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之前先提出兩個問題,先想想你的答案,再在第一章中找正確答案吧?
經驗是不是可靠的?附加問題,為什麼?
撒謊是心理問題還是邏輯問題?
1
有邏輯的人才能說出有邏輯的語言,邏輯就是智慧的開端,想做個有智慧的人,就要學習邏輯學。
我們成年人很多時候做事是根據慣性來的,但凡看到有一點相似的東西,就直接用之前的經驗來判斷這件事了,這就是我們日常做出錯誤決策的根本原因。
今天在得到聽了刻板性原理,其實就是人們為了省去對每一個事物都要認知的麻煩,所以會對一個群體,貼上一個標籤。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人們都覺得身上有紋身的都不是什麼好人,於是我們看見有紋身的人,就在自己內心給他打上了一個小小的記號,如果看見這個人做了一件很小的壞事,比如說是扔了一根菸頭,那麼我們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但不得不提及一個概念,自證預言,我們會有選擇性的看世界,我們偏向於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實。
學習邏輯學的前提就是摒除經驗,用心的觀察世界,關注細節,用事實說話。這一點讓我想到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提出一個觀點,那你文章裡用來證實觀點的理由就必須是切實存在的。
2
既然說到了事實,那事實其實分為事物和事件兩種。
事物很好理解,就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電視、桌子、手機、書本等等,這些都是事物的範疇。
事件是什麼?有些事情我們可以親身體驗,但很多歷史事件我們是無法體驗的,我們只能從書本、照片、相關部門去了解。
這裡面就又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個人的主觀體驗,比如說是坐過山車,下來之後告訴你他在上面感覺很爽,很開心,可是不一會他哭了,那你認為這個人的話可信嗎?這就要根據這個人平時的話可信度有多少了,你覺得他可信嗎?這本質上不能算是一種事實。
3
觀念是什麼?觀念就是我們的大腦對事物的描繪。正確的觀念反應其對象的客觀事實,反之,就是錯誤的觀念。
想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思維地圖,如果你看世界的方法是對的,你的地圖就是對的,如果你看世界的地圖不對,那你現實和思想中會有很多不對的觀念。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巨嬰理論,一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的樣子,想起來之前非要讓古典樂給他錢的那個人,他認為富人就該接濟窮人,你接濟了別的窮人,就一定要接濟我,這種思維方法本質上就是錯的,只是你自己的錯誤觀念影響了你的行為。
觀念的本源其實是客觀事物,和事物接觸的越多,理解越深刻,同時觀念也會越清晰。與事物多接觸也是破除刻板印象的一種方法。
我們的觀念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其實由三個步驟:客觀事物→大腦中的反應→為其創造的語言。
知道我們的觀念中哪些是錯誤的,非常重要。稻盛和夫在六項精進中說到要天天反思,反思就是總結和思考,這其中就有一點很可怕,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個人特別自私,但他本人並不知道,在請求別人幫助時,別人都不幫忙,這時候他就會很苦惱。倘若他知道自己自私,就可以改進自己的行為,慢慢的別人會對他的印象有改觀,從而願意幫助他。
4
觀念是如何在人群中擴散的,當然是通過語言,這個社會將就效率,溝通更有效本質上來講就是語言更精準簡單。
詞語是語言的基石,邏輯的基石是命題。就像我們在高中時候學到的真命題和假命題一樣,在公務員考試中邏輯題也是一個重要部分。
很多親近的人之間會有交流障礙,因為我們本能的
認為對方了解我們,不用說就會知道我們在想什麼,但邏輯學告訴我們:不要想當然的認為你的聽眾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你在過情人節的時候,想讓戀人送你一個禮物,但你不直接說,你旁敲側擊,或是表現出一副不開心的樣子,對方可能就是沒get到點,於是矛盾就產生了,請清楚表達自己想要的,不要抱怨,不要含糊其詞。
溝通的時候有以下幾個要求:
說完整的句子。句子的結構小學就學過了,主謂賓、主系表,一定要說完整的句子,不然別人不可能聽懂。
不將主觀看法當作客觀事實。這一點應該跟《非暴力溝通》中有類似的點,溝通時,不要一開始就說,你總是那麼自私。應該先表達你看到的事實,我看到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裡,你每次盛飯就只盛自己那一份,我覺得你很自私。
不要使用雙重否定。句子要簡單明了,其實用雙重否定不符合這個標準。
根據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語言。在學廣告文案課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讓別人看不懂就是高深,可現如今看不懂的東西,別人怎麼會買呢。假如你在講溝通課,對待5歲的孩子和對待25歲的年輕人,方法一定是不一樣的。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義詞。模糊的詞,就是指向不明,公園裡的人真不友好。這裡公園裡的哪個人不友好呢?可以說是公園旁邊坐著的那個老大爺,越具體越好理解。
多義詞就是有多種含義。放在具體場景裡,讓人有兩種及以上理解的就是這種情況。
避免使用閃避式詞語。書中給出的例子是:終極方案,用來掩蓋一個罪惡的滅絕人類的計劃。這種說法有兩種危害,首先欺騙聽眾,其次對使用者來說,會扭曲他們對現實的感受。說到這我想到了邪教中的,極樂世界。
5
邏輯推理是用來幹嘛的?用來找到事物的真相的。
真相有兩種:本體真相和邏輯真相。
本體真相:關乎存在的真相。邏輯真相,如你猜測的那樣,是邏輯學家直接關注的真相形式,是關乎命題的真理性。更進一步說就是我們的思想和語言自動呈現出來的真相。
決定一個命題真假的依據是現實情況,而邏輯真相是建立在本體真相基礎之上的。
撒謊又是什麼?撒謊是本身知道事實,但故意把事實給歪曲,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問題,而不是邏輯問題。
一個孩子明明吃了兩顆糖,他知道事實,但媽媽問他是,因為害怕受責罵,於是說沒有吃糖。
6
最後有一個概念,其實我不是很懂,就是處於似懂非懂狀態,此處先做一個總結,之後有空再完善。
邏輯真相,反應的是命題內容與客觀事實之間的關係,本質上就是一種符合論。
融貫說是從屬於符合論的,指的是一個命題與某個已經得到證明的理論或是思想學說一致,那它就是真的。
作者給出的結論是這種融貫說,不一定成立,因為有些理論或是思想本身是錯的,或是過時的,與現實世界不相符。
寫著寫著似乎就明白了,比如很早之前的地球中心學說,如果現在還拿來當作已經被證明的學說,顯然是不對的,以此得出的任何結論也都不會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