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日韓英語教育 中國因英語加深了教育不平等

2020-12-13 搜狐網

  對於日本、中國和韓國三國英語教育的比較探析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這三個國家都有不太成功的經歷,各自的應對和結果卻各不相同。而當下有美國牽涉其中的三國間緊張局勢則進一步賦予了英語教育更深的文化和社會政治意義。

三國的教育政策

  為什麼要比較這三個國家?因為這三個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之一就是英語與它們的母語截然不同。

  這三個國家移民數量較少,都沒有被西方英語國家殖民過。三國均為低生育率,造成了獨生子女為了將來贍養老一輩而必須取得很高成就的巨大壓力。中國一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直到最近才開始放鬆。日本的生育率為平均每名婦女生育1.39個孩子,而韓國僅為每名婦女1.24個孩子,為經合組織國家中最低。

  三個國家間最明顯的區別是國家規模。中國人口為13.5億,而日本和韓國分別為1.27億和5千萬。這跟教育系統所培養出來的英語使用者數量有著密切的關係。三國都有高風險的大學入學考試,而英語是其中的必考科目。2013年,912萬中國學生參加了高考,65萬韓國學生參加了全國學術能力傾向考試(CSAT),57萬日本學生參加了大學入學中心考試。另外,中國大學畢業要求中有一項是通過大學英語考試(CET),2013年有938萬學生參加了這一考試。

  從地理上看,日本面積是韓國的4倍,而中國更是日本的25倍。在如此多樣廣袤的地域上對不同族群的人實行教育是一項令人生畏的挑戰,更不用說英語教育。日本則是一個島國,而韓國僅僅與北朝鮮接壤。

  中國同日本和韓國還有其他方面的區別。中國政府是一黨制政府,因此教育政策能得以快速地實行。而在日本和韓國則可能花費數年時間。另外日本和韓國一般被認為是單語言單民族國家,而中國則有56個民族,並且除了70%人口使用的官方語言普通話之外,中國還有大約80種語言。更為複雜的是,漢語還包含許多互不相通的方言。

誰來實行英語教育?

  一直以來的大趨勢是降低開始義務英語教育的年齡以達到更高的使用水平和改善發音。在韓國,使用英語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掌握正確的發音。

  中國教育部在2001年將英語學習從中學提前至小學三年級。然而,中國主要大城市的學校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從小學一年級教授英語。此外,根據Hu教授的數據:"中小學的英語教學授課時間有了顯著提高。舉例來說,上海學校的授課時間從1998年到2011年增加了超過80%。"他補充道:"這一發展再一次鞏固了英語作為三大最重要學校科目之一的地位,其他兩門科目為語文和數學。"不過如前所述,中國有些省市正在開始提高英語教育的開始年齡以對抗這一趨勢。

  另一方面,韓國在1997年開始在小學三年級教授英語。而日本則比較晚,從2011年開始在小學五年級設置英語課程。

  如何教授英語似乎是三個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雖然目前三國都倡導溝通式語言教學(CLT)結合用英語教英語(TETE)的方法來取代固有的語法-翻譯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依然是有待商榷的。

  在大學階段,三個國家都在提供更多使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的課程。根據高麗大學教育與藝術設計學院教育學教授Paul Z. Jambor的數據,目前35%的本科課程是英語教學,而這一比例將會增至45%。幾所頂尖大學很快將會提供全英語教學。

  在2001年,中國教育部表示在之後三年中5-10%的本科課程將會採用英語授課,而之後的最低目標為20%。

  日本通過其"全球30 萬留學生計劃"(Global 30 Project)似乎也在做著相似的努力,但是其力度要小很多。許多日本大學提供英語環境的學位項目。安倍首相去年宣布在未來三年內8所國立大學將從世界各地聘請1,500位學者,其預期的教學媒介也將是英語。但是有批評說這都只是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

  在韓國,當英語成為小學三年級必修科目的同時,韓國教師也接受了快速培訓。舉例來說,2004年在首爾32%的小學培訓是有關英語教學的。這樣的情況在日本卻沒有出現,日本教師被要求教授英語但是卻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培訓。

