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成「外語達人」 掌握語言橫貫歐亞大陸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有人說,「他是現今掌握語言最多的中國人,沒有之一。」還有人說,「歐洲的古典語言他都會,他掌握的語言帝國疆域橫貫整個歐亞大陸。」

  簡直像是「世外高人」,這位34歲的副教授掌握的語言種類全寫下來需要半頁紙,除了西方現代主要語種——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希臘語之外,他更著力研究和掌握了世界各大文明體的幾十種古典語言,比如赫提語、古希臘語、拉丁語、吠陀語,梵文、巴利文、阿維斯特語、古波斯語、古亞美尼亞語、哥特語、古愛爾蘭語、古教會斯拉夫語、立陶宛語、吐火羅語、阿卡德語、聖經希伯萊語、阿拉美語、腓尼基語、烏加裡特語……

  他叫白鋼,在德國拿了博士學位後,2009年開始任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專業。因為有了他,復旦大學一下開出古希臘語、拉丁語、舊約希伯萊語等新課程。

  講出單詞背後的文化

  在復旦光華樓西輔樓308教室,記者有幸聽了白鋼老師一堂課。

  這是一門名為《蘇美爾語》的選修課,幾個女生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她們已經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其中一名已經直升古典文學研究生的女生說,「白老師太牛了,我們都很崇拜他。」她拿出密密麻麻記著各種語言符號的筆記本告訴記者,「雖然有的語言並不是很懂,但聽白老師講解一個詞的變化過程,就能了解這個詞背後的文化,這很神奇。」

  教室裡不超過十個人,白鋼也不點名。他開始侃侃而談。提到蘇美爾語的單詞,他就寫到黑板上,由此帶出單詞的來歷、變化。整堂課上,他不停地在黑板上寫字,全是像密碼一樣看不懂的「單詞」。

  白鋼說,蘇美爾語是有文獻記載的年代最古老的語言,屬於公元1000年前的死語言。它不與任何其它已知語言相近,是巴比倫王國祭祀用的語言。蘇美爾語屬於黏著語,它的詞由粘在一起的詞段組成。

  他告訴學生,有些語言的解碼很偶然,比如蘇美爾語。起初,人們發現有一個墓碑上的文字根本讀不懂,那就只能猜,但是可以肯定墓碑是記錄皇室的。墓碑上有一個名字出現了兩次,而在巴比倫王國歷史上,皇帝名字一樣的只有兩個人,由此開始推斷,層層突破。

  在復旦大學,白鋼還開了希臘語、拉丁語等通識課程。幾學期課上下來,他發現,真正選課的學生不多,但來聽課的學生卻不少。他猜測學生可能覺得語言很難學,但是又對這些語言感興趣,所以上他的課,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

  外語達人本科讀金融

  「你會多少門外語?」「幾十門吧,我也說不清楚。」白鋼進一步解釋,用得比較多的是十幾種語言。

  精通這麼多語言的白鋼,本科讀的竟是金融專業。

  白鋼1995年考入上海財經大學金融系,有空就到復旦大學旁聽文史哲的課程,結果很快被德國哲學所吸引。於是,他專門到同濟大學報了德語班,語言天賦由此逐步被挖掘,「我買了本德語基礎語法,看了之後,語法能跟上了,就想讀哲學原著,於是直接上了中級班。」

  就這樣放棄了金融學。不過白鋼笑著說,「金融我都懂,蒙不了我。」聽說也有高薪請他去金融機構的,但白鋼覺得,金融理論太簡單,滿足不了智力的需求,「太快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1999年本科畢業後,白鋼如願前往德國特裡爾大學留學。初到特裡爾大學,白鋼去報名學希臘語,不巧希臘語初級班已經開課,他就改讀了拉丁語班。事實證明,這走了一條捷徑——如果他先學希臘語,可能會學不下去,因為希臘語比拉丁語更難。「古典語的語法比現在的語言複雜得多。我通過和拉丁語比對來學習希臘語,才體會到了觸類旁通促進語言學習的樂趣。」

