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之父斯圖爾特·霍爾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紀念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之父斯圖爾特·霍爾 與「俯視」無關的思考者

2014年02月19日 09: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哲

字號

內容摘要: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向記者介紹,伯明罕學派指的是一系列迥異於傳統文學批評的研究,這種研究更關注大眾文化、青少年亞文化等,更多考慮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政治因素,從而使文化研究與實際的社會政治運動結合起來。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傳播與文化研究教授勞倫斯·格羅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是當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曾作為霍爾的首批學生之一在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與霍爾共事,並成為美國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徐德林表示,接合理論代表了霍爾等文化研究學人在新的歷史語境下的一種理性思考與選擇,暗示了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對大眾文化的「別樣」態度:既不是阿多諾與利維斯主義者的「批判」,也不是本雅明和薩特的「利用」,而是一種與「俯視」無關的「理解」。

關鍵詞:霍爾;文化研究;伯明罕;大眾文化;學派;英國;趙勇;知識分子;接合;政治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作為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新左派知識分子,霍爾的思想具有跨學科性、開放性、政治介入性等特徵。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拉克勞的「接合」理論等,都是霍爾通過「運用」把它們鍍亮的。

  2月10日,英國新左派創始人之一、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之父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在倫敦逝世,享年82歲。英國《每日電訊報》官網評價霍爾稱,「霍爾是一位文化理論家,他創造了『柴契爾主義』,深刻影響了新工黨。」

  事實上,霍爾不僅深刻影響了英國,更讓世人得以全面地認識英國社會。霍爾是怎樣的一個人?其思想如何在文化研究思潮中得以分辨、存留?日趨泛化的英國文化研究未來何去何從?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霍爾的學生、同事及專注於英國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的學者。

  霍爾是文化研究的同義詞 

  1964年,理察·霍加特(Richard Hoggard)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創辦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由此誕生。中心創辦時,霍爾便應邀加盟其中,並於1968年接替霍加特,成為該中心的第二任主任。在霍爾的率領下,文化研究的思路、方向等有了重大調整。《理解霍爾》一書的作者海龍·戴維斯(Helen Davis)曾說:「霍爾的名字就是文化研究的同義詞。」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向記者介紹,伯明罕學派指的是一系列迥異於傳統文學批評的研究,這種研究更關注大眾文化、青少年亞文化等,更多考慮性別、年齡、種族等文化政治因素,從而使文化研究與實際的社會政治運動結合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德林告訴記者,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代:霍加特時代、霍爾時代和後霍爾時代。霍加特時代的文化研究受制於舊有的文學—文化傳統,具有較強的文化主義思想傳統色彩;霍爾時代是不斷理論化的時代,其間霍爾等人通過發行《文化研究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建立出版企業等措施,實現了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的飛躍,完成了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的形塑;後霍爾時代是文化研究群雄逐鹿的時代,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的影響卻不斷擴散,引發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化轉向。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傳播與文化研究教授勞倫斯·格羅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是當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曾作為霍爾的首批學生之一在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與霍爾共事,並成為美國文化研究的奠基者。格羅斯伯格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霍爾是我的老師、導師、知音、朋友。在過去的45年中,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知識分子、政治人物……我其實並不想將自己現在的所思所想鋪陳成一篇文章公之於眾,但美國主流媒體對霍爾離世的報導近乎空白,這又讓我不得不提起筆。霍爾事業的每分每秒事實上都在為構建知識與政治間的關係作貢獻,協作與對話、慷慨和謙卑是霍爾為後人留下的遺產。」

  「我不生產什麼理論,就是運用」 

  徐德林表示,作為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新左派知識分子,霍爾的思想具有跨學科性、開放性、政治介入性等特徵。美國學者丹尼斯·德沃金在《斯圖亞特·霍爾與英國馬克思主義》一文中將霍爾的思想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956—1964年為第一階段,其間霍爾深受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 P. 湯普森的影響;1964—1978年為第二階段,其間霍爾吸收了阿爾都塞的結構馬克思主義、葛蘭西的霸權思想,以及符號學理論;1979年以後為第三階段,霍爾活躍於多個理論前沿。趙勇表示,霍爾「拿來」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使文化研究的範式有了兩次重要轉換。