  同時,為了增加外籍英語教師(NEST's)的數量,日本和韓國在1987年和1995年分別實行了"日本交換與教學項目"(JET)和"韓國英語計劃"(EPIK)。JET和EPIK有著相同的使命,就是提高英語和促進文化交流。

  可能是由於國家規模的緣故,中國的情況與其他兩國形成鮮明對比。Feng教授說到:"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似乎並沒有像日本和香港那樣偏向學校裡的外籍英語教師。"雖然也存在外籍教師,但是英語教師基本上都是國內培訓的。

國人學習英語170年

  1、1842年,中英籤訂《南京條約》,闢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貿易的實用需求,使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鬼話》(Devil's Talk)。它是一冊粗淺的英語入門書,以漢語注音。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

  2、1847年,容閎以及其他幾名在澳門教會學校就讀的學生跟隨學校校長、美國傳教士布朗先生前往美國留學。回國後,容閎在上海從事翻譯工作,後入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幕府。洋務運動中,使用的大量外國機器,急需懂洋文的技術人員。容閎提出"留學教育計劃",曾國藩與李鴻章由此聯合上奏清廷提出:"由政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得到清廷批准,並在上海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局"。

  3、1862年7月,恭親王奕?、李鴻章、曾國藩奏準在北京設立同文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除漢文外其它課程多由外國人擔任教習。

  4、1872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第一批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由清廷支付。首批留美幼童之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5、1884年,上海點石齋石印行中國最早的英語900句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註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

  6、1903年5月,京師大學堂合併京師同文館改為譯學館,正式招生開學,分設英、俄、法、德、日五國語言文字專科,學制五年畢業。這是英語進入大學教育,成為一門學科的初始。

  7、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1919年廢科改系,北京大學分為14個系,年輕的留美教授胡適擔任英國文學系主任。胡適與英文系的另一位著名教授辜鴻銘分別代表了當時新文化運動中的新舊兩派。

  8、從外文系創建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轉移到昆明。辜鴻銘、顧孟餘、胡適、梁實秋、梁宗岱、林語堂、徐志摩、鬱達夫、周作人、朱光潛、吳宓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他們大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學校還專門聘請了外教,外教為了教授學生,甚至專門編寫教材,一位外教專門編了一本書書名《HOW TO READ ALOUD》,由英國兒歌組成,因為押韻容易上口也便容易記住詞的用法和變化。

英語是文化資本嗎?

  英語教育總是伴隨著潛在深層次的語言保護主義和民族認同感問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Guangwei Hu教授發表過大量有關亞洲國家英語課程設置的文章。他說道:"與英語相關的特定文化價值和信仰可能會和語言學習者本國固有的文化價值和信仰發生衝突。"

  當把課程設置的重點放在英語上時,勢必會造成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從本國語言的基本讀寫能力到高級科學知識。對此,北京政府將從2016年開始在高考中減少英語並增加語文的比重,同時,學習英語的時間也將從小學一年級調整為小學三年級。

  在發展本國語言和學習第二語言之間必須尋求到一種平衡。最佳的情況是這兩者之間呈現相互支持的關係。根據《中國與英語:全球化與身份認同的兩難》一書作者之一,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Yihong Gao的觀點:"當富有成效的雙語環境形成後,對本國和目標語言/文化的掌握將由於相互之間的了解而雙雙得到提升。

  文化理據是另一個關鍵因素。當教室以外的廣大社會並不使用外語的時候,學習一門外語的動機何在?與本國語言或者數學不一樣,學習外語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是沒有必要的。Hu教授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英語熟練程度是由整體國民對英語作為一種公共價值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決定的。

  在中國,Hu教授說到:"為滿足改革開放的需要,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學生智力水平以及提高教育質量水平,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被視為是至關重要的。

