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弓箭手怕近戰?看看戰弓的磅數,讓鄭成功鐵人軍告訴你啥叫弓兵近戰》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又人持有不同觀點,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所謂的「闢謠」,認為全身板甲也能射箭,歐洲的騎士老爺也很重視射箭,那麼今天我們就針對這兩點來分析一下。
歐洲的盔甲種類是很多的,與板甲相關的就有全身板甲,四分之三甲,半身甲,和鎖子甲加四肢板甲,布面甲加四肢板甲,半布面甲半板甲等等。其中全身板甲是不適合射箭的,而這種不適合射箭的全身板甲,就是大眾普遍理解的板甲。其他類型都是要麼減少部分板甲結構,要麼是與其他種類的盔甲進行混裝,都不能算是純正板甲,只能算是不完整板甲或是混合鎧甲。同時很多不懂射箭的人對於怎麼才算能射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覺得我能大概做出一個類似開弓射箭的動作,就算穿這盔甲也能射箭,這也是不正確的。
首先筆者先針對射箭要領和射箭的姿勢做一個大概的講解。一般人對於射箭所需要發力的肌肉並不了解,很多人以為射箭靠的是手臂的力量,其實並不是。去學射箭的話,入門第一課教練就會告訴你射箭主要靠背肌的力量去開弓。在古代戰爭中使用的戰弓,為了儘可能地增大射程以及殺傷力,所以會儘可能地增大弓的拉力,戰弓的拉力是要遠高於狩獵用的獵弓的。所以比如我國一些朝代不禁相對低拉力的獵弓,但是會禁大拉力的戰弓。畢竟狩獵的話在林子裡因為有樹木遮擋,想要狩獵並不需要很遠的射程,太遠了你也看不到獵物,都被樹擋住了。而野獸也沒有盔甲,不需要考慮破甲問題,所以狩獵用的弓並不需要特別大的拉力就足以完成狩獵的目的。如果只是相對較軟的獵弓,對於姿勢的要求當然也比較低,但是對於大拉力的戰弓來說,姿勢不對發力不對你就很難拉得開更別提穩住射出去。
所以對於戰弓來說,背肌發力非常重要,需要儘量用骨骼支撐住弓的拉力,如果手懸空,那麼僅靠手臂肌肉是根本無法穩住大拉力的戰弓的。只有用力線呈一條直線,這樣肩胛骨、臂骨就可以頂住戰弓的拉力,讓手穩住,從而把箭射出去。這就對盔甲的關節活動能力要求很高,關節活動角度有點受限都難以做到用背肌開弓用骨骼支撐穩住。這自然是沒辦法做到正確的開弓射箭的。而全身板甲的大護肩對於肩關節的限制,就導致了穿全身板甲沒有辦法做到用背肌發力開弓。並且全身板甲的護肘對於肘關節的活動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這就更加導致全身板甲難以射箭。我們都知道槍管越長子彈的初速也就越快,同樣,射箭也是拉鋸越大箭的初速就越高,如果肘關節活動受限,即便可以做到肩背發力開弓,拉鋸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無法拉的更靠後。這也是為什麼東亞盔甲採用披膊的設計,同時沒有硬質護肘的原因。
歐洲板甲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將其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後稱為「南蠻鎧」。這種南蠻鎧使用了西歐板甲的胸甲,脛甲也仿照了西歐板甲的形制,但是肩甲依然是採用東亞鎧甲的披膊結構,而手臂則使用鎖子甲進行防護,拋棄了西歐全身板甲的護臂。就是為了保證肩肘關節的靈活性,這樣才能夠開弓射箭。有一部分日本南蠻甲小臂也採用了板甲的硬質護臂,但是肘關節也是採用鎖甲進行防護的。同樣,頭盔樣式也沒有採用西歐的護面,這也是為了保證射箭的視野以及開弓後頭盔不會對弓弦造成影響。
