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人大通過港區國安立法決定後,作為香港的前殖民國,英國最近對香港事務大刷存在感。
6月3日,英國首相詹森在《南華早報》上發表文章稱,「英國別無選擇,只能堅持維繫其與香港人民歷史悠久的關係及友誼。」
文章還提到,如果北京在香港實施其通過的「港區國安法」,英國已經準備好修改移民法規,允許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香港人前往英國。
目前,持有BNO的香港人大約有35萬人,另外還有250萬人有申請資格。如果英國改變其移民法規,將意味著BNO的持有者可續籤12個月籤證,也會為將來申請英國公民身份提供一條途徑。
然而現實是,英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4%,今年受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經濟學家稱,英國2020年GDP預計萎縮5%。如果一下吸納300萬香港移民,就業機會夠嗎?經濟專家對英國經濟形勢的分析,作為英國首相的詹森不可能心裡沒數。
事實上,在詹森發文之前,英國的7名前外交大臣也有類似發聲。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日報導,英國7名前外交大臣聯名致信詹森。這些前外交大臣表示,作為「前殖民大國」,英國負有「特殊的領導責任」,也對香港人民「仍然負有道德和法律義務」。
不知道詹森的發言是否受這7名前外交大臣聯合信的影響。對於他們所講的「法律義務」,想必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進行駁斥,「《中英聯合聲明》沒有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個條款賦予英國在香港回歸後對香港承擔任何責任。英國對回歸後的香港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
說的更直白就是,香港這事跟你沒關係,不要拿「法律義務」給自己加戲。
除了英國這幾位前外交大臣,現任英國外交大臣拉布也沒閒著。6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在議會中表示,「中國既可以一意孤行,破壞香港自治,侵犯港人權益,但也可以懸崖勒馬,了解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並且履行其作為國際社會主要成員的責任。」
有意思的是,近日,拉布在接受《天空新聞》採訪時,被問及美國喬治·弗洛伊德事件,他卻拒絕直接回應抗議活動或針對川普的回應,「我不會評論其他世界領導人,包括美國總統發表的評論或新聞聲明。」
我們不明白英國前7名外交大臣所講的「道德義務」是什麼,但是,英國現任外交大臣這種選擇性評論,應該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範疇。
拉布的「扭捏」,或許也正是英國目前對涉港事務的加戲的尷尬之處。
針對拉布的有關言論,趙立堅在今天的記者會上作出回應:中國全國人大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製作出決定,完全屬於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幹涉。英方對此妄加評論、橫加指責,粗暴幹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我們已向英方提出嚴正交涉。
除了選擇性的「失明」,粗暴幹涉他國內政應該也算不上什麼「道德」。可以說,英國對香港的幹涉,無論從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站不住腳。
不只是外交部,今天,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會見記者,也做了表態,「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不僅是中央的事,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事,也是保障700多萬香港人安全的事。」
對於有關外國政府對香港國安立法可能的制裁幹涉,林鄭月娥在今天的記者會上也作出回應,強調了兩點:第一,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每一個國家都保護本國領土任何一個角落的國家安全,香港也不能例外。第二,香港的獨特地位來源於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包括獨立的關稅區、自由港、金融中心地位,看不到這些所謂的制裁會如何影響香港。
林鄭的這番回應是針對美國的所謂「制裁」、取消香港特殊地位的威脅。而對於英國,不管如何「加戲」,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英國2019年GDP為22148.89億英鎊,同年中國GDP超過了14.36萬億美元,是英國的近58倍。換言之,英國現在沒有這個實力來介入香港問題,更遑論借香港來幹涉中國內政。
英國與香港人民所謂「悠久的關係和友誼」,說穿了,就是英國對香港156年的殖民史。曾經的殖民史,如今被美化成「友誼」,與其說是對香港的眷念,不如說是在虛幻懷念曾經作為日不落的帝國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