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
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
8848.86米
在2005年測量的8844.43米之前
其實還有一個曾被全世界
沿用了30年的珠峰高程
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
8848.13米
它是在1975年的5月27日
中國登山隊上一次登頂過程中
由中國測繪隊採用
傳統大地測量方式測量出的
很多人並不清楚
在這段珍貴的登頂影像中
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當時,她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體力也不再處於巔峰時期
甚至右腳只剩了腳掌
卻成為世界上第一位
從珠峰北坡登頂的女性
她,就是潘多
從農奴到
「珠峰第一巾幗」
1960年5月25日
中國登山運動員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
登上了珠峰
首創了人類從北坡登頂的紀錄
但遺憾的是
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資料
不被國際社會認可
甚至在很多國家的資料裡
他們根本不承認
中國登上了珠峰
1975年,登頂任務再度啟動
這次任務有一個重大目標
就是要測量珠峰的具體高度
此外,要創造兩項世界紀錄
一:人數最多
二:女性首次登頂
當年3月,經過篩選
一支434人的登山隊誕生了
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
珠峰登頂隊伍
潘多就在這一隊伍中
這一年,她已37歲
剛剛生了第三個孩子
因為正值哺乳期
她的體重有160多斤
不僅患有嚴重的骨膜炎
整個右腳腳趾已經全部被切除!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想
以這樣的身體條件
能登上珠峰真的是一個奇蹟
然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
在30多年前
潘多還是一個給領主放牧
整日與牛羊為伴的農奴
1939年,潘多出生於
西藏江達縣的一戶農奴家庭
8歲時,父親不幸去世
她隨母親背井離鄉
一路乞討來到父親的老家日喀則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便雄踞於此
來到日喀則後
潘多與母親依靠織氆氌過活
十三四歲時
娘倆又背起沉重的木箱
當起了背夫
時間不長,潘多的母親
被繁重的勞動壓垮
過早離開了人世
孤苦無依的潘多又輾轉到了拉薩
1958年,潘多成為
拉薩西郊七一農場的一名種菜工
這一年,中國登山隊隊長許競
帶隊來到七一農場挑選登山員
潘多被選中了
進入登山隊後
繁重的體能訓練輪番拋來
每天除了長跑、舉重、跳鞍馬外
還有嚴格的登山技能訓練
憑藉苦日子磨練出的
堅韌的性格
強健的體魄
潘多很快脫穎而出
1959年2月4日
20歲的潘多第一次攀登雪山
成功登頂海拔6330米的唐拉堡峰
不久後,又登上了位於新疆的
海拔7564米的慕士塔格峰
打破了當時世界女子登山的最高紀錄
1961年
潘多和她的隊友們
迎來了更大的挑戰
攀登公格爾九別峰
公格爾九別峰
公格爾九別峰海拔七千多米
險峻陡峭
冰巖絕壁中隱藏著
很多深達百米的冰裂縫
積雪常深達膝蓋以上
很容易造成雪崩
上山道路
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路」
6月17日
潘多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
頂著七級大風
經過9個小時的頑強拼搏
於北京時間22時30分
登上了公格爾九別峰
這是潘多和隊友第二次打破
世界女子登山最高紀錄
但在下山途中夜霧濃重
一次次險情接踵而至
潘多的五位隊友都已犧牲
她自己也遭遇雪崩
身體多處嚴重受傷
眼看就要失去意識時
突然有一個人出現
將她救出這個可怕的險境
當時的潘多沒有想到
救她一命的鄧嘉善
就是日後與她相伴一生的那個人
鄧嘉善是無錫人
1958年從西安測繪學校畢業後
剛分到國家測繪總局
就被登山教練看中
並被選送到蘇聯集訓
留蘇期間
他和蘇聯運動員一起
