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暴力的不可取,很少對孩子進行身體上的懲罰。然而另外一種暴力卻正在悄然席捲我們的生活,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語言暴力對孩子進行打擊。殊不知,語言暴力比身體暴力更加可怕,對孩子的影響也更為嚴重。
李女士是一名6歲女孩的媽媽,在她看來,自家孩子的性格有些張揚,仿佛是一隻驕傲的孔雀,給點陽光就會燦爛。所以她經常有意地在生活中打擊孩子,即便孩子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只要不是滿分,就沒辦法得到媽媽的誇獎,反而還會受到責罵。要求孩子必須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下次進行改正。
在李女士的這種教育方式下,女兒變得越來越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性格也慢慢變得膽小懦弱,在與人交流的時候總是畏首畏尾。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與李女士想法相似的家長,他們覺得孩子缺少自制力,所以在孩子志得意滿的時候,家長需要給予打擊,讓孩子學會謙虛。當孩子遭受失敗的時候,更加要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知恥而後勇,努力變得更加優秀。事實上,這種教育方式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比打孩子更加嚴重。
1、情緒上受到嚴重創傷。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研究,在人體的大腦反應區域當中,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反應區域是相同。也就是說,一個孩子遭受語言暴力和身體上受到家長的懲罰,所帶來的疼痛感其實是相差無幾的。
家長的語言暴力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創傷,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的積壓,最終會演變成心理問題,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2、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的結構。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意識到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危害。不要用苛責的態度對待孩子,避免孩子開啟求存模式。否則一旦形成自卑的人格,將會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很難取得成績。
3、降低孩子的自我認知。
由於幼兒沒有明確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長的評價往往是孩子形成自我認知的主要來源。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將會導致孩子降低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正是如同父母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肯定,也就沒有辦法形成自信積極的性格,產生自我懷疑。
父母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督促孩子不斷的進步,並不是只有語言打擊這一種方式。家長可以在親子教育中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孩子達成有效順暢的溝通,讓孩子理解家長的教育意圖,認同家長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的成為優秀的人。
1、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首先家長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要草率地通過自己的武斷,輕易地給孩子貼上標籤。尤其是負面的標籤,將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我們應該理智的去看待孩子的不當行為,給予一定的包容,陪同孩子一起尋找背後的原因。從根本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才能夠讓孩子從不斷的進步當中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2、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
當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提出要求的方式一定要具體和明確。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家長說得過於籠統,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理解偏差,親子雙方造成一定的誤會,因此影響教育的效率。家長採取清晰明確的溝通態度,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家長的要求,才能夠更好地去接受家長的教育。
3、學會蹲下身子感受。
親子雙方由於年齡和經歷的影響,出現代溝是必然的現象。尤其是幼兒對於身邊世界缺少足夠的認知,很多想法還處於比較幼稚的時期。家長需要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學會蹲下身子,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想法,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這樣才能夠在心理上與孩子達成真正的共鳴,走進孩子的內心。
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絲毫不遜色於身體上的毆打,甚至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家長在親子教育中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態度,以溫柔和理智的情緒去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親子雙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能共同成長,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今日互動話題:您是否通過語言暴力傷害過孩子呢?你了解非暴力溝通的意義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本文由逗兒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