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從沒得到他們的表揚」:父母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2020-09-29 推麼推文化傳媒


這兩日一條與兒童抑鬱症有關的微博上了熱搜:


孩子因為抑鬱症接受過治療,複診時乘著等候醫生的時間看起來書。醫生過來看見了連忙稱讚道:「這孩子真用功。」


孩子的母親聽到後,條件反射地用嘲諷鄙夷的口氣說道:「用功,假用功。」


醫生急得直跳腳,直犯嘀咕:「又說了,又說了。無論怎麼叮囑,家長們總是忍不住用譏諷的語氣打擊孩子,殊不知,好不容易將孩子的心理問題修補好了,家長們一句話就前功盡棄。」


該微博如今轉發有12.7萬,評論近6萬,不少網友寫下自己的血淚史:


@小唐同學要努力哦:看哭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得到一句他們的表揚。


@三貓:各種惡毒輕蔑刻薄的貶低後還要說是為你好。這也是我抑鬱的最大原因之一……


@小氣鬼脾氣大:從小就被懟『別人為什麼可以,你為什麼不行』,慢慢的,自己也認定自己很差勁了。


@碎碎念的泡芙:我今年25歲,是從小被這樣對待到大的,包括現在依舊是。小的時候自殺想死的次數非常非常多,現在也覺得我死了也無所謂……


@王啵:我每次說話,他們就仿佛生怕我有什麼苗頭似的給我打壓下去,或者直接回應『嘁』、『你個小屁孩懂什麼』、『就你』。我真的很難過。


林林總總,類似的留言不勝枚舉。


不難看出,在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習慣性否定,給孩子帶去了傷害,而這也會變成引發孩子抑鬱的原因之一。


有數據預計,抑鬱症在全球的患病人數高達3.5億人,抑鬱症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對於每一個已經或者將要患上抑鬱症的孩子們而言,父母們重視並修整自我的言行變得刻不容緩。

作為首批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北師大教育學碩士楊傑在她接觸的一個案例中,讓孩子媽媽梳理了一下與孩子相處的一天:


早上6點50,被穿戴整齊的孩子叫醒後心想,這孩子天天早起,多耽誤睡眠;洗漱時,發現孩子跟著外婆的客廳看電視,便說他:「你怎麼總是見縫插針地看電視」;收拾好準備出門,卻聽見孩子說忘帶水杯,於是忍不住嘀咕:「這孩子怎麼總是這麼丟三落四」;


見孩子大喊著讓外婆幫忙找水杯,將妹妹吵醒了,忍不住數落孩子:「別吵醒妹妹這事兒說了無數遍,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在車上,聽到孩子嫌她開車慢,便反駁:「要不是你拖拖拉拉,也不至於趕時間」;


晚上放學接到孩子,聽到孩子第一句話就是要吃零食,沒同意;


見孩子回家就跟妹妹搶玩具,忙阻攔孩子,催他趕緊寫作業,吃飯的時候,見孩子吃了半碗就不吃了,開始玩手機,又上前制止;


見孩子好不容易寫作業了,檢查時卻發現作業字跡潦草,錯誤百出,讓他訂正,他就是不肯,還與她爭吵起來……


楊傑提醒這位媽媽,她一直在用負面的視角看待孩子,一天的相處裡至少有17處對孩子呈否定態度,還不包括同一個場景中的多次否定。


孩子的母親直呼:「我原本以為就偶爾說了他幾句而已。」


與這位母親一樣,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比他們自己意識到的還要多得多。殊不知,這種精神上的連續否定和打擊,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處於失敗的狀態。


就如楊傑所說:「否定,是對孩子精神世界的電擊。一直給孩子精神上的否定和打擊,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長此以往,孩子便有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這是一種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無望和無可奈何,然後任人擺布的行為及心理狀態。


如不及時疏導,心理上的問題將日趨嚴重,患上抑鬱症也就不足為奇。

為什麼有父母會習慣地對孩子進行否定?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


自古「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不罵不成器」的觀念深入人心,一代一代傳下來,早已成為許多父母參照執行的「標本」。


這些觀念的成因,是父母將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物,而不是一個有思想、有人格的個體。在這種關係模式上,父母不認為自己需要尊重孩子,他們的言行舉止將沒有界限感,認為打罵孩子都由得自己。


第二,受到有限的視野和能力的局限。


還有一些父母,在生活中受了挫折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轉而會將期望寄予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變得更強大更有能力,因而容易過多關注孩子做得不好、不周到的地方,從而用否定的方式去不斷「鞭策」孩子。


第三,飛速變化時代下的必然產物。


心理諮詢師王雪巖在網上曾有個回答被很多人點讚,大意如下:


這一代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順從」,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順從」。


