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最關鍵性的一年--初二,到底為何關鍵?作為家長和學生該如何更加從容做好準備呢?
我們首先認識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
小學階段,知識結構簡單,學生們似乎很簡單地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分數甚至雙百。於是這種現象卻讓家長和學生忽略了學習最本質的東西。很多學生其實已經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卻沒有被重視起來。比如,作業拖拉,上課開小差,學習不思考,有問題不提問,缺少課外拓展,知識面窄等。這些都是為日後的學習埋下了不良的種子。簡單說,一部分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是浮於表面的。
初一,作為小學和初中的過渡,知識難度不大,很多學生依靠自己六年級的基礎也能夠取得不錯的分數。有些家長會要求孩子拓展知識,除了學校內的課業,還會進行一些補充輔導。
初二,學習內容和以前有著明顯的不同。之前那些學習不思考,被動學習的學生突然間就感覺到了吃力。拿英語來說,常見的現象有:a,單詞詞組我都背了,語法我也記了,可是分數怎麼下降很多呢?b, 我劃出了這道題的關鍵詞了,可怎麼還是錯了呢?如果有以上任何一種現象,其實是件好兆頭,因為你在思考學習這件事,思考學習的意義了。
由於現在大多數的家長文化水平都很高,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促使他們充當起了孩子的家庭教師。這件事本身無可厚非,但另一個弊端就是「父母包辦學習」,孩子就會變得非常被動,甚至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
80分和90分的同學差異在於思維方式。拿英語來說,很多學生簡單地認為就是死記硬背,不會靈活變通,所以分數會一直上不去,只能取得一些基礎分而已。英語是需要一定的死記硬背,但它不是學習的全部。
初二是孩子生理髮育時期和叛逆期。諸如,早戀,厭學,和家長頂嘴等,已經成了普遍的現象。家長要注意維持家庭環境的和諧,不增加外部的負擔。在此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家長和孩子的言語矛盾,但儘量不要激化,家長們要更加冷靜。「孟母三遷」的歷史故事我們,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至深。初二,也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他們所經歷的事情,對事情的看法,將會影響他們以後的判斷。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及時地言語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舉一個學生的例子。這個學生很聰明,有自己的主見,思維比較活躍,初一的英語成績穩定在了85分左右。到了初二,逐漸出現厭學,痴迷遊戲的現象,不完成作業的問題。他有個愛好是寫武俠小說,初二寫小說一般要到凌晨,嚴重影響了第二天的上課。他的父母勸阻讓他放棄,他卻和父母大吵一架,在此之前父母的管教也很少,最後他的父母拿他沒辦法,任由他過了這樣一年。初二學期結束,成績下滑到了不及格。後來,中考那一次考試一塌糊塗,學業受到很大影響。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上課不聽,作業不做,厭學缺課,我行我素。
首先,初二這個分水嶺拉開分數差距的原因在於思維的差異,而不是智力因素。初二學習要求孩子們能夠深度思考。這種思維的差異不是初二才突然出現的,從孩子學習的第一天開始,這種差異就存在了。面對難的知識體系,有些同學仍然是用幾年前的思考方式,想必是不行的。
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關注自己是理解透徹了,還是靠死記硬背有點印象了。沒有理解的學習和背誦是靠不住的,會思考才是高分的基石。檢驗是否學會的標準不應當僅僅是分數,而要看我們獲取知識的過程。
其次,小學階段同學們不費很大勁就獲得了還不錯的分數,在後來的學習上吃不了苦,稍有點困難就自我放棄了。學習不會給我們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一場長期戰,只有堅持努力才是王道。實際上,只要我們真正投入學習,會學習,我們會有更多的放鬆時間。而學習上偷懶的同學,既沒學好,也沒玩好,所以惡性循環,差距越來越大。
再者,拉開差距的一大原因在於學習習慣。好的習慣包括:課前帶著問題預習,課後及時多次複習,學會提問,作業不拖拉,做題認真審題等。學習成績低,一定是在某個學習的環節上出了問題。孩子們可以藉助老師分析以下自己的哪些習慣需要改正。
初二需要我們重視,但它不可怕。兩極分化的一個階段,同學們和家長們一定要把成績抓上來。
如果你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有什麼奏效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