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試該看什麼書?這或許是很多同學最難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比初試可真的是難多了。想當初,初試一本《傳播學教程》包打天下,最多再加上《範式》和《網傳》作為補充。
可是複試就不一樣了,作為精中選精的選拔考試,複試旨在全面考察你的深度和理論掌握程度。它的要求必須要比初試要更高,難度也要更深。不僅,對於熱點的各個方面你要如數家珍,更重要的是,對於基礎理論你的掌握程度也得比《教程》的要求更高。例如,你不光要了解一個理論,還得知道這個理論的最新發展、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和相關爭議。這才是老師想要的,稱心滿意的學生。
怎麼辦?難道一個理論一個理論的去查?其實有一本神書已經幫你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傳播學新趨勢》。
在《傳播學新趨勢》裡,洪浚浩老師總結了四十個傳播學領域的來龍去脈,基本包括了各式各樣的傳播學理論。《傳播學教程》沒幫你解決的,《傳播學新趨勢》幫你搞定!
沒看書?沒關係,本周五(1月29日)19:00 - 20:00 ,瓦叔會在 87582500 進行的講座對這本書的核心觀點進行簡要介紹。同時瓦叔也會傳授給你一些複試的經驗!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本書裡的一些《傳播學教程》沒有的重要觀點吧!
《傳播學教程》和其他書上,提到發展傳播學主要是現代化範式和依附批判範式。實際上,參與式傳播在現代的發展傳播學中,恰恰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參與式傳播模式強調地方社區的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以及在世界、國家、地方社區以及個人等多層面的民主化和參與。
它代表一種新的傳播戰略,不是僅僅將傳統模式中的接收者包括到傳播中,而是徹底顛覆了傳統傳播模式中接收者這一概念(強調消除接收者和發送者的區別),解放了人們對於傳播的理解。具體而言,就是強調社區,尤其是社區成員必須有參與到發展決策和媒體決策過程中的可能。這些決策過程包括對具體發展議題的討論以及對媒體內容的選擇。也有人認為,參與式傳播首先是跨國公司統治的媒體的對立面和替代模式。
與參與式傳播相關,產生了參與式媒體,人們認為,參與式媒體應該滿足如下條件(1) 參與式媒體的內部應當是以民主方式組織的(比如工人合作社); (2) 參與式媒體是通過其與跨國企業統治的文化工業的對立而被識別的; (3) 參與式媒體能被追溯到對語言或種族群體在某個社會變革中的解放; (4) 參與式媒體的存在可以通過社會中的階級鬥爭來解釋; (5) 參與式媒體應當被認為是「合成分子」而不是「克分子」(也就是說是一個由獨立的個體連接在一起形成的群體而不是一個同質的單一維度的實體);(6) 參與式媒體在設計上要求其觀眾能以創造性和差異性的方式來對其進行解讀。
由哈貝馬斯提出,哈貝馬斯認為,真正的傳播行為是指傳播對象的行為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是基於相互理解而達成協調一致的行為。因此,交往理性體現為「對個人言論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度的假定以及當傳播對象對假定和主張產生疑問時,個人進行討論的意願」。一般而言,討論過程存在參與機會分布不對稱的問題。討論結果必須基於充分的理由或者較有說服力的論證。相反,以操縱他人為目的的傳播行為被認為是非傳播活動並被稱為「策略行動」。
有意思的是,針對具體話題的傳播話語,例如針對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的主張需要不同類型的話語討論。具體來說,針對真實性主張的探討必須參考經驗現實,包括理論依據和事實。因此,這就要求科學型話語討論。而規範性主張,例如那些與文化和法律有關的主張,必須在專業化並適合處理價值問題的話語中進行商談。因為科學型話語並不適用於商談價值問題,我們需要採用法律話語或與價值偏好有關的其他話語進行商談。與真誠性相關的主張需要運用能揭露表情真實性的專業化話語,因此需要藝術及美學批判的介入。在現代西方社會,知識性、正確性和真誠性價值分別體現在科學、法律和藝術體驗制度化三個領域中。而政治公共領域成為了上述三者相互作用、進而形成非專業觀點和政治觀點的領域。
軟實力的概念經常被使用,因此其概念和適用範圍反而不甚清楚。但是實際上約瑟夫·奈對於軟實力的界定非常簡單,「通過議程設置、說服和吸引等同化方法來達己所願的能力」。而對其適用範圍作出了如下界定:一是軟實力的傳播主體是「主權國家」或由其名下的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公民社會等諸多行為體所組成的國家單元;二是軟實力的傳播內容是文化、政治觀念和對外政策等資源所生成的信息與觀念;三是軟實力的傳播主要通過包括「公共外交」在內的信息傳播方式來完成;四是軟實力的受傳者是他國國家和公眾;五是軟實力的傳播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國家形象和國家認同,最終形成一國對另一國的吸引同化力量。注意,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和政治觀念,因此經濟的吸引力並不在其中。
由達亞屠蘇提出,一般認為的文化帝國主義傳播是從中心(美國及其他歐洲發達國家)傳達到邊緣。但是「次級媒體流」和「文化回流」同樣指出另一種可能。從傳統的全球媒體產業邊緣發展而來的媒體回流被稱為「次級媒體流」,主要包括跨國媒體流和地域文化媒體流兩類,涉及私人發展與國有支持兩個方向。在商業環境下運作的跨國媒體流中,印度的電影產業(通常是指寶菜塢)和拉丁美洲地區的浪漫電視肥皂劇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南非建立的泛非洲網絡 MNet 是跨國界地區交流的又一個範例。有人提出,全球媒體流與地區媒體流的互動產生了「相互分離的多樣性文化」,而不是全球一致的統一文化。另外一些人則支持文化混雜性的出現,認為這種融合是西方媒體體裁為適應當地的語言、風格與習俗進行改編的結果。
由吳國華提出,在5W理論基礎上增加了3個W,以適應危機傳播的複雜局面。它們分別是:(1) 傳者是誰,組織需充分認識自己及所處的境況,包括組織的聲譽、市場地位等;(2) 說什麼,組織需確定受者能感知的信息;(3) 怎麼說,組織需確定訴諸情感或理性;(4) 受者是誰,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眾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影響傳播的其他任何一個環節;(5) 在什麼地方說,組織需選擇不同的媒介,包括人際傳播:(6) 什麼時候說,組織需決定說的時機,包括保持沉默;(7) 為什麼說,組織需確定預設的傳播效果;(8) 說的實際效果,組織需確定如何測量評估傳播的效果,以找出與預設效果的差距並儘快調整下一步傳播的各個環節/部分。
由趙心樹提出,是一種結合了沉默螺旋和新聞社會學的理論。在一個正常的民主社會,媒體會為人們提供真實、高質量、平衡的信息。這種平衡的信息加上公眾獲取的人際傳播渠道信息以及直接經驗,會使得人們得到不同側面甚至方向相反但真實且大致平衡的信息。但一旦由於把關、意識形態、特定群體影響力下降、記者偏見等,就會使得某一方面的信息失衡,最終導致沉默螺旋產生。趙心樹的重要的理論創見是:指出沉默螺旋產生是有原因的,並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能會被糾正),指出了沉默螺旋理論中被忽視的重要信源也就是直接經驗和人際渠道(因此跨國界傳播通常沉默螺旋更為嚴重)。
怎麼樣?是不是很多理論讓人耳目一新?那就趕快下單《傳播學新趨勢》。然後本周五(1月29日)19:00 - 20:00 ,在 87582500 等著瓦叔吧!
掃碼即可進群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跳轉公開課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