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2020-08-03 素質教育觀察

文/霓裳

在我生命裡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老師,對我一生影響非常大。這些老師從來沒有跟我說哪方面做的不夠好。但是只要我做的好一點點,他就會為我高興。

——史蒂芬·吉利根

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與認知,是從家長、老師對自己的語言、態度與情緒中形成的。

01

在孩子小的時候,影響最大的是家長。

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愉悅,對孩子總能給予積極的肯定,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孩子,他們的價值感與自信就產生了。

而如果家長常常對孩子表示憤怒、不滿、否定與打擊,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壞孩子,是一個沒有價值感的人。

他不僅討厭自己,同時也會討厭這個世界的一切。

因為,一個人對他人、對世界的態度,其實是他內心對自己態度的真實反映。而人們常常意識不到這一點,是因為這種本能反應是在潛意識層面的。

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說:

當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你不行」的環境中,當「你不行」變成了「我不行」,那他就真的不行了。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你很棒」的環境中,當「你很棒」變成了「我很棒」的時候,那他就真的很棒了。

可以說,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會從父母怎麼對待自己的方式中學到如何對待自己與他人,繼而內化成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一種模式。

父母作為孩子最熟悉、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榜樣影響與引導作用。

02

放下對孩子的控制

所謂控制,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用各種方式迫使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要求與期待。

父母最常見的控制手段,有打罵、威脅、利誘、情感操縱等,他們常常會用情緒、要求、表揚與懲罰、期待等方式來迫使孩子聽話或表現出符合父母所要求的行為。

「你以為我願意天天嘮叨,要你認真寫題嗎?」

「你不能這樣!算我求你了,你別這樣行嗎?」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就很容易有情緒,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就已經是在用情緒來控制孩子了。

要知道,孩子對家長的情緒天生敏感,他們很容易受父母情緒的操控。這源於孩子特別愛父母,同時他們的自我感還沒有完全發展出來。

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然而,許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控制,也不承認自己有控制欲。

一位媽媽就曾對我說:「我沒有控制孩子,相反是兒子在控制我。」

原來,她的兒子常常用這種方式來威脅她:

給我十塊錢,不然我就不做作業!

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不去上課!

實際上,兒子的這種方式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

如果我們常常用一些不相關的東西去交換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表現,來達到讓孩子去做我們要他做的事,這其實就是一種控制。

例如,當孩子認真學習時,就給他錢;如果孩子不好好學習就不給他錢,甚至憤怒打罵他。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學會了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說:

評價包括誇獎和抨擊,目的都是為了控制對方,都是自己在用自己的坐標體系去評估對方。

真正的愛孩子,是要去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不是用外在的東西來控制孩子,讓孩子去做我們要求他做的事。

03

察覺你對孩子的期待

通常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有了失望、憤怒等負面情緒。

當你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因為期待沒有被滿足而激發了情緒,請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期待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待?」

很多父母通常會覺得:如果孩子好好學習,我就不用太擔心他的未來,那樣我就安心多了。

實際上,很多時候你的期待,常常體現著對自己感覺不如意或不安全的部分。就算孩子沒有學習的問題,你可能也會擔心孩子其它方面的問題。

當你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後,你會發現,這往往是你個人經驗裡的一種不安全感被激發了。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把心思放在提升自己的內在安全感上。

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當家長這樣和自己產生連接後,才有能力去與孩子產生連接。否則,我們的一切就很容易卡在頭腦裡。

為什麼會這樣?

他現在這樣,以後還不知道又會怎樣?

我都說了,這次他應該要這樣,他總是那樣。

這樣,家長就會試圖去操控孩子。這樣,因為和自己沒有連接,家長也無法與孩子產生真正的交流。他們總想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告訴孩子,甚至強加給孩子,卻聽不見孩子說了什麼,也不知道孩子的感覺與需求是什麼。

於是,孩子很難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他們只會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壓力、不滿甚至否定。

  • 「昨天一模一樣的題,就換了一個數,你就做不出來!」
  • 「這麼簡單的東西,怎麼教你都不會」

這些,都是期待落空帶來的情緒,讓我們卡在頭腦裡,阻止了我們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所以,當家長有情緒時,只會給孩子帶來防禦與隔離感。家長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與孩子產生連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從而產生自我肯定與價值感。

04

保持界限感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內在獨立的自我空間,包括孩子。

不控制,就是尊重彼此之間的獨立自我空間,保持清晰的界限。

有一種隱形的控制,是很多父母在無形中超越了孩子的自我邊界而造成的。最常見的就是,家長把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強加於孩子身上,同時又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

