至今,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定律。宋朝侯蒙曾作詩:「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原來,侯蒙滿腹經綸,由於時運不齊,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屢戰屢敗,大家都誤以為他真的沒本事。一些愛搬弄是非的小人不但口頭諷刺,還將其樣貌畫在風箏上,廣而告之,讓所有人看他的笑話。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01平常心作為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
  • 王陽明:世間有3種人命苦,難以幸福,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有些人的幸福是賺多多的錢,有些人的幸福是多活很多年,有些人的幸福是自由自在,有些人的幸福是子孫滿堂……其實真正的幸福是由心而生的,倘若內心幸福了,不管貧窮還是富有都能幸福;倘若內心不快樂,即使家財萬貫也不幸福。
  • 王陽明:知識不是學問,聰明不是智慧
    這樣得來的才是真正的學問。 可以說,在王陽明眼中,知識只是死的,沒有態度的東西。而學問,則是在我們心中得到印證,得到體悟的知識。這裡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在自己內心,印證過,體悟過。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讀過很多書,但做起事情來卻不靠譜。因為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識。
  • 同樣是「高考」失利,唐伯虎一生鬱郁不得志,王陽明開啟彪悍人生
    你知道嗎,明朝兩大傳奇人物,唐伯虎和王陽明,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他們一同參加了1499年那場著名的「高考」——全國科舉考試的會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那年,唐伯虎30歲,王陽明28歲。他們都是當地紅極一時的天才少年,按現在的話說,就是「網紅中的頂流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