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生來說可能我只是眾多他們救治患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個,但是對我們來說,是救了一個家 …… 寫得不好,我就一遍一遍寫,幾乎一天寫一封。" 10 月 21 日上午,市民王女士和自己剛大學畢業的女兒,走進了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的辦公室,一直說著感謝,手裡緊緊捏著一疊紙,緩緩打開一看,竟是 6 封親筆書寫的感謝信。
說起自己的遭遇,王女士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可以遇到這麼好的醫護團隊。10 月 1 日中午,正在家裡休息的王女士突然感到頭痛、發冷,噁心,整個脖子都僵住了,去醫院做了頭顱 CT,顯示"未見異常"。一開始,王女士還以為自己是落枕了,心想著找個中醫館推拿一下會好轉的。
10 月 2 日,王女士不放心又到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仍舊是"未見異常"。直到 10 月 5 日一早,王女士的症狀並未減輕,她匆匆來到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神經內科就診,接診的孫琪醫生耐心細緻地為她做了相關檢查,並建議她去神經外科做個會診。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千庫網
"很有可能是腦出血了,必須馬上住院!"神經外科會診的孫成豐主任醫師根據檢查結果說。對於醫生這一診斷,王女士將信將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病情嚴重性,還執意要求回家與家人商量後再來 ......
5 日傍晚,王女士的手機突然響起來了,來電的是李惠利醫院神經外科陳茂送主任,"你這情況必須馬上來住院,否則有危險,我在醫院等你!"電話裡,醫生關切的語氣一時間讓王女士一家慌了神,這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趕到醫院已經是傍晚 6 點多,雖然已經到了下班的時間,但是陳主任第一時間安排了急診通道,王女士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在 DSA 介入下接受了"腦血管造影 + 左側後交通動脈瘤栓塞術"。
箭頭的位置就是動脈瘤。
為什麼都腦出血了,但先後兩次核磁共振卻沒有查出異常?陳主任解釋道,像王女士這種情況是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CT 上難以診斷,如果症狀、體徵典型者,需要儘快進一步進行腦血管方面檢查(增強磁共振或血管造影)明確,否則極其容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
"一年前就是陳主任為我做的垂體瘤手術,現在又救了我一命,李惠利醫院的醫生給我了兩次生命,真的感恩 ...... "由於救治及時,王女士恢復得很快,沒有留下後遺症。此次手術前後的點點滴滴,王女士很感激,所以寫下一封封感謝信,希望表達自己最誠摯的謝意。
連結:關於蛛網膜下腔出血
據孫琪醫生介紹,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再出血率高的特點,少數患者發病前 2 周內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項強直。其產生與動脈瘤擴大壓迫刺激鄰近組織,或動脈瘤微量出血有關。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發病原因具體如下包括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有年齡 40-60 歲、絕經婦女、有顱內動脈瘤家族史、合併多囊腎的人群更易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此外,天氣和時間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也有重要的影響,冬季和春季更易發病。可控因素則是,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及愛好吸菸、酗酒的人群容易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
醫生提醒,最近天氣逐漸變冷,如果本身有腦血管意外史,且出現持續肩頸部不適,反覆頭痛、頭暈、視力改變、噁心等症狀,一定要警惕二次腦血管意外,以免延誤病情,危及生命。
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