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聽一蓮老師和子復老師的培訓,收穫滿滿,意猶未盡,培訓期間老師們的小組討論和分享也讓我受益匪淺,大家在討論交流時由衷地開心、自在、思想在交流中不斷地碰撞出新的火花,希望以後這樣的培訓和交流可以多一些。我對一蓮老師在培訓中所說的教育三論深以為然。
未論育人,先論心念
佛遺足跡於此,其跡長短,在人心念。老師要先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相信自己可以給他們帶來向善向上的影響,才能最終真的影響他們。就像皮格馬利翁一樣,將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都賦予學生,學生一定會感知到這種心念,從老師的愛和熱情中得到滋養和生長的力量!
心念意味著純正之心。教育者需懷著純正之心去教育學生,動機至善,私心了無,做每一個決定前都要想一想:這是不是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好?我這麼做是為了自己更省事、為了更好地滿足家長期待、為了更好地迎合領導期待,還是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這些其實不應該是矛盾的,無論是家長還是校領導,他們真正想要的也是學生更好地成長。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了,作為老師的我們自然而然地做事也就更輕鬆了,校領導們想要的好口碑自然也有了。只是有時這之中會被迷霧暫時遮擋,作為每天和學生在一起的老師,我們是最了解學生的在校學習和生活情況的,我們需要勇於衝出迷霧、以純正之心去做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那麼最終迷霧一定會消散,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一種結果,如老子所言「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純正之心,也意味著老師看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朵即將綻放的花兒,這些即將綻放的花兒顏色不同、大小各異、綻放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各自的美麗和芬芳,老師應以欣賞的眼光去發現每一朵花兒的美麗和獨特之處。
未論育人,先論善護
孩子天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他們的思想天馬行空,極具創造力,他們渴望感知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渴望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如一粒發芽的種子,蓬勃向上、渴望擁抱陽光雨露。教育者首先要做的事善護孩子的這些與生俱來的品質。就像在周五下午的活動中,我觀察到樹上的小果子,它們每一個都很有辨識度很獨特,但它們都和成熟的果子一樣飽滿、有稜角,它們在大自然中自由地長大,依然保持了與生俱來的飽滿和稜角,如果人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幹預它的成長,它們可能會長成千篇一律的圓圓的沒有稜角的果子,也可能長成任何我們想要的形狀,但這樣的它還是它嗎?
我又想到了龔自珍先生的《病梅館記》中所說的「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當人沒有能力欣賞一件東西的美的時候,便會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去改造它,使其變成自己所認為的美,殊不知這種美是病態的,是以傷害這件東西為代價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天生具備好奇心、創造力、對美的感知力、渴望與世界建立聯繫,但是他們從早教開始,就接受成人們的 「教育」,成人按照標準化的模式訓練他們,成為大家所認為的「優秀生」,最後進入名牌或重點大學,代代如此。中國人口基數龐大,每年重點名牌大學畢業的人數不勝數,但可以稱得上「傑出」的創新人才屈指可數,所以才會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當孩子積極向善向上的天性被「改造」之後,他們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又何談創造?用標準化的模式打造的大學生,何談「傑出」?
善護孩子的天性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的。
未論育人,先論育己
從生命的角度看,老師和學生一樣,都是需要善護的生命,老師首先要做到善護自己的生命、擁抱陽光雨露、積極向上,才能引領孩子一起蓬勃發展。雅斯貝爾斯在他的著作《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生命引領生命綻放的過程。從職業的角度,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老師的專業素養足夠高、德行足夠端正,才可以稱為「老師」。自己做的足夠好,才可以談「教」別人。比如我們要去學生尊重他人,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學生,一個動輒言語羞辱挖苦學生的老師,如何要求學生做到尊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教育上,這個道理依然如此,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首先要修身,先提升自我的修養。有一句說「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老師在教育學生之前,首先修煉自身,讓自己身心健康、品行端正,讓自己的綜合能力強大起來,再去談教育再去教學生,則一切都會水到渠成。從2017年至今的這幾年是我們進步最大的幾年,因為在這幾年裡,我才真正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凡事反求諸己,不斷地反思並調整自己,也在「教育」自己:看一些自己以前認為無用的書,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課程,不帶任何功利心的,純粹地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愛上「學習」了,突然好像理解了「學習」的含義,覺得一切事都是學習的機會、一切人都值得我學習,每個人都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的老師曾開玩笑地說:「別人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你是『三人行,都是我師』。在這一不斷的「學習」的過程中,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工作也越來越好了,幸福感越來越高了,而這一切並不是我最初「學習」的目的,又應了那句話「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幾天的培訓中,一蓮老師又提到了學習的更高境界:萬物皆為我師。我深以為然,看來學習無止境!老師和學生原本就是相互影響、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與其說老師成就學生,不如說是老師和學生相互促進、成就彼此。一蓮老師說的教師是「點亮自己,照亮他人」,我覺得這個說法特別好,我不認為把老師比喻成蠟燭的說法「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是貼切的。一個是點亮自己,一個是燃燒自己,前者說的是由內而外地讓自己散發出生命的活力和朝氣,進而激發出另一個生命的活力,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雙贏模式;後者是消耗自己犧牲自己去成就他人,不符合天道也不符合人性,必不能長久。關於「道」我的理解或許還比較淺,但是我認為萬事萬物,各行各業,小到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相處,大到人與自然的相處,「雙贏」才是符合「道」的,才是長久的。因此老師應該「育」好自己這個生命,自己首先綻放出生命之光,才去談「育人」,真正的教育就應該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相互促進、成就彼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