  霍爾曾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金惠敏的訪談時特別提到:「你們要研究自己的問題,從中國現實中提取問題。至於理論嘛,其實並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自己的問題。對於理論,你要讓它對你發生作用。我的朋友霍米·巴巴說他的工作就是生產理論,而我呢,則是運用理論。我不生產什麼理論,就是運用。我把自己稱作『喜鵲』,東抓一把,西抓一把,把什麼東西都抓到自己的窩裡。比如,從德希達那兒我就抓到了一件東西,就是如何去思考『差異』。」對此,趙勇表示,霍爾幾乎沒有多少原創性的理論(或許編碼/解碼理論是個例外),但他確實是個「運用」理論的大師,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拉克勞的「接合」(articulation)理論等,都是霍爾通過「運用」把它們鍍亮的。

  問題意識從社會現實生發而成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的眾多流派中,伯明罕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路徑給後人留下的啟迪最為深刻。趙勇認為,二者雖然都研究大眾文化,卻得出了大相逕庭的結論。法蘭克福學派更注重理論層面的形而上思考,伯明罕學派則更看重理論與現實問題的融合,擅長以文化視角觀察、應對社會現實問題,似乎更「接地氣」。

  趙勇表示,寬泛而言,所謂的文化視角應該是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的總體特點,但霍爾對文化的理解與其前輩又很不相同。例如,在威廉斯那裡,他只是把文化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理解與利維斯主義相比已然是一場革命;而霍爾則向前推進了一步,把文化看作一種「鬥爭方式」。他特別提出:「大眾文化既是其鬥爭場域之一,也是這場鬥爭輸贏的利害所在。……這就是為什麼『大眾文化』很重要的原因。」

  趙勇認為,把大眾文化理解為鬥爭場域是個很重要的觀點,因為在此之前,大眾文化一直被當作一種實體性的東西加以對待。但霍爾卻把大眾文化看作文化霸權爭奪戰的競技場。如此定位大眾文化很可能意味著如下事實:大眾文化本身是不存在什麼立場的,誰能夠抓到它,它就會為誰服務。由此可以看出,霍爾的問題意識並不是從理論本身出發,而是從社會現實的具體問題中生發而成。

  注重探究文化與權力的關係 

  「文化問題是新左派知識分子不斷強調的問題。在新左派的政治理論中,文化分析與文化政治始終處於核心地位,霍爾也不例外。」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胡疆鋒這樣對記者表示。霍爾把文化看作是一種表意實踐,注重探究文化與權力的關係,藉此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徐德林認為,因為「始終保持理論思考與現實介入的良性互動」,霍爾在其思想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理論視野和關注對象。正因如此,霍爾的思想始終具有當下關切性,可以有效影響或指導文化研究的理論建設與批評實踐,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他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實踐的理論與方法」的接合理論。

  1980—1985年,霍爾形塑了接合理論,從根本上擺脫了經濟還原論與階級還原論。霍爾形塑接合理論的成功並非僅僅在於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的意識形態傳統、對還原論與本質論的持續批評,同時也聯繫著霍爾對「關鍵時刻」的把握,關乎柴契爾夫人當政以來已發生結構性變化的英國社會文化現實對理論闡釋的渴求。

  柴契爾夫人的英國福利制度改革顯然損害了工人階級的利益,但卻為何「贏得」了後者的「認同與支持」?霍爾發現,柴契爾夫人行使了一種獨特形式的領導權——「威權平民主義」,它強調「對一種基於法律、秩序和家庭價值的新的平民道德的需求」,並且「通過將受歡迎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動力界定為包含所有人,它也變成了一種道德力量」。趙勇稱,霍爾在思考柴契爾主義的「威權平民主義」時意識到,柴契爾夫人很善於走親民路線,很善於通過爭取平民的贊同而重建威權,使平民威權化、威權平民化。新左派要在這場鬥爭中獲勝,就必須知彼知己,甚至學習柴契爾夫人的平民性,用常識、大眾文化抓住人心。這是霍爾的鬥爭策略,也是其思想有底氣的原因之一。

