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中國英語教育制度是權力教育的後果

2021-02-19 崇老師有話說

在2000年回國之前,畫家陳丹青並未料想到「英語」會對他構成困擾;自從8年前他從清華大學辭職後,幾乎不再談論「英語考試」話題。不過,作為「炮轟」英語考試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對應試教育感到絕望:「十多年了,講了根本沒用嘛,巍然不動。」

2000年,陳丹青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聘為教授、博導。當年報考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5名入圍,但因外語不過關全部落榜。為陳丹青首次招生不致落空,校方特意讓五位考生轉以「訪問學者」名義入學。然而一年後,5名「學者」再次因為英語分數不過線離開清華;同年,二十多名投考陳丹青畫室碩士生的考生無一人通過英語和政治考試。

「我完全瘋了!」陳丹青回憶道,「這還不如『文革』後我上學那會兒啊!」當年年底,他在上海《藝術世界》專欄上以四千多字長文「痛罵」藝術教育的英語考試制度,題為《我們上百年文化命運天災人禍的總報應》。這是國內第一篇痛陳英語考試製荒謬而誤人的文章,立即被不少大學生複印放大後,貼在校園裡。

「1980年代,華東師範大學校長袁運開甚至親自到上海教育局力爭,並和教育部交涉,懇請對業務人員的英語考核適度放寬,讓他們以後再補,那時也還有通融的餘地。」陳丹青說,「我回來後,不可能了,完全不能通融,跟律法一樣嚴厲。所有教員為之困擾20多年,居然沒人叫一聲,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硬槓槓,休想動。」

2002年,青島女孩吳雯投考陳丹青的研究生,專業第一,外語、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她花整年的時間在京租房,日日專攻英語和政治,翌年再考,英語仍差一分,被斷然拒絕。

2004年,吳雯去倫敦自費留學,毫無懸念考入當地藝術學院研究生,之後兩年給陳丹青的電郵全是英文,「遠遠超過我的英文書寫」。

2003年年底,當三位本科生決定報考他的研究生後,他辛辣地寫道:「棄置畫筆,春夏秋冬專攻外語和政治,預備投考研究生,此乃當今所有文藝壯丁的青春修行。我預祝他們成功,等著他們失敗。」

就這樣,僅僅因為英語考試,陳丹青4年沒招到一個研究生。2004年10月,他向校方清華提出辭呈,迅即引發全社會對於英語考試和英語教育的大規模質疑。

「我觀察他們怎麼教英文,發現一切的一切只為考試。我父親和孫復初教授啟發了我:英語教學越規範,越可怕。靈活的、有智慧的、能夠帶來熱情的、曾經非常有效的英語教學,消失很久了,一切讓位給考試。被英語考試毀滅的不僅是落榜學生,而是首先毀滅了英語教育本身!這樣的制度讓你痛恨英語,因為最後,你學來那點可憐的英語,全部還給考試。」

儘管任教期間,陳丹青不停地「瘋狂叫囂」,但體制卻毫無回應。更讓他感到心寒的是學生的態度,辭職兩年後,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邀請他參加一期辯論「英語四、六級該不該廢除」。好幾位咄咄逼人的女同學堅決支持考試製,稱高校應該「培養人民的藝術家」,而非「招民間藝人」,這樣「中國作為泱泱大國才能更加崛起」。陳丹青說他當時氣得無法開口說話,最後只能委婉地說:「這是社論語言,不是年輕人的語言。」

「這已不是外語教育問題,而是權力教育的後果。」他說,「你什麼都不能做,做了也沒用,因為你沒有權力,很簡單。」

所以當陳丹青得知「三年內高考取消英語」的消息,第一反應是:「什麼原因導致教育部出臺這個政策。哪個部門、哪個官員、通過哪一級批准,這種政策才會出臺?才能實現?目前沒有人確知理由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尤其是,取消之後,外語教育怎麼教?」

「我不樂觀。英語教材改不改?教學方式換不換?替代方案、後續措施是什麼?是否更合理?各校第一線教師是否知情?是否同意?只要這些不清楚、不改變,英語教學的無效性和荒謬性,不會改變。我看不到英語教學廢除強制性考試,或降低考試門檻後,短期內會有良性轉變。」

他的語氣仍和多年前一樣冷靜而無奈:「絕不僅僅在教育領域,在所有領域,總是有一個粗暴的、荒謬的、明顯不奏效的政策,無視下情,罔顧規律,強行實施很久很久,非得到兩三代人給廢了、耽誤了、扭曲了,非得整個情況早已無可挽回,這才出臺另一個同樣輕率、同樣極端,尤其是,同樣傲慢的政策,用來廢除上一個政策。總是這樣的:用一個錯誤代替另一個錯誤。」




(原文刊載於《東西南北》2014年18期,今日見於《羅輯思維》,然其發布未久即遭刪除,不知其中緣故,遂於知網找出原文轉發於此,以饗眾人。)

羅胖:
在西方社會,上帝走了之後——
替代為「精英—大眾」的社會結構。
在中國社會,皇上走了之後——
替代為「領導—群眾」的社會結構。
無節制的權力仍然健在。
所以,很多微觀的不合理現象只是替罪羊。
或者是一個對權力的「制衡器」。
比如應試教育中的英語。
假設一下,英語考試取消了,藝術招生就得救了?
條子會來,人情會來,權力會來。
那時候,反而會有人懷念那——
六親不認的英語。





