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香港人民的「道德和法律義務」?

2020-12-13 直播港澳臺

在全國人大通過港區國安立法決定後,作為香港的前殖民國,英國最近對香港事務大刷存在感。

6月3日,英國首相詹森在《南華早報》上發表文章稱,「英國別無選擇,只能堅持維繫其與香港人民歷史悠久的關係及友誼。」

文章還提到,如果北京在香港實施其通過的「港區國安法」,英國已經準備好修改移民法規,允許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香港人前往英國。

目前,持有BNO的香港人大約有35萬人,另外還有250萬人有申請資格。如果英國改變其移民法規,將意味著BNO的持有者可續籤12個月籤證,也會為將來申請英國公民身份提供一條途徑。

然而現實是,英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4%,今年受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經濟學家稱,英國2020年GDP預計萎縮5%。如果一下吸納300萬香港移民,就業機會夠嗎?經濟專家對英國經濟形勢的分析,作為英國首相的詹森不可能心裡沒數。

事實上,在詹森發文之前,英國的7名前外交大臣也有類似發聲。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日報導,英國7名前外交大臣聯名致信詹森。這些前外交大臣表示,作為「前殖民大國」,英國負有「特殊的領導責任」,也對香港人民「仍然負有道德和法律義務」。

不知道詹森的發言是否受這7名前外交大臣聯合信的影響。對於他們所講的「法律義務」,想必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進行駁斥,「《中英聯合聲明》沒有任何一個字、任何一個條款賦予英國在香港回歸後對香港承擔任何責任。英國對回歸後的香港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

說的更直白就是,香港這事跟你沒關係,不要拿「法律義務」給自己加戲。

除了英國這幾位前外交大臣,現任英國外交大臣拉布也沒閒著。6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在議會中表示,「中國既可以一意孤行,破壞香港自治,侵犯港人權益,但也可以懸崖勒馬,了解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並且履行其作為國際社會主要成員的責任。」

有意思的是,近日,拉布在接受《天空新聞》採訪時,被問及美國喬治·弗洛伊德事件,他卻拒絕直接回應抗議活動或針對川普的回應,「我不會評論其他世界領導人,包括美國總統發表的評論或新聞聲明。」

我們不明白英國前7名外交大臣所講的「道德義務」是什麼,但是,英國現任外交大臣這種選擇性評論,應該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範疇。

拉布的「扭捏」,或許也正是英國目前對涉港事務的加戲的尷尬之處。

針對拉布的有關言論,趙立堅在今天的記者會上作出回應:中國全國人大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製作出決定,完全屬於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幹涉。英方對此妄加評論、橫加指責,粗暴幹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我們已向英方提出嚴正交涉

除了選擇性的「失明」,粗暴幹涉他國內政應該也算不上什麼「道德」。可以說,英國對香港的幹涉,無論從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站不住腳。

不只是外交部,今天,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會見記者,也做了表態,「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不僅是中央的事,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事,也是保障700多萬香港人安全的事。」

對於有關外國政府對香港國安立法可能的制裁幹涉,林鄭月娥在今天的記者會上也作出回應,強調了兩點:第一,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每一個國家都保護本國領土任何一個角落的國家安全,香港也不能例外。第二,香港的獨特地位來源於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包括獨立的關稅區、自由港、金融中心地位,看不到這些所謂的制裁會如何影響香港

林鄭的這番回應是針對美國的所謂「制裁」、取消香港特殊地位的威脅。而對於英國,不管如何「加戲」,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英國2019年GDP為22148.89億英鎊,同年中國GDP超過了14.36萬億美元,是英國的近58倍。換言之,英國現在沒有這個實力來介入香港問題,更遑論借香港來幹涉中國內政。

英國與香港人民所謂「悠久的關係和友誼」,說穿了,就是英國對香港156年的殖民史。曾經的殖民史,如今被美化成「友誼」,與其說是對香港的眷念,不如說是在虛幻懷念曾經作為日不落的帝國的「榮光」。

