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導論》是新聞傳播學考研的參考書目之一,它闡釋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現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論的系統性,對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領域中的主要理論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分析和梳理。本書內容比較多,知識點比較散,因此在衝刺階段的複習擁有一本複習筆記是很必要的,下面是傳播學教程複習筆記。
第十五章 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一、主要的隨機抽樣技術
①簡單隨機抽樣:使用亂數表或隨機抽樣表,能保證對象總體中的每個單位都有被選中的同等概率機會;
②系統抽樣(等距抽樣):在隨機排列的對象總表中隨意選取第一個樣本,其他樣本按一定間隔抽出。簡單省力,前提是對象總體中各構成單位的排列必須是隨機的;
③分層抽樣(分類抽樣):將對象總體中的所有單位按照一定屬性預先分成若干類別,分別進行隨機抽取。使大規模抽樣變得較為容易,便於調查過程的管理,可提高推斷的精確度,便於數據處理階段對不同屬性的群體進行分析比較;
④多級抽樣(多階段抽樣):一般分三級,大型調查中常用。
二、內容分析法的定義、特定及表示方法
定義: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方法。
特點:a.客觀性(必有明確的客觀規則,保證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結論);b.系統性(訊息內容或類型的取捨選擇要有首尾一貫的標準,防止分析者選擇支持自己見解的材料);c.普遍性(應將訊息屬性和傳播者、受傳者的特徵聯繫起來,以便獲得具有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結果,而非純粹的「描述性」信息)。
量化表示方法:出現的有無;出現的頻度;傳播的時間量和空間量;傳播的強度。
三、控制實驗法
關注的條件:信源條件、信息內容的條件、傳播方法和技巧的條件、受傳者的社會條件、受傳者的個性條件。
基本步驟:確定實驗課題;選定實驗對象;製作信息測試材料;實施測試;提出實驗報告。
常用類型:
a.單一事後測試控制實驗:把實驗對象隨機分為2個等質小組,只對其中1組實施信息刺激,對2組均只進行事後測試,旨在觀察兩組之間因信息刺激提示的有無而產生的差異;
b.前後測試控制實驗:對第1組實施2次測試,以觀察比較信息刺激提示前後的變化;對第2組同樣實施前後測試,但不提示信息刺激,以觀察無刺激條件下的自然變化,並對2組進行比較;
c.所羅門4組控制實驗:把實驗對象隨機分為4組,給予不同的實驗條件,旨在對測試結果進行多方面比較。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