  似乎對於英語學習的渴求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出現的一種現象。Jason Ricciardi是在中國工作的一個外籍英語教師,以前他也在韓國工作過,他注意到:"也許英語的魅力在日本已經消失,因為它已然確保了自己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日本已經走過了這一階段。"2012年的GDP增長也表明了這一點。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日本和韓國該年的增長率分別為 7.3%,2.1%和1.6%。同時,根據一項2012年聯合國經濟問卷調查,日本已經被認為是發達經濟體,而中國和韓國則為發展中經濟體。

  前往美國大學的留學生數量也支持這一結論。從2009年至今,在所有國家的留學生中,中國學生為最多,其中2012年為23.5萬,韓國為七萬,在印度之後排名第三。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領先於其他國家,而如今日本僅輸出兩萬學生位列第七。Feng教授這樣解釋中國巨大的留學生數量:"由於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剛剛打開國門,出國留學深造依然是許多家庭的夢想。"

  獲得社會地位是另一個學習英語的動因。Hu教授談到:"在中國,精通英語已經成為一種明碼標價的文化資本並且具有很高的交換價值。"Feng教授也同意:"許多高級的工作職位和終身職業機會都取決於你是否擁有優秀的大學英語考試成績。

  而另一方面,東京大學比較教育學教授恆吉僚子則表示:"在日本,儘管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在增加,成為精英人士與會說英語卻沒有必然關係。"

  在背後支持這種對於英語學習渴望的是英語教育的私人投資。目前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提供英語語言服務的市場,其價值高達每年3600億人民幣,且有著高達30%的年增長率。韓國每年的投資在600到900億人民幣之間,而日本僅為不到60億人民幣,而年增長率更低於2%。

不平等和守門效應

  在日本,高水平英語可以通過私人投資來實現。根據經合組織一項2013年的報告,75%的韓國學生參加被稱為hogwans的私立補習學校。"真正的英語教育發生在那個地方,"Jambor教授說。在hogwans學習的課程中,英語是被認為最重要的,超過了數學和韓語。此外,私立學校有很大一部分授課是用溝通式語言教學進行的,而公立學校則側重於語法-翻譯教學法。

  在韓國另外一種被稱為"野雁家庭"的現象也正日益普遍。這種家庭中,父母其中一方(通常是母親)帶著孩子出國在英語國家學習,而父親則留在韓國繼續工作以負擔留學費用。為了減小這種英語學習上的差距,有傳言說韓國政府將強制私立學校最早從小學四年級才能開始英語教育。而此前政府為了對教育熱降溫已經對hogwans實行了晚上10點關門的宵禁政策。

  同樣在中國,Hu教授闡述了英語如何引發教育不平等:"如今在各階段學校系統的各個學科中都有英語媒介授課,比如信息技術,化學,數學,地理和音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中國這種英語大行其道的情況影響了學生的科目學習並引發、加深了中國的教育不平等,因為英語已儼然成為了只針對特權階層、富人以及精英人士的一項服務。"

  在學生尋求教育和職業機會的道路上,英語扮演著守門人的角色。在韓國,同日本類似,教師針對CSAT大學入學考試授課,該考試只包含閱讀和聽力的多項選擇題。而在中國,高考英語有閱讀,聽力和寫作三部分。中國學生必須通過才能畢業的大學英語考試還有另外的口語部分。

  但是從今年開始,包括北京在內的幾個中國城市已經降低了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同時增加了語文的比重。山東省部分地區可能會取消高考英語聽力,而江蘇省則可能取消整個英語高考。

  與日本類似,在韓國如果將寫作和口語加入CSAT大學入學考試也會存在公平性問題。目前多項選擇題的形式排除了主觀評分的可能。Jambor教授解釋道:"考試中沒有口語部分,因為我們的理念是每個人應該是平等的,應該接受相同方法的測試。正如2013年經合組織報告中關於韓國教育的闡述:「鑑於社會關係的重要性,依賴於一個更為主觀的標準將為徇私和腐敗提供機會。多項選擇考試形式的一個積極方面就是它為大學入學程序提供了合法性。」

