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云:「五採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
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
「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
「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
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
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成為了情侶之間饋贈的佳品。《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
比如:
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
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
翻開這一層層厚重的文化積澱,面對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畫卷,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盡都是古樸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鮮活的藝術瑰寶。其實,這才是揭示人性慾望的藝術;表達思想信仰的藝術;展示生命活力的藝術。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