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誰管得多,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

2021-01-10 先秦說書匠

法律:是享有立法權的權力機關依據一定程序和方法制定的一系列有強制措施的條文。

道德: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約定俗成內化出來的行為規範或行為準則。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是國家強制實施的一種行為規範,而道德更多的是一種靠自覺自醒以及社會輿論來運行的行為規範。

那法律和道德兩者哪個管得多呢?

①法律更偏向於行為結果,不論行為人思想多麼邪惡,只要不實施出來,便不進行追究,即不懲罰思想。

②道德更多關注於思想層面的,相對來說道德的要求更高,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由此可見:違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違反法律,但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定違反道德。

比如:強姦犯是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而且嚴重違反了道德標準,但是意淫就恰恰相反,意淫是嚴重違反道德的,即思想不純正,但並不違反法律。

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或者說法治跟德治哪個更好。

①法治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自從有了國家的概念,便出現了法律這一規範。人類是有社會性的,也就是具有群居性的,所以法律的出現是必然的。

②但是並不代表沒有過德治,比如我國古代就更偏向於德治,靠三綱五常,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要求來維持社會的穩定。

但是社會歷史發展證明,法治相對於德治更加具有優越性,人是獨立思考的動物,我們無法探求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所以道德要求相對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所以說法治成為了當今世界各國的首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道德就不重要了,相反,在法治社會中,道德變得更加重要,因為法律有自己的缺陷,法律不可能管所有的事,尤其在思想層面,所以這就要求道德作為補充。

