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布藝街「蝸居」小街巷
臨時建築隱患重重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居委會為了推動下崗職工再就業,在龍華區大同裡社區5號小街兩側搭建了簡易鐵皮屋。1992年起,這裡先後聚集起39戶裁縫。王瑞明便是其中的一位,17歲他便學了一手裁縫手藝。28歲那年,聽說在海南做衣服很賺錢,他從湖北南下「淘金」。
20多年來,布藝街一直是海口人找老裁縫做衣服的首選之地。然而,大同裡布藝街因為是臨時建築,搭建的都是低矮的鐵皮棚屋,存有很大的火災隱患。70多歲的謝少美告訴記者,一到夏天就像住在「烤房」一樣,汗一直流。公廁還很遠,客人上個廁所要走很遠。
「幾乎每逢下雨天就積水,最深能有1米多,布料和機器都在水裡泡壞了。颱風大了甚至能把屋頂、牌子都吹跑。」王瑞明說,每年颱風季節,商家們都損失不少。而且,兩邊的鐵皮屋將整條道路擠佔得很窄,影響了通行,給轄區市民出行帶來不便,還影響市容市貌。
疏導進入大商場
有關部門掏40萬元幫忙裝修
海口市開展「雙創」工作後,布藝街破舊的臨時鋪面顯然不符合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創建要求。海口市規劃局在「雙創」中包點大同裡社區後,與龍華區、大同街道辦提出要改造包括布藝街在內的小街小巷,使社區的環境面貌達到「雙創」標準。
經龍華區、大同街道辦和布藝商戶反覆協商,部分商鋪同意把布藝街搬遷到同一社區的萬國大都會5樓,這樣既能利用大商場的環境提升布藝街的品牌,傳承傳統手藝,做大做強海口布藝產業,也有利於大同裡社區小街小巷改造,提升社區環境面貌。
海口市規劃局利用省下的40萬元辦公經費,支持布藝街搬遷改造、鋪面裝修。
「因為我們商家對疏導地點選取意見不一,最長有5個月沒有營業,但是現在也彌補回來了。」吹著空調,老裁縫趙福天說,對於政府此次的疏導,他們表示滿意。
安心做生意
衣服賣到新馬泰
「剛開始聽說搬到這麼高的樓上,很多人不願意,但我們不怕,酒香不怕巷子深。」曹海平經營裁縫店20多年,對於自己的手藝,他很有信心。
林秀珍是「布藝街」的老鋪主,在布藝街經營服裝加工有20多年了。她告訴記者,此次布藝街的拆除遷移,鋪主雖然捨不得,但為了配合「雙創」,只用3天時間就搬出了舊址。原來的「布藝街」環境衛生不理想,而且不夠檔次。
來到萬國大都會5樓的布藝街,一間間裁縫鋪面非常整潔。吹著空調,駐足的顧客也有不少。謝少美告訴南國都市報記者,此前他們已經試營業一段時間,每天都有客人來。
「現在再也不用擔心刮颱風、下大雨,我們可以安心做生意了。」王瑞明告訴記者,現在他還通過微信發展顧客,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客人通過微信和他定製衣服。還有在瓊海教學的美國老師,帶著翻譯來這裡做衣服。隨著環境的改善,他們的生意會做得更遠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