  徐德林表示,接合理論代表了霍爾等文化研究學人在新的歷史語境下的一種理性思考與選擇,暗示了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對大眾文化的「別樣」態度:既不是阿多諾與利維斯主義者的「批判」,也不是本雅明和薩特的「利用」,而是一種與「俯視」無關的「理解」。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宓存)

相關焦點

  • 芝加哥學派、哥倫比亞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伯明罕學派
    (代表人物)法蘭克福學派主張從哲學、社會學角度研究和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文化危機以及現代西方文明進行批判,主要觀點集中於對資本主義社會商業化體制下文化工業的批判,剖析和批判了西方傳播的壟斷化和「霸權主義」本質。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 | 19北大傳播學碩
    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因此,他們採用思辨的、定性的、批判的方法,通過基於總體地審視傳播的內容與形式,完整地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大眾傳播所面對的問題。代表學派及其特點主要為: 1.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
    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因此,他們採用思辨的、定性的、批判的方法,通過基於總體地審視傳播的內容與形式,完整地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大眾傳播所面對的問題。
  • 必備衝刺名解10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他們多從行為主義角度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經驗材料和實證考察,故自稱為經驗學派。(定義)其基本前提為:一社會現象具有自身的客觀性,這些客觀性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加以揭示;二人類有能力開發或設計出揭示社會現象之客觀性的科學方法;三任何關於社會現象的理論和假設,都能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得到證明或否定。
  • 新傳考研的傳播學學派——批判學派、經驗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如果你分得清楚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的異同點,知道伯明罕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嗎?如果不知道,一定要往下看!從昨天的反饋——【百問百答 | 熱點專題如何整理?如何背新聞史?如何複習真題?你想問的這裡都能有答案】來看,各位童鞋最近都被一個叫學派的傢伙困住了。學派是什麼呢?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21 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十年,就我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研究而言,英國伯明罕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成果成為最主要的理論來源。2009 年,伯明罕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迪克 赫伯迪格的《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在中國大陸出版。[24]該書以亞文化的「風格」為核心,探索與之相關的「拼貼」「同構」「表意實踐」等符號特徵,由此引向對主導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理論批判。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芝加哥大學的杜威、米德、帕克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把傳播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加以研究。社會學中的芝加哥學派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傳播研究是這個團體所關注的問題之一。這個團體的大眾傳播研究以帕克為中心,杜威、米德等人也對這個學派的傳播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 心理十大學派之——意動心理學派
    意動心理學派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幾乎同時產生,創始人布倫塔諾。    布倫塔諾1838年1月16日出生於德國望族,他的學生斯圖姆夫、厄稜費爾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布倫塔諾是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經院哲學的影響,以為靈魂就是心理現象,研究靈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現象。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
  • 學派的天空
    與此同時,作為一種正在成長中、尚未定型的城市文化形態的一部分,深圳的學術文化尚處於對自身的認識和積累當中,學術研究上更多是內斂性的,而非開放性的,深圳的學術研究平臺也尚未搭建好;深圳缺少文化人才的庇護所,缺乏大師級的學術人才;深圳社會普遍缺乏冷靜的學術研究心態和風氣。這些,都構成了深圳學術文化發展的「軟肋」,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 考研新傳:批判學派的主要知識點
    該學派與經驗學派有著根本分歧,集成了德國哲學思辨傳統,集中研究商業化體制下的文化工業以及資本主義的文化統治本質,屬於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二、英國文化研究學派   1.學派由來   這一學派也稱為「伯明罕學派」因其大本營設在伯明罕大學而得名,文化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成為「意識形態研究」。該學派是傳播學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中有影響的重要分支學派。
