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學會釋放內心焦慮,放空自己!網友:適合上班族
原創|一隻大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刪除!
大家好,我是小雨,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人們心中的「焦慮」!也許看完這些,你們內心會輕鬆很多。根據現在的社會,人們心中會存在很大的壓力。因為你在乎,所以你焦慮。怕得不到,也怕失去!在華麗炫彩的舞臺上,怕摔下來;追逐同樣的風景線,怕掉隊。非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刻準備著!
雖然,現在我們物質更豐富,財務更自由,選擇更多。但是我們卻比物質貧乏的年代更加焦慮不安,更加壓力山大。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第一名是芬蘭,卻不是世界上最富有國家排行榜第一的卡達,芬蘭甚至都沒排上富有版前十名,而卡達也沒上快樂版頭十名;我國的幸福感調查顯示:幸福感最強的群體是年收入8-15萬的人群;哈佛30年畢業生調查顯示:對生活最滿意、最有成就感的是從事教育和醫療行業的畢業生,而不是更高薪的華爾街金融從業者!為什麼?人們在擔心什麼?
麻省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裡做了一組「點擊三扇機會門」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本是機會的三扇門,由於實驗參與者總是害怕其中任何一扇門關上,而不停地輪流點擊它們,疲於奔命。即使他們實驗前被明確告知了每扇門後獎金是多少;即使重新設置遊戲,讓每次點擊在獲得獎金同時,也要付出成本,讓實驗者考量機會成本;即使明確告訴他們,就算長時間不點擊門,那些門也不會關上,隨時都可以想點就點;即使,那群實驗者是聰明絕頂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是這個「點擊三扇機會門」的老玩家。
原來的「機會門」卻成了人們的疲於奔命的包袱,讓人無法專注,讓人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孩子學習好了,父母希望他們還得多才多藝,能說能來事,把課外時間用各種培訓班填得滿滿,讓孩子疲於奔命。有安逸的工作,又羨慕別人的奢華風光;有都市的繁華,又渴望鄉村的淳樸、靜謐;有新歡卻不舍舊愛;有歲月的沉澱卻不肯老去!
有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我」用關係的方式解釋。關係解釋有三種,我與我的關係,我與別人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我們現在比曾經的所有歷史時期都要要求效率、速度,因而關係的碰撞更加密切和緊湊,關係的衝突更加突出。三種關係,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尋覓,接洽,就匆忙跳進社會關係中無法自拔。或許,我與我的關係並不真實,我與別人的關係或許很假,我與自然還沒有產生感覺和連結。這種不真實的關係模式導致在緊鑼密鼓的社會關係的碰撞中內心衝突不斷,不得不焦慮,緊張,恐懼,擔心下一步該怎麼辦。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網友的的回答:
網友一:
我在焦慮沒錢,沒錢看病吃藥打針,沒錢蓋房,或是買房,四處遊蕩,沒有自己的安身之處,車子還不說,沒錢,也沒親人,朋友,關係,所有的所有,貧窮就像瘟疫一樣,別人見我都是繞道走裡!
網友二:
爺爺奶奶焦慮老來寂寞,爸媽焦慮兒女什麼時候成家,男孩焦慮娶不上老婆,女孩焦慮嫁不上好男人,孩子焦慮自己永遠不如別人的孩子!現在人焦慮自己永遠賺不到滿足自己的錢!
小編認為:現在的人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卻害怕自己錯過了別人所能得到的。在很多時候根本不必要有這些焦慮,假如,你放下了這些焦慮,說不定你真的會做到你想做的事!把自己的內心放空,也許你做的很好,加油吧!陌生的網友,也許你就是成功者,只不過是現在還沒有發光發亮!以上觀點僅代表小編個人,如有不同意見,請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