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輕時候養成習慣,往往伴隨我們度過往後餘生,好的習慣是給生活錦上添花,而差的習慣則是給苦難雪上加霜。因此越早養成好的習慣,越早受益。任何習慣都是從內心產生的,倘若內心不接受一件事,誰都無法說服他;倘若內心妥協了,習慣就養成了,因此想要養成或者戒除一種習慣,得從內心做起。
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人把這個道理悟透了,此人便是心學宗師王陽明,王陽明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其建樹可以說是「絕唱」了,成為後世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的榜樣。
王陽明心學中提到過關於人習慣的學問,成為了適用於當今社會的處世錦囊,王陽明:正真聰明的人一生不會沾三種「習慣」,越是不沾,福氣和財運越多,在座的各位從年輕時就要注意。
一、不沾小氣
如今社會是個講究分工合作的社會,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也敵不過分工明確的優良團隊,一個人沒有出眾的才幹並不可怕,可悲的是一個人的度量不足,一旦人的度量不足,他不僅容不下自己的失敗,還看不慣他人的成功,遇到事情從來不管自己的問題,只問他人的過錯,真可謂「成事攬其功,敗事委其過」。
這種小肚雞腸的人怎麼可能長久富裕呢?即使他們現在富有,很快也會衰落下去。
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德才」,倘若有才無德,也許憑藉小聰明混出一點成果,只不過會受到眾人的指責;倘若有德無才,勤勤懇懇,也能受到身邊人的尊重;而最可怕的就是無才無德,不僅不會有成就,還會招致眾人的唾棄。
二、不沾閒話
喜歡說人閒話的人,往往都是兩面三刀的人,這些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人前假裝正人君子,人後卻閒話連篇。雖然他們心思比較縝密,但是卻都用不對地方。
愛說閒話的人也許能隱藏三天兩日,但是時間一久便會露出端倪,不僅招致當事人的嫌棄,還會遭到身邊親戚朋友的吐槽,自斷前程。
因此在座的各位一定不能沾說閒話的習慣,倘若沾了,也一定要自覺戒除,如此一來才能涵養福報。
三、不沾懶
生而為人,誰都有惰性,惰性是人之常情,但是懶卻是後天形成的惡習。
懶是考驗通過人的精神和意志而戒除的,惰而不改則成懶,倘若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有惰性,但是卻發自內心不想改變,長期以往則形成了懶的惡習,如果一個人年輕時就沾上了懶的習慣,則今後不會有太大的出息。
男人若沾懶,身體不佳,財運空空;女人若沾懶,家庭紛亂,不會幸福。甚至有人說:「懶惰是萬惡之源,會把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吸引過來。」因此在座一定不要沾染了懶惰的習慣。
王陽明說:「百死千難,但為此心」,人一生最難達成的事情,並不是金錢,也不是榮譽,而是如何把內心修煉好,倘若內心做到極致了,即使沒有家財萬貫,也能幸福美滿;倘若內心千瘡百孔,即使腰纏萬貫,也會抱憾終身。
王陽明的處世智慧
王陽明追求過知行合一,曾經為了格物致知,王陽明在門前對著竹子觀察了一個月,後來才得出結論:「理即是心,心即是理」,如果我們把內心修煉好,就得到了真理。
王陽明的心學引起了後世千秋萬代人的共鳴,包括曾國藩、張居正、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評價他:「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如果你想學習王陽明更多的心學,想要實現知行合一,想要涵養福報,不妨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此書涵蓋了王陽明的學說,內容涵蓋了修身、養性、職場、工作、學習等方面,值得當代職場人和學生借鑑。
因此建議在座的各位能去看一看,無論是自己看,還是買來送給身邊的人,此書都能涵養福報,增加運勢。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