  轉到求職方面,許多公司基於英語考試成績來做出聘用決定。然而,與日本不一樣的是,韓國和中國都要求在面試過程中的英語熟練程度。Jambor教授說在韓國"你需要熟練掌握英語才能通過面試,因為其中一部分面試是用英語進行的,更有6%是全英語面試。"在中國,Feng教授說到:"大量的工作職位都取決於現場的英語測試。"但是,眾所周知的是在實際工作中英語卻是很少用到的。

  前往美國大學的留學生數量也支持這一結論。從2009年至今,在所有國家的留學生中,中國學生為最多,其中2012年為23.5萬,韓國為七萬,在印度之後排名第三。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領先於其他國家,而如今日本僅輸出兩萬學生位列第七。Feng教授這樣解釋中國巨大的留學生數量:"由於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剛剛打開國門,出國留學深造依然是許多家庭的夢想。"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情況,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過去吸取教訓。歷史表明中國的英語教育在2001年北京取得奧運會主辦權後開始繁榮,而韓國是得益於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現在2020年奧運會給了日本一個機會。伴隨眾多英語教育改革的進行,下一個十年必定會帶來許多有趣的英語教育成果。

  資料來源:FT中文網、教育家雜誌網、搜狐教育等。

相關焦點

  • 在線教育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阿卡索助力下沉市場英語教育
    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在線教育能解決?  根據培生集團發布的《2020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介紹,新冠疫情的發生讓受訪者看到了科技是如何賦能教育,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使學習體驗最大化。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將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尤其是年輕學生群體。
  • UTalk 幫你說高揚:讓孩子接受平等優質英語教育
    幫你說品牌成立於2016年,以移動端的在線真人外教一對一英語口語培訓為核心,致力於K12年齡段的青少年英語口語教育。優質師資隊伍建設、強大的研發團隊及完善的客戶服務保障,是UTalk幫你說打造核心競爭力的三駕馬車。我們的英語口語培訓不同於現在大多數的線上教育機構,我們立足於承認和正視線下教學效果,與線下機構或者學校形成合作的關係。
  • 騰訊英語君亮相GES2018未來教育大會 科技助力英語教育公平化
    12月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接指導的GES 2018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出席並分享了騰訊AI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現狀與前沿洞察,提出用科技助力教育平等,讓教學管理更智慧高效。
  • 「全球勝任力」英語課程體系落地中國 劍指青少英語教育「藍海」
    面對競爭尤為激烈的青少英語教育市場,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胡敏教授表示,青少年英語學習已邁入一個新時代,不再簡單停留在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而應通過英語提升孩子的全球視野、語言運用能力、全球化人才核心素養和中國根基,培養青少年的全球勝任力。
  • 傑森英語市場總監盧淑華:讓所有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傑森英語市場總監盧淑華中國網12月13日訊 12月12日,由中國網主辦的2014教育家年會暨中國好教育盛典在京舉行》》點擊進入專題:2014中國教育家年會暨中國好教育盛典傑森英語在本屆盛典上獲得「最具品牌影響力外語機構」獎項,市場總監盧淑華接受了中國網記者的專訪,以下為訪談實錄:(綠色莊園葡萄酒為本活動提供紅酒禮盒贊助)中國網:能否向廣大網友介紹一下傑森英語的發展情況?
  • 環境教育無國界—— 一線教師視角看中日韓環境教育
    2019年8月26-29日,由中日韓合作秘書處與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聯合發起的中日韓環境教師交流活動在日本東京舉辦。此次交流活動由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主辦,日本環境省及日本環境教育論壇承辦,中日韓三國各選派3名教師代表參加了交流。中日韓合作秘書處副秘書長韓梅、秘書處經濟事務處處長喬文等一行4人全程與會,並向參與此次交流的教師代表頒發了證書。
  • 騰訊英語君亮相GES2018 科技助力英語教育公平
    12月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接指導的GES 2018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出席並分享了騰訊AI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現狀與前沿洞察,提出用科技助力教育平等,讓教學管理更智慧高效。
  • 第一屆中日韓書法教育交流展亮相日本東京
    中國僑網8月27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前,第一屆中日韓書教育交流展在日本東京成功舉辦。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道教育研究會、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韓國首爾教育大學致力於書法教育的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
  • 被失敗的英語教育毀掉的中國孩子
    原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不對稱,極有可能通過網際網路來進行革新和解決。 再也不用擔心小地方英文老師發音不標準,因為孩子們可以通過手機直連國際化的英文外教; 還可以感受最先進的教學方式、最優質的師資力量,以及通過各種智能動畫小遊戲來理解記憶、不斷加深學習興趣。
  • 韶唯英語應邀參加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
