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襖裙,是對古代漢族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漢服中的「襖裙」一般指的是「明制襖裙」。
襴衫(lán shān)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襴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襴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襴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齊胸襦裙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根據裙頭的位置而得名,與高腰襦裙相區分,高腰襦裙繫於胸部以下腰部以上,齊胸襦裙繫於腋下,而齊腰襦裙繫於腰間。
齊腰襦裙。
袒領服是唐朝時一種半袒胸的襦,衣料為紗羅製品。
短褐(hè)原意指古時貧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普通百姓日常服飾中的一種,亦引申為貧苦人、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說、戲曲中稱短打。
曳撒(yìsǎn),明早期多稱呼斷腰袍為質孫,並依其主要特點作為內廷侍衛服飾;明後期曳撒的使用範圍擴大,款式不斷變化,與傳統漢服融合、終成為漢民族服飾的一部份。我們熟悉的飛魚服便是曳撒的一種。
圓領袍歷史悠久,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領口為圓形的長袍。圓領袍不僅是男子穿著,女子也穿,而且別具英姿颯爽的氣質。
直裾(jū)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深衣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具體的造型千變萬化,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