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一條與兒童抑鬱症有關的微博上了熱搜:
孩子因為抑鬱症接受過治療,複診時乘著等候醫生的時間看起來書。醫生過來看見了連忙稱讚道:「這孩子真用功。」
孩子的母親聽到後,條件反射地用嘲諷鄙夷的口氣說道:「用功,假用功。」
醫生急得直跳腳,直犯嘀咕:「又說了,又說了。無論怎麼叮囑,家長們總是忍不住用譏諷的語氣打擊孩子,殊不知,好不容易將孩子的心理問題修補好了,家長們一句話就前功盡棄。」
該微博如今轉發有12.7萬,評論近6萬,不少網友寫下自己的血淚史:
@小唐同學要努力哦:看哭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得到一句他們的表揚。
@三貓:各種惡毒輕蔑刻薄的貶低後還要說是為你好。這也是我抑鬱的最大原因之一……
@小氣鬼脾氣大:從小就被懟『別人為什麼可以,你為什麼不行』,慢慢的,自己也認定自己很差勁了。
@碎碎念的泡芙:我今年25歲,是從小被這樣對待到大的,包括現在依舊是。小的時候自殺想死的次數非常非常多,現在也覺得我死了也無所謂……
@王啵:我每次說話,他們就仿佛生怕我有什麼苗頭似的給我打壓下去,或者直接回應『嘁』、『你個小屁孩懂什麼』、『就你』。我真的很難過。
林林總總,類似的留言不勝枚舉。
不難看出,在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習慣性否定,給孩子帶去了傷害,而這也會變成引發孩子抑鬱的原因之一。
有數據預計,抑鬱症在全球的患病人數高達3.5億人,抑鬱症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對於每一個已經或者將要患上抑鬱症的孩子們而言,父母們重視並修整自我的言行變得刻不容緩。
作為首批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北師大教育學碩士楊傑在她接觸的一個案例中,讓孩子媽媽梳理了一下與孩子相處的一天:
早上6點50,被穿戴整齊的孩子叫醒後心想,這孩子天天早起,多耽誤睡眠;洗漱時,發現孩子跟著外婆的客廳看電視,便說他:「你怎麼總是見縫插針地看電視」;收拾好準備出門,卻聽見孩子說忘帶水杯,於是忍不住嘀咕:「這孩子怎麼總是這麼丟三落四」;
見孩子大喊著讓外婆幫忙找水杯,將妹妹吵醒了,忍不住數落孩子:「別吵醒妹妹這事兒說了無數遍,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在車上,聽到孩子嫌她開車慢,便反駁:「要不是你拖拖拉拉,也不至於趕時間」;
晚上放學接到孩子,聽到孩子第一句話就是要吃零食,沒同意;
見孩子回家就跟妹妹搶玩具,忙阻攔孩子,催他趕緊寫作業,吃飯的時候,見孩子吃了半碗就不吃了,開始玩手機,又上前制止;
見孩子好不容易寫作業了,檢查時卻發現作業字跡潦草,錯誤百出,讓他訂正,他就是不肯,還與她爭吵起來……
楊傑提醒這位媽媽,她一直在用負面的視角看待孩子,一天的相處裡至少有17處對孩子呈否定態度,還不包括同一個場景中的多次否定。
孩子的母親直呼:「我原本以為就偶爾說了他幾句而已。」
與這位母親一樣,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比他們自己意識到的還要多得多。殊不知,這種精神上的連續否定和打擊,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處於失敗的狀態。
就如楊傑所說:「否定,是對孩子精神世界的電擊。一直給孩子精神上的否定和打擊,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長此以往,孩子便有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這是一種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無望和無可奈何,然後任人擺布的行為及心理狀態。
如不及時疏導,心理上的問題將日趨嚴重,患上抑鬱症也就不足為奇。
為什麼有父母會習慣地對孩子進行否定?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
自古「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不罵不成器」的觀念深入人心,一代一代傳下來,早已成為許多父母參照執行的「標本」。
這些觀念的成因,是父母將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物,而不是一個有思想、有人格的個體。在這種關係模式上,父母不認為自己需要尊重孩子,他們的言行舉止將沒有界限感,認為打罵孩子都由得自己。
第二,受到有限的視野和能力的局限。
還有一些父母,在生活中受了挫折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轉而會將期望寄予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變得更強大更有能力,因而容易過多關注孩子做得不好、不周到的地方,從而用否定的方式去不斷「鞭策」孩子。
第三,飛速變化時代下的必然產物。
心理諮詢師王雪巖在網上曾有個回答被很多人點讚,大意如下:
這一代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順從」,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順從」。
可是,隨著社會迅速發展,信息空前透明,多元文化的接觸使得現在的青少年開始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必然會給這一代父母帶來更多的衝擊。
當他們對孩子冷嘲熱諷時,其實是他們潛意識中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從而保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繫,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複製成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模樣。
這三個原因中,為人父母都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若要解決,還需從我們自身入手。
心理學羅伊.鮑邁斯特經由大量實驗得出結論:「在日常生活中,壞事中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力更持久。」
就像近日看到的一個公益廣告,其中的臺詞:
「這題你不是練了好幾遍,笨得哦。」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用啊。」
父母說出的這些話裡,充滿了否定、不耐煩和打擊,但若父母能換個態度和心緒,一模一樣的字,把順序變一變,語氣和語境有天壤之別:
「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哦」;
「沒有誰像你一樣啊,你不用跟人家比」
故而,作為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關愛、多些耐心、多些包容,一切從尊重孩子開始做起:
尊重孩子的成果,給到孩子更多的讚美和肯定;
尊重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換位思考;
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父母給予肯定和尊重,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推麼推籤約寫手|銅豌豆
編輯|琪鵝
審稿|薛笨笨
聲明:本文所述內容為作者原創獨立觀點,不代表推麼推文化傳媒(ID:atu0003)立場。圖片授權基於CC0許可協議,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