看一件事是屬於自己的事還是孩子的事,主要看最終的客觀結果是由誰來承擔的。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短期的客觀結果是他可能會餓。長期如此,孩子還會因為營養不良而對身體發育不好。這個客觀結果,最終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所以,吃飯是孩子的事。

如果家長因為害怕孩子餓而著急,甚至擔心孩子生病給孩子添麻煩,而強迫孩子吃飯,甚至給孩子餵飯,就是把孩子的事變成了家長的事。

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這樣,會讓孩子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不是。他以為自己是在為家長而「好好吃飯」,孩子就有可能用「不吃飯」來讓家長著急,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前面所說的那位兒子之所以會有那樣的行為表現,就是因為媽媽長期把兒子的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當「讓孩子學習」變成了媽媽的需求,兒子就有了操控媽媽情緒的機會。

表面上看起來是兒子在操控媽媽,實際上是媽媽自己缺乏界限感,侵入了兒子的界限。「要兒子學習」是在滿足媽媽的內心需求,媽媽感覺到自己被兒子控制,就是一種錯覺。

其實,孩子不學習,對媽媽並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因為最終的後果還是要由孩子自己來承擔的。

當家長著急於「解決問題」時,就會忽略了真相,模糊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而孩子也會因此混淆了事實,把自己成長的事當成了父母強加給自己的任務,於是事情就很容易朝著與父母初衷相反的方向發展。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對孩子不滿時,請記住:家長的語言態度與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經過兩年多努力,素質教育觀察打包了這份教育類青雲計劃文章清單