可是,隨著社會迅速發展,信息空前透明,多元文化的接觸使得現在的青少年開始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必然會給這一代父母帶來更多的衝擊。


當他們對孩子冷嘲熱諷時,其實是他們潛意識中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從而保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繫,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複製成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模樣。


這三個原因中,為人父母都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若要解決,還需從我們自身入手。


心理學羅伊.鮑邁斯特經由大量實驗得出結論:「在日常生活中,壞事中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力更持久。」


就像近日看到的一個公益廣告,其中的臺詞:


「這題你不是練了好幾遍,笨得哦。」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用啊。」


父母說出的這些話裡,充滿了否定、不耐煩和打擊,但若父母能換個態度和心緒,一模一樣的字,把順序變一變,語氣和語境有天壤之別:


「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哦」;

「沒有誰像你一樣啊,你不用跟人家比」


故而,作為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關愛、多些耐心、多些包容,一切從尊重孩子開始做起:


尊重孩子的成果,給到孩子更多的讚美和肯定;

尊重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換位思考;

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父母給予肯定和尊重,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推麼推籤約寫手|銅豌豆

編輯|琪鵝

審稿|薛笨笨


聲明:本文所述內容為作者原創獨立觀點,不代表推麼推文化傳媒(ID:atu0003)立場。圖片授權基於CC0許可協議,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你很棒」的環境中,當「你很棒」變成了「我很棒」的時候,那他就真的很棒了。可以說,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孩子會從父母怎麼對待自己的方式中學到如何對待自己與他人,繼而內化成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一種模式。
  • 用傘將老師打成腦震蕩,父母的態度和三觀,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小廖父親廖先生表示——「如果你距離遠,他不可能打你,他也不可能打其他同學,他收拾好(東西)了以後,他會自然坐好,這個老師被打的主要原因,是她太靠近我小孩了,就好像你看見那條蛇某老師反映:「在我當班的那一節課上,我在講臺批評了他一下,下課之後,他就突然間從衣袖裡拿出一把刀,刮破我的衣服。」
  • 父母的話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沒有看到孩子想要做得更好的積極一面。洪仲清在《我想傾聽你》裡說:「當我們受挫的時候習慣過度貶抑自己。不論是成人或孩子都如此。過度貶抑,常把現在或一次性的挫折設定得更為長久或頻繁,反而減損我們前進的動力。」過度貶抑自己,會讓我們把自己想得比實際狀況更糟糕。
  • 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讚美孩子,三者的微妙差異,父母們知道嗎?
    關於你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表揚」,比如說「你真棒」這種話語,會否用多了,孩子會為了得到大人的表揚稱讚而迎合大人呢?我也在了解蒙氏教育和正面管教的說辭,他們更強調「鼓勵」,就是說明,孩子哪裡做得好,而不是簡單的「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方式。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
  • 父母婚姻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小陳夫妻結婚九年多了,兩個人一起在鎮裡經營小本生意,平時收入也頗為豐厚。就在七年前,他們還生了一個兒子,小名小海。 底下的回答既有吐槽父母的,也有羅列父母如何花式秀恩愛的,林林總總六十多個回答,卻有一個觸動了我的心。
  • 渴望讚美的子女,和不懂表揚的父母,以讚賞替代孩子未來的遺憾
    正確的表揚利於孩子成長有一項心理學調查研究的是當孩子完成任務後,並且又得到肯定的評價時,會有如何的反應。這項實驗一共分成了四組孩子,分別是:表揚組:表揚完成任務的孩子。受訓組:批評完成任務的孩子。忽視組:既不表揚,又不批評,採取無視的態度。
  • 父母還在用表揚或者懲罰教育孩子?小心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鑑於自己的經歷,再加上所學的文化知識,因此他們普遍認為打罵孩子是不好的,所以他們很少打罵孩子,相反以表揚為主。孩子做了某件小事,就會受到父母的表揚,「寶寶好棒」、「寶寶好聰明」。其實,懲罰雖然對孩子不好,表揚同樣也不像表面那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懲罰存在的問題,表揚也同樣存在。
  • 「我是你爸,有什麼我不能知道」:父母的信任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原來爸爸覺得孩子成績下滑,擔心兒子沉迷遊戲,為了能更好地督促孩子,爸爸竟然在孩子的房間裡安裝了攝像頭,這樣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動態,監督孩子的一舉一動。可是,爸爸卻不以為然,質問孩子「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裝監控嗎」?同樣是作為父母,孩子爸爸的初衷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行為,我和孩子一樣,覺得無法接受。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這些安裝監控的父母,在上班的時候,領導也為他們安裝一個攝像頭,時刻盯著他們在自己的座位上都在幹什麼,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又會不會願意呢?答案非常明顯。
  • 表揚孩子不只「你真聰明」,這10種表揚,勝過每日一句「你真棒」
