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卻不知下一句更經典,很少有人知道

2020-12-25 多邊形的歷史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的生活中,對我們影響非常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的父母都是正確的,沒有不對的地方。之所以有這句話是和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孝順父母是最大的事情。父母說的話也非常重要,地位非常高。所以也才有了這句話。不過這句話只是上半句,下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難得者兄弟。」這兩句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句,第二句可以說更經典。其實之所以有第一句主要是當時文化的影響。連孔子都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父母犯錯子女應當幫他們隱藏。可見,當時孝在當時有多麼重要。甚至變成了愚孝。但下半句的世上最難得者兄弟,相對來說更近人情。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說的就是兄弟的重要性。兄弟間血濃於水,靠的是血緣維持的。所以有人說兄弟如手足,也就是這個意思。為兄弟兩肋插刀,這種事情也是層出不窮。可見封建社會也是很重視兄弟情誼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宗法制的觀念深入人心,當時整個社會都是靠血緣關係維持的。而且當時家族的觀念要遠遠大於其他觀念,家族的勢力影響也非常大。如果兄弟心都不齊的話,對外一定會受到嘲笑和欺負。

當我們看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時,一定要想起下一句世上最難得者兄弟。否則,真的就是斷章取義了。

相關焦點

  •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孝順,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古人很喜歡歌頌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感情,就連慈禧,也寫下了「世上爹媽情最真」「可憐天下父母心」等詩句。孩子還未出生,父母就傾注了濃濃愛意,等到出生後,又一步步精心呵護,直到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其中辛苦不為外人所知,因此,古人才有這樣一句老話:「古來痴心父母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都是對子女痴心的父母多,但是孝順的兒孫卻不怎麼經常見,與痴心的父母對比起來,孝順兒孫實在是少得可憐。
  • 老祖宗的告誡:「色字頭上一把刀」,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不少人都聽過一句老話,叫「色字頭上一把刀」,其實這句話是還有下半截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兩句話結合起來平仄對稱,更能體現出這句話的精髓。「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個「色」字是會意字,上面就是一把明晃晃的尖刀呀。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很感動?你看看它的下一句是什麼
    有句俗話家喻戶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父母賜予我們生命,已經是天大的恩惠。 對其不應該有怨言,應恪盡孝道。 這句話表達的是血脈相承、親情可貴的意思。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有下一句。
  • 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
    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父母與孩子從出生起就完全綁定在一起了,母親懷胎九月,從孕育到養育,他們一步一步將我們養大成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與愛。在世間所有的愛裡,無論是純潔無暇的友情,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都不是輕易得來的,需要等價付出,需要努力,需要運氣,但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從開始就有的,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所以在古代,古人們有這樣一句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講的是父母無論做了什麼,從出發點來講,都是為了子女,子女們不能責怪父母,要孝順父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那下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
    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不管開玩笑還是其他情況,這句話基本每個中國人都從小聽到大,也能理解它的意思: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 分析母親責任被罵「可恥」,如何看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不曾想,發文後不久便收到第一條評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把責任推給母親嗎?可恥!」這句話好多年都沒有聽人說過了,也確實,這是一句老古話,現代人很少提及,這時候看到這句話,也是始料未及的。為何有此一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出自明代程登吉(字允升)編著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是教育小孩子時刻銘記父母恩情,不悖逆父母君上的意願。從某方面講,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維持他們的統治地位的工具,其真實目的是為了引出「天下無不是的君上」。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在學習古代經典文化時,一定要儘可能領悟其中道理,切勿斷章取義,否則容易曲解或誤解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他在道家學派的影響力和地位,僅次於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
  • 易經:「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經典有意義,可惜少有人知
    《周易》是我國傳統經典著作之一,主要包含《經》和《傳》兩個部分。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來源,是我國的民族思想、智慧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中有一句話,老人們常常掛在嘴邊,我們也一定有所耳聞,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就是說兒孫們都有他們各自的福分,父母不要太過於擔心。說到這句話大家肯定會恍然大悟,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它的下半句更經典,卻鮮有人知!
    但是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它的下半句更經典,卻鮮有人知!「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重點想要強調的事情就是錢財能夠使很多不可能的東西發生變化,讓這一切似乎都在原本定好的軌跡上出現錯亂。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傳統孝道與「父母無過」但當我們試圖想要證明父母是錯誤時,卻往往會被一句看似無賴卻又被流傳下來的話扼住喉嚨: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出自清代金纓(又名金蘭生)先生編寫的《格言聯璧》,這本書相當於古代版的名人名言,收錄的大多數先賢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以及治國平天下理解和勸勉,這句話的原句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 老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句更經典,說透了兒女親情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子女對父母盡孝心,在古代被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成為一個人立足的根本,被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子女要如何敬仰自己的父母?有句老話給出了標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說為人父母者就沒有不對的。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它們會傲嬌地把獵物整齊地擺在岸邊展示,看起來就像祭祀似的……大家新年好~~謝謝在後臺發來祝福的各位,沒能一一回復請見諒,就在這兒統一表達謝意了~希望你們過年都開心、行運!對非從業者而言,由於自己切身體會到的、經歷過的那些被傷害、被忽視的感受,其中許多與父母相關,因此「以為」父母就是「罪魁禍首」,這並不難理解,也當然不是什麼罪過或不孝,但同樣的——這種結論,也並非「事實」;但對從業者來說也認同這種認知,那麼上綱上線地說:學錯了!而且錯得很底層、錯得很核心——動力學對心理的認識從來都是「相關」、而不是「因果」關係。
  • 毒雞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紀伯倫有一首詩是寫給家長的 ,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詩中寫道:「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但在中國,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就是屬於他們的,並且會時刻控制著孩子的言行舉止。
  • 愛迪生的成功勵志名言,世人只知道上一句,卻不知下一句更重要!
    我們多數人在學校時候就聽過愛迪生的名言,但不知道是愛迪生說的,因為那個時候老師總是喜歡拿愛迪生的名言上一句來勉勵我們。說起這句名言,大家或許都知道,但知道的人都是只知道上一句,知道下一句的人不多。知道下一句不多也沒用關係,今天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下。我們不妨先看一下愛迪生的成功勵志名言,世人只知道上一句,卻不知下一句更重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當然,沒有那百分之一的靈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汗水而已!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常常聽人家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人言的重要性其實老人言不僅僅體現了對現實人生的認識和理解,更闡述了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智慧老人言,就好比陳年佳釀,飄香持久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上半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後半句。
  • 人們常說「今朝有酒今朝醉」,後面一句更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奉行過好當下,也就是我們口中雖說的隨遇而安;但是也有人不安於現狀,認為年輕就在於勇於嘗試,不應該有老人心態。
  • 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既怕廢絕,則夫子更應當直說而不是避諱不說,不說則知道的人越少,怎麼令時人知禘禮,誰都避國諱則無人說,必將失傳,那又怎麼可以怪夏殷之禮文獻不足呢!就可能是大家都各有避諱所致!弟子等恐人不知示諸斯謂指示何等物,故著此一句,言是時夫子指其掌也。朱子集註: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蓋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知禘禮就可以治天下?就不難?難道一招治天下?我看沒有這麼容易啊。
  • 俗話說:「山雨欲來風滿樓」,前面一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詩詞文化歷經千載,到如今已經蔚為壯觀,頗具規模,即使不是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也總是會對某一首詩記憶猶新,在某個合適的場景淺唱低吟,娓娓道來。讀詩讀得久了,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對一些千古名句如數家珍,但是卻並不知道作者是誰。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