這也是我國當前提倡的法治和人治相結合的宏觀社會治理方式。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見死不救 道德和法律哪個管
    但是遺憾的是,關於這方面的規定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條款。我們除了對這種行為進行道德譴責外,在法律上對他們毫無辦法。在一定意義上說,法律的這一空白,也是這些年來諸如此類的見死不救事件頻繁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有些人來說,良好的職業道德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法律則是讓這種道德迅速產生的有效手段。
  • 法律和道德,誰才是最後的底線?
    道德是我們從出生時就開始接收的一種規則,影響著我們一生,但道德的至點太高,並非人人都是聖人,對大多數人來說能被約束的程度有限,且道德的約束界限也比較模糊,於是後來有了法,現在的我們稱之為「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低的底線」。
  • 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王立峰:人類社會的實踐表明,人的行為需要通過各種規範加以控制,而法律和道德是兩種最重要的規範。道德是柔性的規範,重在自律,較無強制性,約束力較松,但境界較高。法律是剛性的規範,重在他律,較有強制性,約束力較嚴謹。由於道德通過人的內在良心而法律通過外在強制力來調整社會秩序,所以,法律只能檢視人的外在行為,而不能觸及人的內心世界,道德則可以通過良心和負罪感使人自我省察。
  • 道德和法律理論的疑問
    本書的頭兩章著重指出道德和法理學理論的地方性(localness),指出其之所以被當作普適原則提出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修辭的效果。這兩章還要著重指出,人們常常把道德和規範的搞混淆了,並因此,人們把法官必須決定哪方「應」勝訴錯語理解為法官必然要進行道德推理。
  • 法律和道德的偏差:見義勇為反被索賠20萬
    是遵守法律還是依循我們內心所認定的正義,在網絡聯通的現代,輿論譁然。在多數人眼裡,法律和道德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和難以逾越的距離。這邊置身看臺的群眾披著道德聖衣,另一邊法律從業者拽著理性的法槌,而案件的當事者就像是抱著籌碼看眼色下注的賭徒。
  •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繫分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道德與法律的區別:(1)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範,道德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行為規範  (2)內容結構不同。法律以權利義務為內容,要求權利義務對等;而道德一般只以義務為內容,並不要求有對等的權利。
  • 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
    因而道德規範要比法律規範廣泛,但我們的道德和法律之間的要求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一切違反法律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從憲法和法律、法規一系列的條文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中,可以看到道德在法律上的反映,遵守法律,也就是有了道德意識,但道德範圍比較廣,法律不可能事事處處作出具體規定。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係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度範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係和人們行為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範,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範。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
  • 道德綁架與法律約束哪個更有效?別再天真的以為日本人素質高!
    道德綁架與法律約束哪個更有效?網絡上有這麼一句話叫"法無禁止即可為」。違法違法,如果這件事法律沒有規定禁止,就稱不上違法,即便法律也沒有聲明這件事可以做。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能夠約束人們行為的,或許也只有道德了吧。
  • 淺析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圍繞著兩者之間的關係,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自然法和分析法為代表,而在中國的法律進化中,主要表現在法律儒家化的過程中,儒家的道德精神直接體現在法律中。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複雜化,社會關係愈變得複雜,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哲學上將道德劃入上層建築,是維護本階級經濟基礎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習慣風俗和道德去調整全部的社會關係已不可能,社會需要更有力,更廣泛的標準和規範去調整,法律便應運產生。
  • 道德與法律關係的認識誤區之一:倫理和道德是一回事
    臨時開個專欄:「道德與法律關係的認識誤區」(大致開10期),文字內容摘自本人拙文:《淺談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第2期
  • 教育現代孩子,要思考孔融讓梨的道德和法律考量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以道德為基石,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現實是兄弟二人都想吃最大的梨,誰都不想吃虧,那就需要法律來主持公平正義,以法律為準繩,誰都不吃虧也不能沾光。現在家裡兩個小孩子總會出現爭東西的事情,一個不讓,兩個就要吵鬧,總是鬧心。
  •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是什麼?
    浙江大學「思修」課上布置了一道題,收到各具專業特色的答案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是什麼?像原始碼與程序,還是電阻和電容「道德就像程序的原始碼,未經編譯,而法律則像是應用程式,通過將道德編譯,實實在在地展現在每個人的眼中。」
  • 從道德與法律關係看社會治理
    【摘要】道德和法律對於治理國家、建設社會都是很重要的手段,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要堅持依法治理更要強化道德約束。從道德與法律的關係來看,法治是標,德治是本。社會治理要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加強道德建設,這樣才能使社會治理效果有更高層次的提升。
  • 法律和道德的起源是什麼?
    在法律系統尚未完善的過去,它扮演著維護秩序的主要角色。特別是當人類學會使用工具以後,力氣和體型在爭鬥中的優勢逐漸喪失,復仇的默認規則,讓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維持在了底線之內。和復仇相反的,就是利他行為背後的報恩心態,這也是進化心理學中,群體選擇的經典例證。
  • 法律與道德的關係究竟如何?
    由此可見,法律的誕生是必然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人更是富有情感的生物。在中國,由於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的情感傾向似乎更為明顯。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們留下來的思想結晶至今還影響著人們。尤其是儒家學術,雖然秦始皇時期曾發生過焚書坑儒等破壞儒學的行為,但儒學依舊十分頑強存活了下來,並在漢朝復甦。
  • 「見死不救」現象的道德與法律追問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9年10月27日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 發揮好法律、道德的保障和支撐作用
    發揮好法律、道德的保障和支撐作用 發表時間:2014-11-24   來源:「三個倡導」24個字,凝練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概括出了13億多中國人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 柳立言的秘密書架:法律·宗教·人性·道德
    事實上,法史學人和司法官員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共同點,就是儘量運用理性、客觀和科學的方法,找出案件的真相,試圖實現法律的最終目的:公平公正公義。以下就環繞這個問題,介紹四本書。第一本是《聖經》。眾所周知,西方法律的一個主要來源就是聖經,尤其是法律原則(法理)如自然法。哈佛大學的法律教授亞蘭·德修威(Alan M.
  • 道德滑坡事件的法律省思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道德是不分階層的,窮人和富人、百姓和官員的道德水準是差不多的,只是過去曝光的多是富人和官員的醜惡,似乎農民都是高尚的,現在這樣的事揭露出來,使我們的認識多了一份理性,少了一份想當然。 一個美好理想的社會應當是道德高尚的社會。但是人的道德水平和智商一樣,是不可能有多高的。社會的發展並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卻能夠大大提高人們的道德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