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享有立法權的權力機關依據一定程序和方法制定的一系列有強制措施的條文。
道德: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約定俗成內化出來的行為規範或行為準則。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是國家強制實施的一種行為規範,而道德更多的是一種靠自覺自醒以及社會輿論來運行的行為規範。
那法律和道德兩者哪個管得多呢?
①法律更偏向於行為結果,不論行為人思想多麼邪惡,只要不實施出來,便不進行追究,即不懲罰思想。
②道德更多關注於思想層面的,相對來說道德的要求更高,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由此可見:違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違反法律,但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定違反道德。
比如:強姦犯是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而且嚴重違反了道德標準,但是意淫就恰恰相反,意淫是嚴重違反道德的,即思想不純正,但並不違反法律。
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或者說法治跟德治哪個更好。
①法治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自從有了國家的概念,便出現了法律這一規範。人類是有社會性的,也就是具有群居性的,所以法律的出現是必然的。
②但是並不代表沒有過德治,比如我國古代就更偏向於德治,靠三綱五常,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要求來維持社會的穩定。
但是社會歷史發展證明,法治相對於德治更加具有優越性,人是獨立思考的動物,我們無法探求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所以道德要求相對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所以說法治成為了當今世界各國的首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道德就不重要了,相反,在法治社會中,道德變得更加重要,因為法律有自己的缺陷,法律不可能管所有的事,尤其在思想層面,所以這就要求道德作為補充。
這也是我國當前提倡的法治和人治相結合的宏觀社會治理方式。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