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國美弓社的學生穿戴札甲,在比賽現場特別惹眼。
下圖:這套札甲耗時半年打造。
浙江在線5月2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穎 王瓊 通訊員 葉琛欣 文/攝)上周末在中國美術學院的象山校區舉行的全國高校聯合弓箭競技賽的現場,一個站在隊伍最中間的95後小夥,一上場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因為他身上,穿的是一件復古的藍色盔甲。而這套盔甲既不是網購而來,也不是從劇組借來的,而是中國美術學院弓社大二學生裴開東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參考了很多資料,甚至是文物的出土報告等,純手工打造的。
弓箭,這項傳統體育運動,對這些95後學生來說,已經不單單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成為一種文化象徵,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一腔熱情,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
美院大二學生
花半年時間做了一套盔甲
現場吸引無數目光的這套藍色盔甲,專業名字叫做「札甲」。(札甲是中國傳統盔甲裡的一種,鐵甲葉片通過繩子相互排列疊加成型,屬於漢服裡的戎服,應用於軍事。)
這套精美的藍色札甲,出自弓社大二學生裴開東之手。裴開東是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的學生,今年剛剛20歲。
說起和弓箭的緣分,他說:「我很早以前就接觸了射箭這項運動。高中的時候,花了好幾百在網上買了把競技反曲弓,在家裡練著玩,最近開始接觸傳統弓。」玩著玩著,裴開東不光開練,還迷上了弓箭的周邊,「我不是比賽型的選手,平時訓練不多,大概一個月練習兩次,每次練上三個小時,但弓箭周邊的盔甲和射箭很吸引我,因為這些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裴開東開始打造自己的第一套盔甲,「我最初在網絡和書籍上找了很多資料,還看了許多國內外同好(註:指對同一事物有相同愛好的人)提供的圖片、出土報告等,做這套甲的時候還參考了古代繪畫和雕塑,甚至國內外留存的實物。這頂『鳳翅兜鍪』(即頭盔),因為沒有相應出土的實物作為參考,所以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裴開東還和記者科普了一把,「所以這套甲不能稱之為『復原』,準確來說是我對宋代盔甲外觀的仿製。」
這套札甲分為兜鍪、批膊(肩膀部分)、身甲、甲群以及臂甲和脛甲這幾個部分,除了不鏽鋼的甲片是機器批量衝壓出來的,其他都是他親手操刀。全套裝備加起來差不多有30斤,「其實穿戴起來也挺麻煩的,」不過熟能生巧,現在裴開東穿盔甲只需要幾分鐘。
做扳指、腰牌、排練舞臺劇
95後的弓箭愛好者很專業
這套札甲,只是裴開東作品中的一件,「比賽當天還有一套金邊立領對接鎖子甲,是我最近做的。」而在這場弓箭大會的比賽現場,由學生自己製作的弓、箭、盔甲、扳指……擺了滿滿一桌。
在國美弓社乃至整個中國美術學院,和裴開東一樣,沉浸在傳統文化裡的95後還真不少。成立還不到兩年時間的國美弓社註冊會員已經有100多人。社團有專門的訓練場地,會定期組織訓練,這次的比賽當中,10個小項的前三名裡,四個都有美院學生的位置。去年中國射箭運動推廣理事會舉辦的全國比賽,也有學生闖進了前16強。
除了比賽之外,社團成員還搗鼓起了弓箭周邊。裴開東介紹說:「在弓社,做弓、箭、扳指、弓囊箭壺、盔甲的,還有玩兵器對練的,都有。」國美弓社的徽章、為了弓箭比賽特別設計的腰牌形狀獎牌,古風十足的特色獎狀,還有長款射箭服裝,現場各種傳統元素十足的周邊產品,都是由學生親手設計的。因為愛好還有成員乾脆做起了創業公司,創業的項目就是做自己喜歡的弓。弓社裡還有人將弓箭演變歷史故事以舞臺劇的形式搬到同學們的眼前……從比賽到實物周邊再到藝術演出,他們把傳統文化玩出了新花樣。
中國美術學院團委書記徐增鎏說:「美院濃厚的射箭文化氛圍,其實都源於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自發的想把這項運動推廣起來。通過自己的專業特長,把傳統文化和體育運動結合了起來,其實也是給這項運動帶來了新的文化外延,相當於給體育賦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