    2、「這件事情你的態度非常不錯」表揚態度是父母對孩子積極的鼓勵,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心智不夠成熟,做任何事情幾乎都是三分熱度,如果父母積極表揚孩子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即是態度鼓勵亦是堅強後盾的支持。當孩子對某一件事情充滿積極向上的好奇之心時,父母可不要錯過了表揚孩子態度的機會,對孩子說一句「你的態度不錯」,就是孩子勇往直前的無懼無畏。3、「你在____上進步了很多」表揚細節是父母對孩子進步的提高,教育孩子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他們孜孜不倦的進步和上進心。
  • 父母如何正確地表揚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被表揚、被稱讚是人的一種重要心理需求,對人的心理成長和性格優勢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能讓人產生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積極的自我認同。尤其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思想和心智還不夠成熟,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表揚的需求更為強烈。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僅靠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很好地活上兩個月。
  • 如何讓孩子更進一步?父母學會「積累優勢」,適度表揚孩子
    而有些孩子希望一步登天,在探索過程中就希望自己能夠取得圓滿成功。正是因為他們這種心急的態度導致自己不僅丟了芝麻更丟了西瓜,致使自己止步不前。>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父母的態度會大大影響著孩子,尤其是當孩子遇到瓶頸期。
  • 父母表揚孩子,說這12句話最有效!
    下面,總結了12句表揚孩子的話,能有效地正向激勵孩子,請父母參考:1、 你很努力!表揚努力,不表揚天分。當孩子取得某方面的成就時,父母一定要通過表揚,讓孩子明白,是因為努力才獲得的成就,而非天資聰明。當孩子通過自己主動堅持,或者在父母鼓勵鞭策下堅持做完了一件事,一定要適時地表揚孩子不放棄的優秀品質。3、 有這種態度,一定能把事情做好!態度決定一切。當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不管結果如何,只要態度端正,父母就應該及時表揚孩子,讓孩子知道態度的重要性。
  • 孩子的自信源於父母的表揚,而敷衍的表揚,只會讓孩子適得其反
    父母敷衍的表揚,是摧毀孩子自信的根源,有效表揚才能讓孩子自信。孩子需要表揚,能夠從表揚中獲得自信,這已經是大多數家長都達成共識的一項教育方向。因此很多家長在生活中,時刻對孩子進行表揚,不分場合,不分時間。殊不知,不恰當的表揚反而會摧毀孩子的自信,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
  • 父母給孩子穿的衣服,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態度,別不在乎
    導讀:父母給孩子穿的衣服,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態度,別不在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給孩子穿的衣服,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態度,別不在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絕對震驚所有父母,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 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 誇孩子「你真棒」沒有用?斯坦福教授:請父母用新的語境表揚孩子
    對A組的孩子用「你很聰明」進行表揚;對B組的孩子用「我看到了你的努力用心」進行表揚。而那些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所以他們在成年之後,更願意接受新的挑戰,也更容易從挫折中崛起。所以說,正確表揚孩子是一個技術活,父母不應該草草了事,這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 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讚美孩子,三者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也在了解蒙氏教育和正面管教的說辭,他們更強調「鼓勵」,就是說明,孩子哪裡做得好,而不是簡單的「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方式。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我回覆說:我們家不用「你真聰明」,會用「真棒」「真厲害」,當然是就具體事情的。
  • 父母的說話方式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幸福和快樂的水平大學室友倪倪的父母在家經常上演各種吵架、冷戰、怒吼的戲碼,在這樣的環境下,倪倪變成一個敏感的女孩,和別人相處察言觀色,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注意,就跌入萬丈深淵。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知乎上有位網友說:影響就是,無論我怎麼努力,還是變成了一個說話同樣傷人的人。一個家庭裡,父母的爭吵,不論最後誰是贏家,輸的都是孩子。父母的語言習慣會一點點滲透在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的一部分,影響他未來的每一天。
  •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的方向
    家長如此理直氣壯,網友們一面倒地支持要嚴懲:「孩子犯錯不懂事,父母也不懂事嗎?」「光養不教,可以預見的會以悲劇收場。」《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過: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並鼓勵他們。孩子的起跑線,就在家長的態度裡。
  • 你的口頭禪裡,藏著孩子的未來,父母請慎言
    作家劉娜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認知,孩子的命運裡也載著父母的重量,父母的言行舉止某種程度蘊含孩子的災禍福祉。」深以為然!一直覺得,父母的言和行,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絕對性的。尤其是「言」,那些不經意間總是掛在父母嘴邊的口頭禪,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時至今日,孫嬌都沒能和媽媽達成和解。她們母女倆的相處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