    7月26-28日,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以「中國英語教育:立足時代、融通中外」為主題,共啟文明交流互鑑背景下中外英語教育交流新徵程。韶唯英語應邀參展並受到與會者的讚賞與推崇,創始人孫紹松老師亦在會上作了精彩演講,共同交流英語學習新方略。
  • ...推進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 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杭州開幕
    杭州7月26日電 以「中國英語教育:立足時代、融通中外」為主題的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今天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近3000名海內外高校英語教育專家、中小學英語教師等齊聚杭州,共譜新時代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新篇章,同啟文明交流互鑑背景下中外英語教育交流新徵程。主辦方領導和嘉賓參加大會開幕式。
  • 立足新時代 推進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 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
    杭州7月26日電以「中國英語教育:立足時代、融通中外」為主題的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今天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近3000名海內外高校英語教育專家、中小學英語教師等齊聚杭州,共譜新時代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新篇章,同啟文明交流互鑑背景下中外英語教育交流新徵程。
  • 英語教育價值觀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建立導向正確的學科教育價值觀並不斷完善它。學科教育價值觀會對教學動機有導向作用,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學科教育價值觀,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並以此為目標引導英語教師的教學行為。
  • 助力英語教育現代化進程,共建全球英語教育共同體——2020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開幕
    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杭州開幕。本屆大會由中國日報社和世界英語教師協會聯合主辦,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承辦,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擔任學術指導單位,旨在加強中國與世界在英語教育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為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搭建高端、專業、國際化的學習與交流平臺。
  • 中國的英語教育有哪些弊端
    大體上來說,中國的英語教學,不同地區差異極大,越是發達的地區越合理,越是落後的地區越不合理,一個地區學生英語的平均水平甚至都可以用來衡量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我在河北省念的中學,河北高考當時用的是大綱卷,連聽力都沒有,我覺得我們河北省當時的英語教育實際上是極其落後的,完全就是應試英語。
  • 【陳丹青】中國英語教育制度是權力教育的後果
    不過,作為「炮轟」英語考試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對應試教育感到絕望:「十多年了,講了根本沒用嘛,巍然不動。」2000年,陳丹青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聘為教授、博導。當年報考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5名入圍,但因外語不過關全部落榜。為陳丹青首次招生不致落空,校方特意讓五位考生轉以「訪問學者」名義入學。
  • 從鄭強教授對於中國英語教育的看法聊聊咱們目前的英語教育
    但是現階段中國英語教育的確存在這些問題包括對現階段中國科技人才流失得負有一定責任。,當然鄭強教授並沒有徹底否定英語教育反而認為英語教育很重要,鄭強教授本身也是留學過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精通若干門外語但是絲毫不影響人家的愛國之心與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
  • 英語教育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熱?大家學習英語的目的都是什麼呢?
    不過中國的發展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如果2020不是這次疫情的影響,我相信中國的發展又會上一個臺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啟了漢語學習之旅,漢語也成了一大熱潮。每個人學英文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學英語就是為了交流,有些就是為了提升自己,賺到更多的鈔票。
  • 俞敏洪上快手教英語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與快手合作加深
    近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就入駐了短視頻平臺快手。與許多知名人士用小號刷快手不同,俞敏洪(洪哥)實名入駐且認證。另外,俞敏洪每天會在他的快手號上發布兩條原創內容。自從1月30日正式入駐快手,俞敏洪在快手上共發布了9個作品,內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教英文,一類是每天給粉絲推薦好書。
  • 2018年12月英語四級作文範文48:教育平等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作文>正文2018年12月英語四級作文範文48:教育平等 2018-08-15 15:37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