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心理觀念的哥白尼革命
【簡介版 —— 04 】
【簡介版 — 03】請點擊 :
20歲時沒自信,40歲後卻自信從容,可這與我學習心理學無關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平易老師!
下面接著我上篇文章和大家繼續聊。
在我的「平易心理研究「帳號裡的各種文章和視頻中,也包括您正在看的《傳統心理觀念的哥白尼革命》這一系列文章中,我提出的有關心理領域的許多理論觀點,都是真正的原創性理論。所以,如果您無意看到了我的文章或者視頻,你會發現我這些原創性理論及觀點,與你以前所了解和知道的幾乎所有的心理理論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與傳統觀點完全相反。因此,我的這些新觀點,可能會帶給你一種你大腦中的固有認知被徹底顛覆的感覺!
我要補充說明一點的是,如果你對「我們人類是如何做出思考和判斷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的話,那你可能應該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做出某種思考和判斷時,必定是建立在大腦中已有的認識和觀念基礎之上的,所以,當我們遇到某個事物與自己過去固有的認識和觀點完全不同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的進行排斥。有關這一點,我會在後續的內容中,詳細地進行講解,並且明白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你沒有認真深入和全面的去了解和思考我的很多觀念,那麼很有可能你在不自覺中,就已經無意識地用了你頭腦中過去已有的觀念系統,來對我提出的觀點進行了『』自動化"的判斷,這時,你很有可能會覺得我說的觀點根本就是錯誤的。
實際上,我看了我最近一些文章和視頻後面的評論發現,有不少朋友不太認同我的一些觀點,這恰恰說明我的觀點太過顛覆,就好比這個世界上許多新思想新知識在剛剛誕生之初,都會被社會大眾所排斥和不接受是一樣的道理。比如,就像當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沒多少人相信它是正確的。
由於我從小喜愛科學,所以,我的思維方式,總是傾向於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還有科學的實踐精神,我從小就喜歡小製作小發明,後來是電子發燒友,曾經動手自製過收音機、擴音機、音箱等等。並且,我對科學史也有一定的了解,正是由於我自己在學習傳統心理理論效果並不好時,所以,大腦中曾經打下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索精神這個基礎,讓我對傳統的心理觀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有關哥白尼天文學革命背後的科學方法論,我會在後面分析講解,並且後面我還會介紹我是如何運用哥白尼科學方法論,對傳統心理觀念進行重新的檢驗的。這裡就先不展開講了,只是提前預告大家一下。
好,我們再繼續返回到前面的話題。
必須強調的是,我提出的許多新思想、新觀點,絕不是毫無一點根據的在那信口開河,它們其實是來自我大量的研究實踐,是有實踐的堅實基礎作為支撐的。在心理研究領域我有著20多年的研究實踐,當然,我最開始研究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這個階段大概有七八年時間,是從我20歲——28歲左右。除此之外,在我漸漸改變自己之後,從2003—2020年,我研究心理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求助者去改變,所以 ,這17年我一直從事心理培訓和心理諮詢輔導的工作實踐。
我還要提到的一點是:看過我的文章和視頻,以及了解過我的經歷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是因為學習了許許多多傳統的心理理論方法很多年,可結果卻是,只有些許的改善,而並沒有真正的改變,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才靠著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以及在社會實踐中,一點點的摸著石頭過河,逐漸靠自己的摸索而最終改變了自己。
因此,我所走過的一條「自我改變之路」,幾乎沒有人走過,所以,它必定和傳統心理觀念的理論的方向、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我提出與傳統心理觀念完全不同的這套新的理論假設和新的觀點,其實是一種實踐後的必然結果。
所以,由於我的觀點完全是基於我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和實踐,因此,它完完全全是原創的,甚至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還沒有的新思想和新觀點,是人類已有知識體系的「新增量」,而不是那種到處都可以看到的似曾相識的「二手知識」,也就是已有的「知識存量」。
比如在網上(在很多書上其實也一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的「二手知識」和觀點。舉個具體例子,就好比「自信」這兩個字,你會發現不論書上還是網上的各種文章、視頻、講座等,大家對「自信」這兩個字的觀點和態度幾乎完全一樣,比如說,都認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對一個人很重要,因為沒有自信,就不可能擁有「好「的人生。
而對於「自卑」,許多觀點都一致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自卑,是因為不可能客觀評價自己,或者說是自我評價太低了,因此,一個人要想擺脫「自卑」而建立自信,首先要對自己有正確和客觀的評價。針對所謂「自卑」這類「心理問題「,你會看到許多文章、視頻什麼的,都在給你「開方子」提建議,說:你要學會客觀評價自己,要多看自己的優點,多看自己的長處,正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養成習慣多看自己的優點長處,經常自我暗示,久而久之,你就會變得自信起來!
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過類似的觀點,我在20多年前曾經就看過不少書裡面是這樣寫的。我那時很「迷信」這種觀點和方法,所以,我經常把自己的手上,一些書上,寫上自己的優點長處,然後暗示自己,提醒自己,要多看自己優點長處,少看自己的不足和短板,提醒自己不要總和別人比,要和自己比,每天要進步一點點,然後多看自己每天的成功和進步。
上面這些所謂的方法,我想很多想通過學習心理學來改變自己的「追心族」們都不陌生吧,都用過吧?可我想問你,它真的管用嗎?真的有效嗎?或許剛開始還會有點些許的效果,但是你會發現,相對於要刻意的努力的去記住我們的優點和長處,我們似乎天生的更「善於記住和容易關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結果,沒過多久,我們又開始自動自發的忘記和忽視「優點和長處」,而「鬼使神差」的又去關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於是,自卑又捲土重來!
我想很多學習各種心理相關理論方法的朋友,都會有這種切身體會的。
所以,你會發現,網上、書上流行的許多傳統心理觀點和理論方法,幾乎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幾乎都是「二手知識」,人云亦云,並且,聽起來似乎都很有道理,你會感覺它們講的太對了!可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道理」和「方法」,根本無法與現實生活接軌,根本沒有可操作性,或者根本經受不住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所以,有一句話現在很流行——道理聽過那麼多,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那些所謂的道理,它們往往是「聽起來很有道理「」,可一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很難做到?
針對這個現象,我提出一對概念,叫:書本邏輯和現實邏輯。
什麼叫書本邏輯?什麼又叫現實邏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