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法律與道德矛盾嗎?

2020-12-14 大事小侃

道德與法律並不矛盾

法律是確認、保護社會秩序最有力的武器,一向個人以冷酷、嚴苛的感覺。雖然法律來源於傳統的道德,但是在現代社會的一些極端案例中,往往會出現法律與道德相悖的境況。那麼,在如今道德和法律是矛盾的嗎?

一場45年前引起了全日本輿論關注的案件裡,或許能能發現「法律蘊含道德關懷」的影子。而這也是日本歷史上首次做出了「法律違憲」判決的官司。

一些背景

1.日本的所有法院(裁判所)均擁有「違憲審查權」(違憲立法審査権),最高法院(最高裁判所)擁有判定違憲與否的終審權。

2.根據日本刑法,計算刑期時最多減輕兩次,分別為法定減刑和酌情減刑,且兩次均為1/2。

3.根據日本刑法199條,殺人者,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沒有刑期的監禁)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

4.根據日本刑法200條(昭和48年),殺害自己或配偶者的直系血親者,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沒有刑期的監禁)。即殺害直系血親(尊屬殺人)的人要比普通的殺人犯受到更重的處罰——最輕無期徒刑)。

案情:

被告人Y,從14歲開始被親生父親姦淫,被強迫和父親過著像夫妻一樣的生活了10年有餘,並且產下了5名嬰兒。24歲的Y,因為偶然的機會與一男子相識相愛,產生了結婚的意思。然而其父並不許可,並自此開始對Y實施了10天有餘的性虐待。Y忍無可忍,為了逃出這個家庭,一氣之下絞死了睡眠中的父親,並隨後自首。

一審(宇都宮地裁)

刑法200條違憲無效,根據199條,Y殺人罪成立的同時,過當防衛成立且心神耗弱(即實施犯罪行為時因長期的折磨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免除刑罰。

二審(東京高裁)

刑法200條不違反憲法,根據本條規定,Y尊屬殺人罪成立,過當防衛不成立。

但是:

1.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時已經被折磨的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心神耗弱)→法定減刑

2.考慮到Y被姦淫和虐待的客觀情況→酌情減刑

兩次減刑後,對Y處以3年6個月有期徒刑。

終審(最高裁)

根據憲法14條1項,全國民在法律下人人平等。

本案的關鍵點在於刑法200條是否因為違反憲法14條無效,所以先對刑法200條進行違憲審查。

刑法200條的立法宗旨是,殺害親屬(以下特指直系血親)者應受到強烈的批評,所以用比普通殺人者處以更重的刑罰的方式,來遏制該類事件的發生。

那麼為什麼「殺害親屬者應受到強烈的批評,比普通殺人者處以更重的刑罰」呢?

對親屬報恩,是社會生活的基本的道德準則,應當受刑法保護。

而殺害親屬的行為,破壞了人類的倫理道德,所以殺害親屬者應當受到比普通殺人者更重的刑罰,並非不合理,因此這一宗旨不違憲。

然而,刑法200條的刑罰過於嚴重。

理由是,根據200條,對殺害親屬者最輕也是處以無期徒刑。即使經過兩次減刑,最終也只能減到3年6個月。而根據日本刑法,能夠緩刑的最長刑期也是3年,所以被告人再怎麼被減刑最終也必須服刑。

所以,刑法200條雖然是在合理正當的宗旨下的法律條文,但是為了達成其立法目的所用的量刑過於嚴重,違反憲法14條1項,無效

最終判處Y有期徒刑2年6個月,緩刑3年。

根據日本的法哲學,道德倫理法律制度的不斷調和,促成了相對的正義的實現。

一審可以說是貫徹了所謂的道德倫理了。通過讓尊屬殺人的條文無效,加以兩次減刑,使被告人免受牢獄之災。

而二審則是忠實的在法律制度下做出了相對客觀的判決,即使被告人再值得被同情被救贖,法律還是法律,能做的只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減少被告人的刑期。

終審就非常巧妙的通過「道德倫理法律制度的調和」,既考慮到了現實情況,又一定程度維護了法律的穩定性,從而實現了該案的「相對正義」。

在今天,法律和道德也從來沒有構成過矛盾關係,法律的制定,執行和解讀始終都是由人來進行,而這部分人經過長期的法律訓練,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和公開,而這種對於傾向就是一種道德關懷,或者說人文關懷。

