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導論》是新聞傳播學考研的參考書目之一,它闡釋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現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論的系統性,對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領域中的主要理論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分析和梳理。本書內容比較多,知識點比較散,因此在衝刺階段的複習擁有一本複習筆記是很必要的,下面是傳播學教程複習筆記。
第十四章 傳播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第二節 傳播學的主要學派
一、傳播學的經驗學派
定義:從經驗事實出發,以經驗性方法考察社會現象的社會科學流派。尤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主流傳播學。
缺陷:a.許多情況下,社會現象和人的理性或精神活動不能用經驗材料加以說明;b.問卷調查不具備自然科學的精確和嚴謹性,控制實驗說明不了複雜而豐富的社會現實;c.小範圍的經驗材料僅適用於研究微觀現象,難以考察社會歷史過程和宏觀社會結構;d.受個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影響,「純客觀」的態度在現實中很難做到。
美國經驗學派的特點:a.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義的社會觀。
二、傳播學的批判學派
定義:在社會科學的法蘭克福學派(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影響下,以歐洲學者為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派。強烈批判美國傳播學的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態度。
特點:a.對現行資本主義制度持批判和否定態度;b.更多地將傳播理論和社會理論結合在一起,著重考察經驗學派所忽視和迴避的與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相關的宏觀問題;c.方法上以思辨為主,反對實證主義態度。
分歧:a.(關鍵是社會觀對立)資本主義社會是多元社會,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和平衡便能消除社會矛盾,傳播是控制人的行為和實現社會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資本主義制度連同其傳播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大眾傳媒本質上都是少數壟斷資本對大多數人實行統治的意識形態工具;b.經驗性的「管理研究」,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研究現代社會的一般趨勢以及人的基本價值,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大眾傳播的社會作用;c.主張在現存資本主義制度內部尋找解決社會問題對策的方法∽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變革對象;d.關心「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進行控制∽關心「誰在控制」「為了誰的利益在控制」「為什麼存在著支配和控制」。
批判學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各自特點
①政治經濟學派:
(英)G.默多克、P.格爾丁。依據馬克思的觀點,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出發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大眾傳媒支配與控制的現狀,關注的焦點是現代傳媒高度集中和壟斷的趨勢及其帶來的社會後果。從所有制關係和經濟結構上揭示資本主義大眾傳播的內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對傳播內容本身關注不多。
②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S.霍爾、D.莫利。反對簡單的「經濟基礎還原」論,主張從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出發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大大眾傳播。(阿爾諸塞:大眾傳媒是從事「合意」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國家意識形態裝置」,對「文化研究」有重要影響;霍爾等:大眾傳媒有一種「賦予意義」 的獨特功能,因此能作為「國家意識形態裝置」從事「合意」的生產與再生產)。
主要觀點:a.大眾傳播是資本主義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定社會關係、行使政治權力方面發揮重要的意識形態功能,並具相對獨立性;b.大眾傳播可分為兩部分,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前者是「符號化」「賦予意義」的過程,後者是符號解讀的過程;c.訊息符號和一定的價值或意義體系結合在一起。大眾媒介的符號化活動,本質上按照支配階級的價值體系為事物「賦予意義」;d.受眾的符號解讀不完全被動(優先式解讀、妥協式解讀、反向解讀或對抗式解讀)。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眾調查。
③意識形態霸權理論:
霸權是支配階級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維護自身利益而行使社會主導權和文化主導權的能力,實現的手段不是通過直接的高壓政策,而是通過決定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識形態),使被支配階級對現有權力結構和社會關係產生認同(社會合意)和從屬意識。「虛假的合意」。
④哈伯馬斯的批判理論:
德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公共性的結構轉換》《傳播行為理論》:主張通過改善「傳播的合理性」實現社會變革。資本主義追求的是一種「工具合理性」(擴大對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強化社會的支配結構和支配關係,導致人的異化),提倡「綜合的合理性」(通過擴展沒有支配和強制的傳播關係來改革社會),建立基於「理性合意」的新型社會關係。此理論有普遍主義和倫理主義色彩。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