所以全身板甲從設計角度來說就根本沒有考慮過射箭問題,這就導致了西歐的士兵想要穿著鎧甲射箭,勢必要對板甲進行改造,比如出現了胸甲上半部使用布面甲,下半部才是板甲的混搭盔甲。這樣相對更靈活的布面甲足以保證肩背的活動不受影響。當然也有軀幹直接穿布面甲,四肢用板甲的混搭盔甲。或者採用鎖甲和板甲進行混搭的配置來保證肩背活動不受影響去完成射箭的需求。步兵穿乾脆卸掉護肩護臂的半身甲也是常態。
如果無視全身板甲不適合射箭這一客觀事實,非要說全身板甲可以射箭,但就有點抬槓了。因為可以射箭和用弓箭作戰差著十萬八千裡呢。比如上圖中,船上穿全身板甲一名戰士就拿著弓看起來像在射箭。但實際上畫師對於細節的描繪還是非常寫實的,很好的表現出來穿全身板甲拉弓姿勢的彆扭,以及全身板甲對於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顯然,這名戰士根本拉不滿弓箭。注意旁邊穿紅色布面甲的弓箭手,開弓根據弓弦角度來看在耳部靠後一點點的位置,但是那名穿著全身板甲的戰士即便很努力也無法做到把弓拉滿。
即便是不講究殺傷力只追求精度的現代競技射箭,拉滿弓的標準也是要求弓弦拉到嘴角。奧運會的競技反曲弓比賽中,甚至會在弓弦上裝一顆「唇珠」,每次弓弦拉到嘴唇上,嘴唇碰到那顆唇珠就知道弓拉到位了。而古代使用戰弓的弓箭手為了追求更高的殺傷力,往往直接把弓弦拉到耳後。而弓弦都沒有拉到面部,裡面部還有一段距離的程度,在古代只能算半開弓,而半開弓射出去的箭無論射程還是精度亦或是殺傷力,遠遠無法跟開滿弓相比。
從全身板甲的結構本身不適合開弓射箭就可以看出,西歐的騎士老爺們對於弓箭的不重視,這個不重視當然不代表絕對不用弓箭。筆者在《弓箭手怕近戰?看看戰弓的磅數,讓鄭成功鐵人軍告訴你啥叫弓兵近戰》一文中也明確說了,是相對不重視弓箭,而這個相對的對比參照物當然是亞洲國家對於弓箭的態度。有觀點拋開亞洲國家對於弓箭的實際態度,去試圖拿英國的《長弓法令》來證明整個歐洲騎士階級都重視弓箭,這就有些斷章取義了。且不說英國代表不了整個歐洲的騎士階級,即便英國本身,早在英國亨利二世和三世時期就試圖限制平民擁有弓箭,不過是因為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戰事吃緊,被迫頒布長弓法令發展弓箭手罷了。
即便是英國長弓法令時期,英國弓箭手的地位也遠低於騎士階級,他們不在騎士法典的保護範圍之內,騎士老爺們被俘虜了是可以交贖金保命的,而弓箭手則沒有這項特權,弓箭手沒有任何交贖金的價值。雖然也有個別弓箭手通過自身努力晉升為騎士階級,但這種明明白白的階級歧視,足以說明西歐的騎士階層對於弓箭的相對不重視。
整個亞洲,無論是中國文化一系的中日韓等國,還是中亞伊斯蘭教文化一系的阿拉伯國家,全都對於弓箭的重視程度遠高於西歐的騎士老爺,阿拉伯的貴族階級基本都要掌握射箭這門技術,而日本的武士階級同樣也是必須會射箭。中國雖然沒有相對的武勳貴族階級,但是想要當將領,武舉制度保證了射箭不過關是不行的。可以說亞洲的武勳貴族是必須會射箭的,這與西歐弓箭手與貴族的階層差距相比,西歐的騎士老爺們是否重視弓箭一目了然。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