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上班族壓力大。很多人上班時候侃侃而談,下班之後卻不發一言,呈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似有「下班沉默症」。性格內向者、單身上班族更易患「下班沉默症」。針對這種現象,網友們呼籲心病必須靠「自救」。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在8小時內將不少上班族的身心都禁錮在電腦前,工作壓力以及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上班族的心理健康。一些上班族在工作時間侃侃而談、滿面堆笑,下班回家就沉默不語,對正常的感情交流迴避或者不耐煩,上下班狀態判若兩人,這樣的情況被稱為「下班沉默症」。
在河南,有媒體曾經做過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上班族患有不同程度「下班沉默症」。其中,57.54%的人認為「下班後不想說話」;有34.06%的人認為,自己有「階段性沉默」。而在此前,中國青年報也曾做過類似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近3000人中,83.1%的受訪者說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除了上述數據之外,調查結果還顯示,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有「下班沉默症」的人越多;相比有伴侶的人來說,單身上班族有此症狀的機率大得多;此外,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出現「下班沉默」症狀。
「上班壓力大,每天早晨都是被壓力叫醒的。有時候晚上做夢都能夢到領導督促工作。上班時間兢兢業業,下班之後臉上每一塊肉都不想動了,更別提和家人說話了。」來自河南鄭州一家事業單位的小李道。小李主要負責單位的宣傳工作,她在講述中提到,自己本身就不愛說話,性格內向。加上工作繁忙,上班路上開車的時候、吃午飯的時候、甚至上廁所的時候都在想手頭的文案應該怎樣處理會妥當。大腦高速運轉,一天下來很累。晚上回家只想閉嘴。
「上班的時候,同事和領導問話或者聊天,礙於面子不得不回話。下班之後很疲乏,回到家中空無一人,更懶得說話。有時候甚至連家人打來的電話也不想接,一說話就覺得煩。白天越耐心,晚上就越暴躁。」從江蘇來到鄭州工作的馬謙說道。
據了解,十幾年前,容易「下班沉默」的人多從事「助人工作」,比如,老師、醫生、警察。而現在,「下班沉默症」已經跨越職業界限而存在了,無論職業是空姐、記者、甚至IT工作人員,都有一定數量的人認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或身邊有這樣的人。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中,將人的社交需求放在第三層次。當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個體就會出現對愛、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渴望朋友、愛人、團體中同事之間的良好關係。除了接受愛以外,個體還有給予愛的需求。人是活在社會中的,如果對社交產生需求匱乏,就會對自身產生迷惘、彷徨等情緒,甚至導致抑鬱。
不少網友論壇和自己微博上熱議「下班沉默症」,大多數網友認為這是一種心病,要想克服,最好的辦法就是「自救「。
其中,網友「我喜歡你天天開心」說:「工作其實又不是全部的生活,下了班,應該立刻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已經轉換了。單身的出去逛逛街,和朋友聚聚,也是一种放松方式」;「紫水晶123」說:「下班了沉默不語,壓力更不能釋放,會憋出內傷的。獨處、飲酒、睡覺等方式都不如和家人聊聊天,第二天狀態更好到單位去,工作也完成的更加順利。」;「山水薔薇」則跟帖說:「人有壓力很正常,但是要明白壓力來自哪裡。是工作內容,還是工作性質,或者這個工作根本不適合自己。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最清楚,理性分析和解決,就不會有心理上的困擾。」
對於「下班沉默症」,一些專家也提出了相關建議。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尹文剛表示,下班後沉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所致,因此有「下班沉默症」的人應努力關注生活細節,尋找生活樂趣,從而讓自己走出心理障礙;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王芳則建議對「下班沉默」的人,親友應在適當的時間適當介入,不要在其煩躁或疲勞時強制交流。面對有類似症狀的人,親友要更重視日常的關懷,學會傾聽,認真體會對方感受。如此一來,「下班沉默症患者」會更願意向親友敞開心扉。(曹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