爬上了海拔7134米的列寧峰
1961年,潘多和鄧嘉善
在攀登九別峰時被分在了一個小組
並肩作戰的日子
鄧嘉善不由得喜歡上了這個
有著紅黑臉膛,靦腆笑容
淳樸又倔強的藏族姑娘
6月17日
潘多等人遇到險情的消息
傳到大本營時
鄧嘉善心急如焚
一再向組織請求上山把潘多託下來
當患了雪盲眼睛刺痛
手腳也多處受傷的潘多
一瘸一拐地在5000多米的雪山
艱難行進時
鄧嘉善出現在她面前
當時,潘多的眼睛已經看不到他
只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
「你的腿腳不好,上馬吧。」
潘多常說:
「我們是生死與共的感情
生死與共的事業。」
1975年
當接到攀登珠峰的命令後
兩人把三個孩子交給哥嫂照顧
又一起出發了
「你,準備登頂吧!」
在一個多月的訓練之後
潘多的體重下降了40多斤
用三個手指能做伏地挺身50下
背60斤的沙袋上香山只用半個小時
1975年3月,潘多和鄧嘉善
跟隨中國登山隊大部隊
來到珠峰北坡腳下
攀登珠峰
是人類最狂野的夢想之一
而珠峰,它有多麼美麗和神秘
也就有多麼危險重重
零下幾十度的酷寒
峰頂含氧量大約為海平面的30%
更有奪命冰裂縫、雪崩、冰崩
最大風力可達每小時189千米的颶風、
高原病、雪盲……
此外,海拔8680米
被稱為「第二臺階」處
有一段近乎直立的4米高的峭壁
立在通往山頂的必經之路上
英國人曾用了十幾年時間
多次嘗試北坡登攀
均無奈在此止步
他們說「這是飛鳥都無法逾越」的
「不可攀的路線」
直到1960年
中國登山隊的三名隊員
才用「搭人梯」的辦法從北坡登上珠峰
然而,代價也是慘重的
王富洲因為雙手被凍傷做了截肢手術
屈銀華兩個腳後跟
和十隻腳趾都做了截肢
15年過去了,設備依然簡陋
修路、運輸都要自己來
連氧氣瓶都不夠
但是,山在那裡
1975年3月中旬
攀登珠峰的戰鬥開始了
因為組織考慮到潘多的年齡和身體狀況
她並沒有入編突擊隊
而是被安排在運輸隊
潘多一開始有些失望
但很快就想通了
她任勞任怨地背負著四五十斤重的物資
往返於從5000米高度
到8100米高度之間
4月26日,第一批突擊隊出發
向珠峰開始衝擊
但在突擊登峰時
8000米以上地區颳起10級以上大風
突擊隊員體能損耗極大
不少人手腳凍傷
隊長鄔宗嶽失蹤
他身上有關鍵的路線圖
第一次登頂失敗
在短短一個星期裡
登山隊重新組織起登頂第二批突擊隊
登山隊領導了解到潘多在運輸隊期間
體力和耐力超出了很多年輕人
就對潘多講:
「你,準備登頂吧!」
「登頂吧!」
這句話從此成為
她生命中最深的烙印
「只要還有一口氣
我就是爬
也要爬上珠穆朗瑪峰」
5月17日,在莊嚴宣誓後
潘多和隊友們
再一次向山頂發起衝鋒!
行至海拔6500米
北坳腳下巨大的冰塔林時
潘多虛弱得已快要倒下
意識也開始不清
視線模糊中
她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是正在下撤途中的鄧嘉善
他負責偵察修路任務
為了讓潘多等人能順利衝過大風口
鄧嘉善在前行路上
插滿了五星紅旗
自接到登峰的任務後
這對夫妻已兩月未見
此時的相遇兩人都百感交集
但為了保持體力
他們都沒有說話
只有眼淚從墨鏡後面流下來
瞬間凝成冰晶
鄧嘉善拿起冰鎬
往峰頂方向指了指
潘多用力點了點頭
然後,兩人擦身而過
從面對面走向背對背
他們都不知道
這特殊的一見後
會是生離,還是死別
只是,他們必須咽下眼淚和傷感
不管多麼艱難兇險
也必須咬緊牙關前行
到達海拔8680米的營地時
本來更被抱希望登頂的
兩名年輕女隊員昌措和桂桑
先後因傷病被迫下撤
潘多成了唯一的女運動員
此時,大本營黨委
也通過步話機勉勵潘多:
「潘多同志
現在女同志只剩下你一個人了
你是代表著四億中國婦女在登頂!
要為祖國爭光!
要為中國婦女爭光!」
潘多隻說了一句話:
「只要我潘多還有一口氣
我就是爬
也要爬上珠穆朗瑪峰」
離頂峰只有140多米的高度了
如果在平地只需幾分鐘就能到達。
然而,這140多米
是世界上最最遙遠
最最難走的路
每一步每一寸
他們都是在拿生命丈量
八九級的狂風漫捲著堅硬的雪粒
扑打著突擊隊員們
斷續出現的陡峭冰坡又硬又滑
他們每小時只能上升30米
有隊員因極度缺氧昏迷過去
在整整4個多小時的艱難行進後
5月27日14時30分
索南羅布、潘多、羅則、
桑珠、侯生福、貢嘎巴桑、
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欽
9名登山隊員終於抵達了峰頂
在那塊只有一米左右寬
十幾米長的魚脊形的雪地上
五星紅旗飄揚在地球之巔!