  • 學術文化是學派的核心和靈魂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王付永)近日,深圳市社科院舉辦學術沙龍,圍繞著如何構建深圳學派與會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立場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吳忠認為,發展深圳的學術文化,必須確立「深圳學派」的學術理想和學術追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一些學者在物質利益的裹挾之下,學術理想和學術追求動力不足,所以要用這一理念來聚人氣、帶隊伍、出成果、鑄品牌、育大師。
  • 一文搞定批判學派,建議你直接列印!收藏起來!
    其中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第一代學者對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可被視為批判學派的開山之作。霍克海默於1937年發表於《社會研究雜誌》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可以被視為批判理論的宣言。
  • 「專題07」亞文化比主文化影響更大?亞文化專題來啦!
    芝加哥學派通過對城市邊緣群體進行田野調查,正式開啟亞文化研究,芝加哥學派對亞文化的研究是發軔式的,得到後面很多學者的重視和繼承。科恩提出「亞文化是指不同於一般社會接受的文化價值系統」,「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可能轉變為社會主流文化」。
  • 新傳考研er,你理不理解《理解大眾文化》呢?(上)
    費斯克曾在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過,他深受伯明罕學派肯定大眾文化傳統的影響(這也是他被劃分為文化研究學派代表的原因),試圖扭轉法蘭克福學派確立的批判和否定大眾文化的方向,從而建立不同於法蘭克福學派的樂觀的大眾文化理論。
  • 民族翰骨——「潘天壽學派」的探討
    編者按:近年來對潘天壽先生的研究一直很多,特別是去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5月,史上規模最大的潘天壽紀念展「民族翰骨」首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12月移師浙江美術館。同時包括潘老的故鄉寧海在內均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座談會、學術研討會等等相繼舉行,作為藝術家、教育家和畫學家的潘天壽先生,其藝術高度和傑出貢獻、高風峻骨和精神追求以及潘先生在當下的現實意義,專家學者們都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解讀。
  • 走進伯明罕大學:以平實紅磚建入世之學府
    以平實之紅磚,建入世之學府——記英國首所「紅磚大學」伯明罕大學在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罕的西南部,高高矗立著一座紅磚建成的鐘塔,它周圍環繞著許多同樣風格的建築,牆壁都保持簡單的紅磚本色。這些紅磚牆上分布著一些人物浮雕,既有牛頓和瓦特等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有手執礦鎬的普通工人。
  • 何宇虹: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其整個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最富特色的主題之一。該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國際性影響,並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研究與批評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其次,大眾文化是一種標準化的文化。由於資本主義文化市場對文化商品的需要日益增長,大眾文化產品的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和大規模複製具有了必要性,更關鍵的是,由於現代生產技術特別是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使之同時具備了標準化、批量化生產文化產品的可能性。這種標準化的文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 2017考研傳播學教程筆記:傳播學的主要學派
    第十四章 傳播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第二節 傳播學的主要學派   一、傳播學的經驗學派   定義:從經驗事實出發,以經驗性方法考察社會現象的社會科學流派。尤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主流傳播學。   美國經驗學派的特點:a.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義的社會觀。   二、傳播學的批判學派   定義:在社會科學的法蘭克福學派(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影響下,以歐洲學者為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派。強烈批判美國傳播學的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態度。
  • 英國伯明罕大學簡介(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伯明罕大學在1900年誕生了。直到今天,每當人們看到伯明罕市的標誌性建築――100英尺高的鐘塔時,就會想起伯明罕大學的第一任校長Joseph Chamberlain,鐘塔正是為了紀念他而建造的。伯明罕大學校園由兩個校區組成――Edgbaston校區和Selly Oak校區。Edgbaston校區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好的校園之一。校園裡湖水清澈,綠樹成蔭,建築錯落有致,帶著濃鬱的古世紀風格。
  • 系列 | 一種草食系亞文化:當二次元遇到殺馬特
    對於研究亞文化的理論流派,主要是研究英國戰後青年亞文化的伯明罕學派,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興起的對伯明罕學派研究範式批判的思潮,這一部分學者注意到了新時期亞文化的後現代特點,並以研究新千年的亞文化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