  2005年10月,白鋼獲得古希臘語文學、拉丁語文學、哲學三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了印度-日爾曼語系歷史比較語言學與閃米特語系歷史比較語言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古希臘語中的閃米特語系外來詞》。

  白鋼還學會了梵文,「學習梵文後,基本找到了打開整個印歐語系各個子語系語言的鑰匙。」後來又學了吐火羅語,白鋼說,「吐火羅語解碼比較晚,是季羨林的老師上世紀20年代才解碼的,所以季老也掌握了這門語言。回過頭來看,它是最複雜、最精妙、表現力最豐富深刻的語言。」

  說到語言,白鋼侃侃而談:印歐語屬於屈折語,具有不同的意義單位,詞的內核輾轉若干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好上手,只要掌握了意義單位、音變規律、前後綴,一個學期下來就可以讀不算太簡單的文本。但必須借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單純學理論不行,語法對語法也不行。

  在白鋼看來,學習十種以下的語言,不需要任何天賦,最關鍵是要持之以恆,付出極大的熱情和精力,這才能克服記憶的難關。另外要學習一些比較語言學方法,「學過某種語言,在此基礎上再學一種語言,一定是觸類旁通的」。

  在哲學課上「說相聲」

  白鋼認為,學語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閱讀重要文獻,懂了這門語言,就可以直接閱讀一手文獻,而不是二手的翻譯文獻;二是學了這門語言的類型,以便更快掌握同類語言的規律。

  當年白鋼從德國回來,歷史系、哲學系、中文系都邀請他加盟。他覺得「到哪個系都可以」。「在學科分化的特徵下,整全的視野被瓦解、分散,拆成具體的學科、專業,我在古典的世界裡閱讀古典作品,古典世界的意義恰恰是把支離破碎的世界回歸還原到整體世界」。

  因為語言優勢,很多人文學科的老師邀請白鋼一起上課,一起做研究。有一門哲學系的研究生課《古希臘哲學研究》,由哲學系的丁耘老師和白鋼一起上。有學生說,整堂課就像說相聲一樣,丁耘站在講臺中央,白鋼坐在第一排旁邊,遇到一些原典解讀,白鋼就站起來解釋其中古希臘語中的含義。課很有吸引力,一個大教室坐滿了人。

  白鋼的電子郵箱前綴是kalosagathos,在希臘語裡kalos是美,agathos是好,合在一起就是美好,有學生直接叫他agathos老師。

  白鋼的書桌上,放著一本本與藏語有關的書,《梵藏漢維摩經》是多種語言對照的摩經,是他託人從境外帶回來的,還有一本是《古代西藏碑文研究》。他告訴記者,最近語言學方面的學術興趣在漢藏語,已經可以藉助參考書閱讀藏語文獻了。「終於繞了一圈又回到中國了。」他希望能夠「以中國解釋中國,東方解釋東方」。

  白鋼也感嘆,「靜下來讀書的人少了,現在更少了,這是經濟邏輯佔據支配地位後必然引發的場景。」這位70後對80後、90後抱有不小的希望,「迷信西方理論和價值觀恰恰透視出老一輩的不自信,而80後、90後有著不一般的自信,相信他們乃至以後的人,能更自信地對待自己的文化和傳統。」(記者 李雪林)