相關焦點

  • 家長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好好溝通有方法,要這樣說話
    如果家長每天把自己跟孩子說的話錄下來,自己聽一聽,就會發現,原來,孩子現在的樣子,就是自己語言裡描繪的樣子。身為家長,怎樣跟孩子說話,怎樣跟孩子溝通,是智慧啊。因為,你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家長給孩子營造的語言環境,家長跟孩子溝通的方式,影響著孩子的信念、個性、價值觀。1.父母的語言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 孩子說話態度總是很差,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說話態度總是很差,如果是14歲正值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都處於變化最快、最大的時期,家長要正確看待,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需要注重以下幾點:家長需要反省要反省自己對待他人或對孩子說話時態度是否存在問題,有時沒有惡意或不滿情緒
  • 身為家長,不得不承認,孩子的逆反行為裡映射出家長對孩子的態度
    直到回到家換鞋時,看著腳上的泥土和腳背上因為奔跑而被拖鞋勒出的紅印時,小宇不禁眉頭一皺,發出一聲感嘆:「穿拖鞋出去,好像是不太好,不可以自由的奔跑,以後我再也不要穿拖鞋出去了。」小宇爸爸的做法是聰明的,當孩子表現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等一系列逆反行為時,家長切不可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孩子,因為那樣,只會讓事態變得更糟糕罷了。
  • 寫給每位家長 | 你對孩子的評價,藏著孩子的「未來」!
    諸如此類的評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許多家長都會經常的掛在嘴邊,時不時對孩子念叨一番。殊不知,當你在時不時念叨的過程中,孩子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一樣,這些標籤已經在潛移默化中侵入孩子的精神生活,變成一種精神烙印,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父母要重視
    孩子的生活態度是積極還是負面,全在父母對自己的話語之間。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會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為什麼父母會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1.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發現那些喜歡對孩子惡語相向的家長,他們的爸爸媽媽,最起碼有一個人是習慣於用對孩子惡語相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不當回事,你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有些粗心大意的家長,在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仍舊不為所動,認為孩子只是矯情,或者直接認為這是暫時性的,只要家長給點糖果的話,孩子立馬能恢復"本性"。然而,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有時候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父母別不當回事,因為你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麼,家長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消極情緒。
  • 「家長別罵孩子了」,哈佛博士: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比打還嚴重
    哈佛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暴力的不可取,很少對孩子進行身體上的懲罰。然而另外一種暴力卻正在悄然席捲我們的生活,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語言暴力對孩子進行打擊。
  • 孩子一哭,家長就火冒三丈?想要平復孩子的情緒,家長試試這3招
    有一個韓國明星姜gary的兒子小好在節目裡表現的可愛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喜愛。 有一期節目就是姜gary帶著小好在家裡拆箱玩遊戲,小好才兩歲多,但是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比同齡孩子要高很多,並且很多行為都是超乎了我們常人的想像。
  • 李玫瑾教授: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請父母好好說話
    ,決定著孩子對你的態度。的確如此,孩子就像是家長的影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有道理的。你注意過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嗎?不知大家看過反對語言暴力的圖片嗎?家長高大的身影,將孩子顯得無比渺小,孩子身上插著好幾把小刀,來自家長大張著的嘴巴。
  • 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記住以下3點,孩子自然變晴天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疏導孩子的這類情緒呢,要想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記住以下3點,孩子自然變晴天,還能間接教育孩子情緒管理,提高孩子情商,家長看到記得收藏分享呦!1、 讓孩子不要窩裡橫。每個人可能都有"窩裡橫"的毛病,試著不要把壓力帶回家,跟家人好溝通,互相都做到都不把外面的情緒帶回家,給孩子樹立爭取的榜樣。
  • 家長朋友別不信,你的態度將決定著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孩子在家裡就是一個孩子,不應該寫作業。開學這幾天陸續有家長與我取得聯繫,讓我多管理孩子。當時我就告訴家長,我的要求比較嚴厲,希望你們到時候不要抱怨。家長說他們不會抱怨。雖然不知道這些話有幾分可信度,但至少讓我的壓力不會那麼大,在管理孩子時不至於縮手縮腳。雖然我不會,我不會無緣無故懲戒孩子,但是遇到孩子實在不聽話,違反班規時,難免會有打手心、罰站這樣的處罰。如果家長不支持作為老師,我是會放棄對這位孩子的管理的。
  •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理解對孩子很重要
    儘管孩子年齡還不大,但是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做一件事情失敗時會覺得沮喪,跟好朋友吵架了也會覺得很悲傷,自己獨立做了一件事時也會很有成就感很興奮……當孩子出現這些好的和不好的情緒時,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只會一味否定孩子的情緒。但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贊同孩子的哭鬧。
  • 每日蒙臺梭利對您說*早安:母親的情緒 藏著孩子的未來
    而一個母親的情緒失控帶給孩子的傷害,跟肢體的暴力,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被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撫養長大,孩子所有的自信、愉悅都被粗暴對待,每天承受驚恐、壓抑和絕望,最後慢慢凋零。國外做過一個實驗,研究母親的情緒和孩子情緒的關係。
  • 父母的話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可見,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不僅對家庭關係的和諧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和適當的語言能夠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家長應該如何用語言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呢?甚至很多家長也忘記了自己當初耐心十足地鼓勵孩子學走路、學吃飯時的樣子,在孩子還沒學會輪滑和遊泳的時候打擊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啊!」因此,當我們罵孩子笨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就是二次挫折和打擊。家長不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克服困難,而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與其罵孩子笨,不如對孩子說「再試一次看看」。
  • 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催眠力量
    聽朋友這麼一說,讓我想起我在知名親子教育專家林青賢和知名素質教育專家李勝傑聯袂寫的一本書《喚醒內在天才的秘密》書裡提到的: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催眠力量。所謂「言傳身教」,就是指父母通過日常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進行催眠暗示。就如我朋友的一句貶低型的語言,無形當中就打擊了孩子,讓孩子自暴自棄。
  • 孩子總情緒崩潰怎麼辦?儘早重視孩子「情緒教養」,才是對孩子好
    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不同的家長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人用更加粗暴的語言和暴力讓孩子"閉嘴",或者會不理睬孩子,對孩子哭鬧不聞不問。這都是不正確的做法。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情緒教養",並且越早越好,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消化情緒,增強情緒管理能力。面對孩子情緒崩潰,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1.
  •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的方向
    家長如此理直氣壯,網友們一面倒地支持要嚴懲:「孩子犯錯不懂事,父母也不懂事嗎?」「光養不教,可以預見的會以悲劇收場。」《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過: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並鼓勵他們。孩子的起跑線,就在家長的態度裡。
  • 語言暴力對孩子人格成長的影響,取決於父母情緒轉化的6個步驟
    文:樂源原創你有想過自己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會是語言暴力嗎?這個語言暴力的孩子:背後是一個情緒失控、語言激進、行為動粗的媽媽,媽媽對孩子發洩著不滿 。有研究指出: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經常批評孩子便是最為廣泛表現之一。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超出我們的想像,孩子會因為父母、老師、同學間的不經意的一句話,傷害自己的形式來傷害家人。02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危害?
  • 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都說有一個情緒穩定的母親也一定會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而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又是由誰造成的,持續的安全感缺失又會對孩子的成長完成怎樣的影響?一歲半的小女孩著急了會打人甚至用嘴咬人,平時也很著急,很容易發怒。其實我們都會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好玩的,有點心眼還特別喜歡逗大人玩。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種種表現,原來是有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
  • 「我好像從沒得到他們的表揚」:父母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無論怎麼叮囑,家長們總是忍不住用譏諷的語氣打擊孩子,殊不知,好不容易將孩子的心理問題修補好了,家長們一句話就前功盡棄。」不難看出,在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習慣性否定,給孩子帶去了傷害,而這也會變成引發孩子抑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