相關焦點

  • 論《道德形上學》對法權義務和德性義務之劃分
    [2]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頁。[3]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頁。[4] die Moral這個詞既有「道德」的意思,也有「道德論」的含義,翻譯時不宜一律簡單地譯為「道德」。
  • 淺析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比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表達的北美資產階級對英國統治的道德批判,共產黨宣言所表達的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批評等,都深刻地體現了不同階級道德對立。第二,道德具有物質制約性,前面提到道德的產生和物質基礎是分不開的,它是由社會物質基礎決定的,物質基礎的變更與發展,道德的性質與內容也相應發展和變更。
  • 略論西方法學關於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牛津法律指南》一書中對道德是如此定義的「道德和倫理與慣例、社會習俗、法律、習慣和輿論的含義是重疊的,一般說來人們可以說,道德是社會所接受的和生活於社會中的階層所接受的行為準則……法律總的說來是確證並強化社會普遍接受的道德行為;在這個社會中,法律控制並否證和懲罰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法律和所承認的道德之間並不是完全符合一致的,所謂道德並不是一部分法律條文或原則性法規,但它畢竟是描繪良心和社會控制良好行為的力量的一種名稱
  •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繫分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道德與法律的區別:(1)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範,道德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行為規範  (2)內容結構不同。法律以權利義務為內容,要求權利義務對等;而道德一般只以義務為內容,並不要求有對等的權利。
  • 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
    由於道德和法律涉及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問題。  憲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原文是:「國家通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範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憲法中提到的各項教育,都涉及文明建設,文明建設涉及到道德規範。
  • 道德上的救助義務與刑法上的救助義務
    目前,事故原因調查和善後事宜正在進行中。二、道德上的救助義務與刑法上的救助義務在對本案進行法律上的評析之前,有必要先就孩童溺水的救助問題在道德上強調一下思考邏輯。孩童溺水,但凡在場的人在道德上都有救助義務。可能有的人不會遊泳,有的人年齡同樣比較小,沒有實施救助能力,有的人跟孩子家長有過節,這些都不能排除你的救助義務。
  • 英國和香港如何選擇
    5、去英國和香港讀碩士都可以申請獎學金。二、不同之處:香港讀書的優勢:1、離家近,回家比較方便;2、香港的幾個大學在國內知名度比較高,港大,港中文,港科技,港城市等畢業後在國內就業不存在用人單位HR沒聽說過你畢業院校的情況;3、飲食,去香港讀書飲食方面和大陸相似;4、費用,香港讀書比去英國花費稍微低一點;香港讀書的劣勢:
  • 《中英聯合聲明》對於中國治理香港沒有法律拘束力
    他們將《中英聯合聲明》作為香港的基本法源,要求中國遵守《中英聯合聲明》規定的義務,並且借用《中英聯合聲明》大肆攻擊中國制定和實施「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的舉措。上述種種行為,完全混淆了《中英聯合聲明》的法律性質和地位。首先,《中英聯合聲明》本質上是英國將其非法佔據的中國領土歸還給中國的雙邊條約,英國無權對歸還給中國之領土保留任何權利。
  • 法律知識:事業單位公共基礎備考知識點——法與道德
    2.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生產的。【中公解讀】法律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而原始社會就存在相應的道德,因此道德先於法律產生。二、表現形式不同1.法:規範性文件。2.道德:存在於人們的內心和社會輿論之中,或以語言形式被記載下來。
  • 遵守法律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和承諾,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殷殷期待,也鐫刻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共和國邁向長治久安的深深足印。    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法治中國開始走向一個新時代,依法治國不再是一個提法,而是黨中央實實在在的治國理政理念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治國理政舉措。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的根本之策,而遵守法律是對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 見死不救 道德和法律哪個管
    見死不救  應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    「問題在下面,根子在上面。這是人們在總結各種教訓時得出的經驗和結論。」河南大學法律研究生李穎如是說。她認為,「子不教父之過」,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根子在於醫院的組織和領導。是這種醫院的組織和領導在對醫務人員的道德教育、品質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上沒有真正盡到職責。
  • 是道德義務還是形成扶養關係
    因為三原告未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也並未形成法律上的扶養關係,因此被繼承人也沒有義務向三原告盡到撫養義務。他們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即未形成法律上的「準血親」。準血親是指本無該種血親應當具有的血緣聯繫,而由法律確認其與該種血親有同等權利義務的親屬,為自然血親的補充。
  • 「見死不救」現象的道德與法律追問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9年10月27日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 又拿香港「護照問題」說事,英國究竟要幹什麼
    老調重彈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每日快訊報》報導,在7月1日的下議院會議上,英國首相詹森老調重彈,攻擊香港國安立法「破壞一國兩制、違背《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外交大臣拉布緊跟其後,大肆污衊香港國安立法會「扼殺香港的自由」云云,宣稱英國不會「迴避對香港人民的歷史責任」。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劃重點啦
    一、思想道德與法律1.思想道德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繫 P7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法律的關係P7 (關係:道德為法律提供價值準則和道義基礎,法律為道德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二者共同作用)二、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1.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重要性P82.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容P8
  • 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我國的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都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體現,法律以其強制性、可預期性和他律性規範社會成員行為、維護社會秩序,道德以其教化性、勸導性和自律性滋潤社會成員心靈、提高思想覺悟。在現代社會,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和最佳選擇;而德治是我們的優秀傳統和優勢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講,善治就是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統一和良性互動。
  • 父母是「老賴」,法律上無還款義務,道德上應該還款嗎?
    據悉,法院給出的失信行為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曝光周震南父母是「老賴」的起因,在於大地花園的業主指出,從2013年買房到現在,都沒有拿到房產證,是需要解決的「爛尾樓」。畢竟「老賴」的子女在法律上也是獨立的自然人。更多限制的是就讀「私立/貴族類院校」,畢竟「老賴」涉及到一種「限制高消費」的消費禁令。就法律而言,「老賴」自身背負的債務,子女沒有必須償還的義務。可在道德上,很多人都認為子女應該代為償還,畢竟「欠債還錢」這個說法,從古至今一直適用。
  • 道德和法律面前,見死不救也是罪?
    救死扶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人們讚揚,但是如果上升到法律層面來看,見死不救犯法嗎?  【案情回顧】  張某23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帶著一群孩子上山摘點楊梅。楊梅山上山路又窄又崎嶇,加上下了幾天雨,路非常滑。
  • 每日一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
    統治階級不僅迫使被統治階級服從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統治階級的成員也遵守法律。其次,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並不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全部,而僅僅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還體現在國家政策、統治階級的道德、最高統治者的言論等形式之中。(3)法律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律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