相關焦點

  • 復旦34歲教授精通幾十種外語 橫貫歐亞無障礙
    工作室裡的白鋼  有人說,「他是現今掌握語言最多的中國人,沒有之一。」還有人說,「歐洲的古典語言他都會,他掌握的語言帝國疆域橫貫整個歐亞大陸。」  簡直像是「世外高人」,這位34歲的副教授掌握的語言種類全寫下來需要半頁紙,除了西方現代主要語種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希臘語之外,他更著力研究和掌握了世界各大文明體的幾十種古典語言,比如赫提語、古希臘語、拉丁語、吠陀語,梵文、巴利文、阿維斯特語、古波斯語、古亞美尼亞語、哥特語、古愛爾蘭語、古教會斯拉夫語、立陶宛語、吐火羅語、阿卡德語、聖經希伯萊語、阿拉美語、腓尼基語
  • 復旦大學教授馬秋武做客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
    新聞網訊6月12日下午,外語學院舉行「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第22講。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秋武應邀作了題為《外語科研的釋與道》的專題學術講座。學院院長卞建華主持講座。馬秋武提出主動科研的重要意義,用大量生動的教學實例論述了科研與外語教學之間的緊密關係,並劃分出「看」「述」「釋」三個層次。他談到,「看」僅僅是一種觀察能力;「述」是把看到的講出來,也僅僅是一種描述能力;「而釋」是知其然後知其所以然,是對制約事物發展變化的潛在力量的一種認識能力。
  • 運用母語教授外語
    已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這樣一個Model,現在的教學、培訓幾乎都是這個理念,在外語課堂上把母語當作洪水猛獸。各種優質課、觀摩課,如果用漢語做介紹、講解或分析,都被認為不適宜, 就大錯特錯,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到目前為止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給我們外語教學造成災難性甚至毀滅性結果, 現在我們真的是需要反思了。
  • 零基礎掌握多國語言學習,讓外語飆起來
    6個月學會一門外語的訣竅,訂閱網易公開課精品課程點擊下方藍字,悄悄變聰明↓↓→點我,零基礎掌握多國語言學習,讓外語飆起來
  • 復旦大學「外語學霸」鍾雨桐:用溝通優勢踐行當代青年外交
    鍾雨桐參加一帶一路演講比賽。受訪者供圖  據《青年報》報導,近日,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法語專業2015級本科生鍾雨桐入選2018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既是一條院訓,也是這位「95後」青年給自己的定位。這位優秀的復旦青年希望,利用自身跨文化溝通的優勢,不斷發現自我、創新進取,一邊傾聽世界聲音,一邊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
  •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8日晨去世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去世(圖為資料片)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2月8日報導:復旦大學有關方面證實,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今晨去世。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52年後,歷任復旦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於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理論批評,尤長於六朝、唐代文學和《文心雕龍》的研究。著有《六朝樂府與民歌》、《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文心雕龍探索》,主編有《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等。
  • 只要你願意,在復旦你可以學會12種語言!12種!
    2018級西班牙語專業本科生黃彬彬同時也在學習丹麥語,大三將前往西班牙或拉美交流一年……   2016年3月,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成立了多語種中心,為本校外語專業學生提供二外、三外,為其他院系學生提供非專業多語種外語課程,除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常年向全校開設的英、日、法、德、俄、朝等多種外語基礎課程外,還包括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瑞典語
  • 零基礎掌握多國語言學習,讓外語飆起來!|英語|口語|法語|文章|...
    掌握外語到底有多重要,訂閱網易公開課精品課程點擊下方藍字,悄悄變聰明↓↓→點我,零基礎掌握多國語言學習,讓外語飆起來
  • 白鋼:學十種外語無需天賦
    他掌握幾十門語言,體會到觸類旁通促進語言學習的樂趣。還有人說,「歐洲的古典語言他都會,他掌握的語言帝國疆域橫貫整個歐亞大陸。」    在復旦大學,白鋼還開了希臘語、拉丁語等通識課程。幾學期課上下來,他發現,真正選課的學生不多,但來聽課的學生卻不少。他猜測學生可能覺得語言很難學,但是又對這些語言感興趣,所以上他的課,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
  • 16歲語言天才Tim Doner:掌握20多門外語的秘密技巧(附視頻)
    要說到語言,除了母語好像是在大家不自覺的基礎上掌握了,學起其他的語言學貌似都有點困苦!不過,有這樣一個人---Tim Doner,他不僅僅克服了一個,還甚至於學會了20門外語,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學習語言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必沮喪,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障礙,就連Tim Doner也是如此。
