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也是春分節氣。又到了「春眠不覺曉,呵欠上門找」的季節了,總是覺得睡不夠怎麼辦?最近網上流傳一種名為「達文西睡眠法」的睡眠方法,只要每4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也能保持充沛的精力。這樣一些考研學子,程式設計師等找到了熬夜不犯困的新方法,不少人躍躍欲試。不過在專家眼裡,這其實並不健康,它破壞了人自然睡眠的節律,會讓人處於持續的睡眠不足狀態,不僅浪費時間,還在折騰人體睡眠控制機制。
通訊員 徐曉蓉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於丹丹
什麼是達文西睡眠法?
每4小時睡15-20分鐘,堅持10天以上就能適應
網上流傳的這種名為「達文西睡眠法」的睡眠方法,這種睡眠法得名於身兼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等多個頭銜的偉大人物——達文西。相傳,達文西每4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睡2小時左右,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這種睡眠其實是一種多相睡眠(PolyphasicSleep),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不少迷信這種睡眠法的人都希望通過它來縮短睡眠的總體時間,同時人的精神狀態卻可以和連續睡9個小時的單相睡眠差不多,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學習。
多相睡眠法除了達文西睡眠法,還有烏布曼、艾瑞曼、迪馬遜多相睡眠法。其中流傳甚廣的烏布曼睡眠法每天只睡3小時,支持者稱可「縮短用處不大的睡眠,直接進入更有用的慢波睡眠期」。「若能堅持20年,跟每天睡8小時的普通人相比,多相睡眠者相當多延長了約11年的人生。」支持者還聲稱,多相睡眠頭兩個星期最難適應,可能出現噁心、頭暈等問題,但堅持10~14天之後就好了。
這樣的宣傳對於一部分人群的確很有吸引力,特別是複習備考、搞設計的以及程式設計師等等需要熬夜的群體。不過爭議也不小,曾經有網友嘗試過說,靠鬧鐘設定時間來控制睡眠,實際上是根本堅持不下來的。
真的如傳說中高效且科學嗎?
難以進入深睡眠,破壞正常的睡眠節律
在睡眠專家的眼中,這根本說不通。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李箕君主任說,這種睡眠方式,其實是破壞了人正常的睡眠節律,不能取代正常的睡眠,長此以往,會對身體有所傷害。
李箕君主任告訴記者,人在夜間的睡眠,是深睡眠和淺睡眠交替形成的周期性,而此次交替循環四五個周期。睡眠從淺到深就需要1~1.5小時,其中包含快速眼動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循環更替,而多相睡眠每次只睡15~20分鐘,這是無法保證進入深睡眠的。
「而且,豈是你想睡著就能睡著?」專家質疑說,入睡一般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睡意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而睡意「丟失」時,晚上怎麼都睡不著,這也讓失眠者非常痛苦。每4個小時就要入睡,而且立即進入深睡眠,這很難實現。
即便很快速進入深睡眠,十幾分鐘後馬上又要被鬧鐘叫醒,這其實是一種睡眠剝奪。由於人們的睡眠被剝奪後更難以睡著,因此這種睡眠方式的可行性是值得懷疑的,即使是可行的也是難以持久的。
人的睡眠在夜間,除了讓身心得到休息之外,還會分泌生長激素,這對青少年來說格外重要。「這一過程一般出現在第一階段的深睡眠當中」,李箕君主任說,這也是中小學生要特別重視睡眠的原因之一。所以對於備考的學生來說,建議他們不要冒險使用這種方法。
什麼才是高質量的睡眠?
不必追求睡眠時間,第二天感到精力充沛就行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柳娜博士說,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睡眠方式也並不相同。其實不需要刻意追求7小時或8小時的睡眠時間。「只要第二天起床後,感覺精力充沛,就說明你睡得很好,就是高質量的睡眠。」
大部分人口中的失眠,就是上床後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柳娜博士說,快速入睡,首先要培養自己和床的「條件反射」。
首先一定要有了睡意再進臥室或是上床睡覺,不要早早就上床,不要在床上看書、聊天等;第二,如果上床後15到20分鐘還不能入睡,就應該立即起床,到另一個房間,看看電視或做做別的,等到產生睡意後再回到床上;第三,無論晚上睡多久,第二天早上都應該按時起床;第四,避免白天打盹。這樣養成習慣,看到臥室和床就像產生條件反射效應一樣,就能迅速地入睡。此外,睡前避免喝咖啡或茶,不要進行劇烈運動等都可避免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