凜冽寒風中
潘多在這片冰雪上躺了下去
她努力控制住身體的顫抖
堅持了六七分鐘
完成了一次
遙測心電圖
山腳下,鄧嘉善從螢光屏上的曲線
感受到了
自己的妻子
自己的隊友
登臨地球最高點的心跳
這份心電圖
是迄今為止人類在世界最高點的
唯一一份心電圖
登山隊所做的工作
當然不止於此
這一次中國人不僅從北坡成功登頂
還在「第二臺階」處的巖壁上
架起一座6米長的金屬梯。
在後來的33年中
世界各地1300名登山者
都是通過這座用血肉之軀
搭建的「中國梯」
才登上了世界之巔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登山勇士們
這一次完成了測量任務:
珠峰——8848.13米
這個數據很快成為國際公認標準
這是一個精確的數字
這也絕不只是一個數字
它是一個民族的執著和尊嚴、榮耀
而為此,潘多和中國的登山運動員
付出了太多太多
「值得嗎?」
值得!
在這次登峰中,
有些人只走了一半……
有攝影任務在身的隊長鄔宗嶽
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拍攝角度
在8200米的高度
解開「結組繩」
走在隊伍後面慢慢拍照片
誰知拍著拍著就掉隊了
在茫茫夜色中失去了蹤跡
幾天之後
隊友們在8000米
巖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
找到已經凍僵了的鄔宗嶽
攝影器材、資料
被他保護得完好無損
走到一半的人還有夏伯渝
那一年,26歲的夏伯渝
作為中國登山隊的一員
隨隊在8600米高度的營地
堅守了兩天三夜
在途中,有隊友不慎弄丟了睡袋
夏伯渝便將睡袋讓給了隊友
自己在7600米山上的帳篷裡
和衣睡了一夜
一覺醒來
夏伯渝發現自己的雙腳
凍得失去了知覺
被送往醫院治療
幾天後,躺在病床上的夏伯渝
從收音機裡
聽到中國登山隊九勇士
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消息
同時,醫生也告訴他
他必須截肢
…..
不止是他們
還有不少隊員
或永遠安眠在了珠峰的懷抱裡
或失去了手指、腳掌、鼻子、耳朵
.....
也許會有人問,值得嗎?
第一次攀登
全世界都說北坡不可能跨越
我們創造了奇蹟
關係到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第二次攀登
在物資匱乏
設備簡陋的條件下
我們背上去了「中國梯」
測量出了8848.13米的公認高度
這是以國之名的尊嚴和驕傲
這是許多人魂牽夢繞的信念
值得嗎?
值得!
從大地測量的角度、
生態和科學的角度
這是人類又一次
試圖了解這顆星球的舉動
這是人類希望
與這顆星球和諧相處的心願
2008年
潘多作為八名護旗手之一
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在這個莊嚴榮耀的時刻
她的丈夫鄧嘉善
在看臺上淚流滿面
鄔宗嶽的兒子鄔前星
也選擇加入國家體委登山隊
他說:「只有我能代表全家
去看看老爸犧牲的地方。」
鄔宗嶽和兒子鄔前星
在登山隊期間,他年年都要去珠峰
最高到過6500米的三號營地
大本營有他父親的墓碑
他每年都去祭奠
2018年5月
69歲的雙肢被截去的夏伯渝
再次向珠穆朗瑪峰發出挑戰
並成功登頂!
他不僅成為了中國第一個
靠假肢登上珠峰的老人
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從尼泊爾一側
登上珠峰的雙腿截肢老人!
這些登山勇士們用行動告訴我們
在中國艱難成長
上下求索的時候
無畏艱險、一往無前的勇士精神
一直在那裡
在披荊斬棘、高歌猛進的時候
勇敢追夢、永不言棄的如火熱情
一直在那裡
測量珠峰的榮耀
一波三折的磨礪
無時不在的生死考驗
在幾代登山人眼中
它們都是來自珠峰的禮物
同時,不屈、尊嚴和堅韌之力量
亦在攀登者從未停止的步伐中
一代代血脈相承
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員登頂成功
山,就在那裡!
這更是一代代的「潘多們」
用至死不渝的努力做過的
最浪漫的事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沒有比腳更遠的路
(來源: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