法律離不開人情,否則就會變得僵化和迂腐,法律也就會被淘汰。

相關焦點

  • 從道德與法律關係看社會治理
    【關鍵詞】道德 法律 法治 德治 社會治理【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提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深化社會治理方面改革,「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問題。」
  • 淺析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以我國為例,在歌舞昇平的和平年代,統治者一般比較重視道德的作用,以感化被統治者,然而在暴亂的年代,統治者會更多的採用法律手段來鎮壓反抗,可以看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屏障,法制不健全,社會秩序紊亂,導致道德淪喪,反之,如果法律公正嚴明,平等,同樣也可以促進道德教化作用,同時,法律對道德的實施也起到輔助作用,道德通過社會輿論和個人信念保證法律的遵守,同時也可促進司法和執法的公正。
  • 「理性經濟人」假設與道德相矛盾嗎
    19世紀50年代,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發現,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將人的行為歸結為「同情」,把人的同情的利他主義情操視為人類道德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這與《國富論》中將人類的利己主義的追求作為人類經濟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西方經濟學史上出現了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這兩者之間是否真的存在矛盾、是否真的存在「斯密難題」,學界對此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
    道德與法律區別  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它以法律、法令、法規一定的文字形式公布;而道德是指人的品行、生活或其行為準則規範,是評定人行為的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誠實與虛偽的標準,準則和規範具有一定的習慣力量。
  • 道德與法律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與道德相互促進與融合的成熟形態,即表現為法律信仰與法治觀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規則意識,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法治成功的內在標誌,是法律被民眾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懼、忌憚法的強制力,即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於日常社會生活之中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引導並贏得「人心」。
  • 法律和道德的偏差:見義勇為反被索賠20萬
    是遵守法律還是依循我們內心所認定的正義,在網絡聯通的現代,輿論譁然。在多數人眼裡,法律和道德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和難以逾越的距離。這邊置身看臺的群眾披著道德聖衣,另一邊法律從業者拽著理性的法槌,而案件的當事者就像是抱著籌碼看眼色下注的賭徒。
  • 孫春晨:避免陷入「道德和利益相互矛盾」的誤區
    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5位專家圍繞「教育質量怎麼提高
  • 教育現代孩子,要思考孔融讓梨的道德和法律考量
    今天之所以再次討論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因為現實中難免會因為分配不公而出現矛盾。孔融兄弟七人,上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父母拿來了七個梨,讓兄弟七人去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並說,我年紀小,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我比弟弟大,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 孫海波:法律能強制執行道德嗎?
    關鍵詞:法律道德主義;道德立法;至善論;多元主義;政治自由主義 法律的強制力無處不在,並且往往以制裁作為手段,來保證其所設定的義務得到落實。相比之下,道德更多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教導人們棄惡揚善。然而,一旦問及法律能強迫人們去做的道德上正當之事時,問題就開始變得複雜起來。
  • 淺議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矛盾的主要表現
    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先導;道德認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導人們形成明確的道德判斷和進行自覺的道德行為選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德育過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道德認知 教育 而忽視道德行為的培養,導致人們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出現言行不一現象。
  • 柳立言的秘密書架:法律·宗教·人性·道德
    Dershowitz)曾寫了《法律的創世記:從〈聖經〉故事尋找法律的起源》(The Genesis of justice),指出《聖經》所包含的許多高標準的道德觀念,都納進了西方法律,並一直流傳到今天。中國傳統法律的一個核心價值是禮法合一,即孔子等人所訂下的禮教,雖非全部,但有許多都納進了法律。我們不要忘記,這些禮包含許多高標準的道德觀念,故有所謂「禮不下庶人」,不必苛求於一般民眾。
  • 2020考研政治大綱解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比如,在第一章第三節創造有意義的人生當中,辯證對待人生矛盾,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中新添加了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在「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當中,刪除了「生命的歷程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有生必有死,這是恆常不變的自然現象。」  儘管在第一節發生了很細微的變化,但是也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 法律與道德的關係究竟如何?
    由此可見,法律的誕生是必然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人更是富有情感的生物。在中國,由於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的情感傾向似乎更為明顯。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們留下來的思想結晶至今還影響著人們。尤其是儒家學術,雖然秦始皇時期曾發生過焚書坑儒等破壞儒學的行為,但儒學依舊十分頑強存活了下來,並在漢朝復甦。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他們對剛才聽到感到疑惑:難道哈特不認為法律是一個由規則組成的封閉邏輯體系?難道他不認為法律是好的社會制度,成功地彌補了其他形式的社會秩序的缺陷?他不是認為法律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清楚的,並且應該由法院在沒有考慮到道德價值的情況下進行適用嗎?哈特不認為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相互分離,並且兩者應該被區分?哈特不認為法理學應該保持價值中立,法學家能夠通過研究像「法律」這樣的詞語的真實含義來發現法理學的真理?
  • 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道德是評價法律正當性的標準之一,離開了道德,法律的價值取向就可能出問題,違背道德的法律就是「惡法」,徒具法律的外殼而沒有法治的內核。二要強化道德對執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實施的支持作用,通過教化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執法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創造良好人文環境。一個能夠自覺踐行道德的社會,法律有漏洞也能在實施中得到彌補;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社會,法網再密也會被鑽空子。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封建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範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準。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係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友,以惡對敵。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否定罪刑法定原則,以道德的名義來作出判決真是恰當的嗎?法律與道德究竟是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面對法律與道德的兩難,實證主義法學派與自然主義法學派針鋒相對,激烈爭鳴,成就了20世紀一場世界法學史的思想盛會。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嚴格區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聲稱「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好壞又是另一回事」,將好的法律與壞的法律都視為法律。
  •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是什麼?
    浙江大學「思修」課上布置了一道題,收到各具專業特色的答案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是什麼?像原始碼與程序,還是電阻和電容「道德就像程序的原始碼,未經編譯,而法律則像是應用程式,通過將道德編譯,實實在在地展現在每個人的眼中。」
  • 李勇| 道德矛盾心理——一種相對主義的解讀
    他的觀察是,在一般的第一代移民家庭中,父母輩還植根在原來的祖國文化中,而下一代已經接受了新的文化,這些父母可能在面對孩子身上的新文化取代舊文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的問題時,出現矛盾心理。我的理解是,這些移民父母,可能看到了兩種文化的差異。而當涉及道德選擇時,這些父母的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於兩種價值序列的理解和認同。
  • 英國對香港人民的「道德和法律義務」?
    如果一下吸納300萬香港移民,就業機會夠嗎?經濟專家對英國經濟形勢的分析,作為英國首相的詹森不可能心裡沒數。事實上,在詹森發文之前,英國的7名前外交大臣也有類似發聲。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日報導,英國7名前外交大臣聯名致信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