  • 針對現在的大學生 復旦老師討論怎麼上好課 有人提議:用根叔式語言...
    本報訊 首席記者 朱文娟 教師節來臨之際,復旦大學召開了「今天,我們怎樣上好課」的座談會。針對當下大學生已經基本進入90後的新情況,不少老師表示應該在課堂上掌握90後特點,用根叔式語言給他們上課。
  • 滿滿一整篇,全是備考復旦外語類保送生筆試面試的核心知識點
    復旦大學2021年外語類保送生體驗營招生簡章已出爐,所在中學為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外語類專業保送生推薦資格的外國語中學,具備外語類專業保送生資格,符合2021年高考報名資格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通過校薦和自薦兩種方式,申請參加本次體驗營。已經申請了復旦大學外語類保送生的同學們,如果還對復旦外文學院不夠熟悉的話,就很可能會在面試考核中失利。
  •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8日晨去世-搜狐文化頻道
    文匯報官方微博發布王運熙教授去世消息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去世圖為資料片  據復旦大學有關方面證實,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運熙今晨去世。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52年後,歷任復旦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於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理論批評,尤長於六朝、唐代文學和《文心雕龍》的研究。著有《六朝樂府與民歌》、《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文心雕龍探索》,主編有《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等。
  • 鄭詠灩:提升外語教學發展 力促教育優質資源均衡
    另一方面,城郊普遍存在外語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落後等問題,難以做到與國內最高水平接軌。「在談及我市目前中小學教育發展現狀時,鄭詠灩教授表示,」語言能力特別講究『童子功』,若能在中學階段就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外語學習的興趣,是需要諸如高校教師和科研團隊來充當橋梁作用,將最先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入到郊區和鄉鎮的學校,來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
  • 俄4歲女孩是如何掌握7門語言的?
    在研究了大量相關報導,並結合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今天我就來談談小貝拉是如何掌握7門語言的。貝拉的媽媽於莉亞·德瓦特基娜(Yulia Devyatkina)說,因為自己會英語,所以從貝拉一出生就同時教她英語和俄語,在她兩歲半時,就已經能說兩門語言了。後來的六個月中,她又掌握了兩門新語言。
  • 她是臺灣高雄人 更是愛國的優秀共產黨員 感動中國的復旦教授
    2018年3月1日,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麗安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盧麗安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997年國家人事部引進至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任教,從講師做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目前還是外文學院的副院長。
  • 美海軍停止向掌握日韓語言士兵發放外語津貼
    據美國《星條旗報》7月2日報導,從本月開始,美海軍將不再向能熟練使用日語、韓語和其他4個小語種的官兵發放原先每月數百美元的外語津貼,儘管軍人多掌握一門外語被認為是「持久和有效的力量」,意味著他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美國海軍認為某些外語的掌握已超出戰備任務的需要。
  • 復旦教授:「英語量表」出臺了 但高掛天上幾人能摘?
    目前全國本科生的公共英語教學平均學分大約10學分,換算成學時就是180個學時(每學分18個學時);碩士研究生是4個學分,大約72個學時;博士研究生大約2個學分,就是36個學時。   四級考試或今後實施的九級考試不是考其中一個能力,而是考聽說讀寫譯全面的語言能力。換句話說,一個考生很可能閱讀翻譯分數達標了,但因為聽說分數太低而通不過四級或九級考試。這種考試體制使得學生必須各種能力都強,必須都過關。   而這,違背了外語學習規律。
  • 復旦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新聞—科學網
    中青在線上海7月2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凱 張茜)今天下午1時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
  • 跨時區、全外語的「雲」課程怎樣上?兩位復旦外教來支招
    橫跨亞歐大陸,相隔七個時區,原本的上課時間變成了西班牙當地凌晨,修改至北京時間周四下午後,來自阿根廷、身處西班牙的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西班牙語言文學系講師馬濟民(Salvador Marinaro),終於能夠和學生在線實時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