相關焦點

  • 「炮轟」英語教育制度第一人的陳丹青,為什麼絕望?
    作為「炮轟」英語教育制度第一人的知名作家陳丹青對這一現象曾表示:「靈活的、有智慧的、能夠帶來熱情的、曾經非常有效的英語教學,消失很久了,一切讓位給考試。被英語考試毀滅的不僅是落榜學生,而是首先毀滅了英語教育本身!這樣的制度讓你痛恨英語,因為最後,你學來那點可憐的英語,全部還給考試。」
  • 陳丹青:被考試毀滅的,首先是英語本身
    被英語考試毀滅的不僅是落榜學生,而是首先毀滅了英語教育本身!這樣的制度讓你痛恨英語,因為最後,你學來那點可憐的英語,全部還給考試。」記者_許智博 北京報導在2000年回國之前,畫家陳丹青並未料想到「英語」會對他構成困擾;自從8年前他從清華大學辭職後,幾乎不再談論「英語考試」話題。
  • 陳丹青痛批英語改革:用輕率的政策代替粗暴的
    ▶▶ 這已不是外語教育問題,而是權力教育的後果。你什麼都不能做,做了也沒用,因為你沒有權力,很簡單。在2000年回國之前,畫家陳丹青並未料想到「英語」會對他構成困擾;自從8年前他從清華大學辭職後,幾乎不再談論「英語考試」話題。
  • 【名人談】陳丹青:被考試毀滅的 首先是英語本身
    不過,作為「炮轟」英語考試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對應試教育感到絕望:「十多年了,講了根本沒用嘛,巍然不動。」「我是知青,不懂英語」「英語」對少年時代的陳丹青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的父親一輩,不少人精通外語。在廣東老家上高中時,他的父親已經有很好的英文教材和英語教學。
  • 陳丹青:中國不缺精英教育,太缺生存教育​
    有人擔心,他們的自我中心觀念過於強烈,容易沉溺於對權力、物質的滿足中,從而丟失了問題意識。在鳳凰衛視的鏡頭裡,陳丹青、李玫瑾和竇文濤展開對談。他們從學生的呆滯談起,期間充斥著對教育的思辨和擔憂,最後落腳至「故鄉」的消失。
  • 藝術和教育都要腳踏實地,陳丹青:看這種素描,我寧可一輩子不畫
    畫家陳丹青的名字也是因為這句詩。陳丹青是何許人也,喜歡看綜藝的人可能會在《圓桌派》上認識他的直言不諱,敢怒敢言;了解中國美術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當前中國美術界很有影響力的畫家。陳丹青的身上,帶著所謂藝術家身上常常能看到的那股子真性情,偶爾嘴裡爆出的金句也讓聽到的人直呼過癮。
  • 陳丹青很刺耳的名言,揭露了現代教育一個可悲的現象,一針見血
    現代的教育跟我們那個時候,真是今非昔比了,現代的教育可以說有好處,也有可悲之處,這個是不可否認的。但今天可能可悲住之處會講的多一點,因為剛讀到了陳丹青一段語錄,很是有感觸,所以也就想借著他的一段語錄,來看看當今的教育。
  • 教育部: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
    中新網5月8日電 教育部8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等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向社會全面公開教育及相關政府部門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優質服務,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 陳丹青,崇拜民國範兒,面對現實舉手投降的公知
    在一次節目中,竇文濤問陳丹青:我們在網上徵集問題,還有人問陳老師一個問題呢,有人說我想問問丹青老師,你前些年一直說這個美國好,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也有問題,孩子被扼殺等等,但是你看現在出去留學的都回來了,對吧,全世界都看著我們中國呢。美國你瞧現在都鬧成這樣,對吧,你現在還怎麼說呢?陳丹青舉起雙手:我投降。
  • 陳丹青——「我不是個好學生」(中)
    「到國外,英語不是學習問題,不是考試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你要接電話,要購物,要交稅,要去各種機構辦事,你非得會說英文。在美國呆久了,大部分受過普通教育的人,生活會話都不錯。但我不會說這是學習英語的結果,而是切切實實的生存的需要。」1988年,陳丹青的夫人和女兒來美團聚。
  • 中央美院藝考取消英語設限 陳丹青曾稱其為酷政
    或許恰如陳丹青針對2016年中國美院取消「小分」限制時所說:「我總是希望看到改變,雖然我已經不在教學第一線,但有改變就會帶來新的改變,改變帶來改變,希望能往相對良性的方向走。」­  恰如畫家陳丹青在2016年獲悉中國美院取消「小分」限制時所說的:「這意味著全國的美院其實是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需要設置單科限制嗎?我在清華的時候,學校在英語考試上根本沒有自我決定權。」雖然他說自己「不太好判斷這個事情。」不過「我總是希望看到改變,雖然我已經不在教學第一線,但有改變就會帶來新的改變,改變帶來改變,希望(這次)能往相對良性的方向走。」
  • 一些人才因英語短板前程受阻 陳丹青曾因此辭職
    一些人才因英語短板前程受阻 陳丹青曾因此辭職 業內人士認為,英語高考改革正逢其時,也是在為全面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模式探路,意義重大。  全民學英語,卻學成了「啞巴英語」  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英語教學的地位不斷強化。
  • 中國教育體制官僚化及其後果:教育目標實際上已經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為了權力和利益
    在諸多特殊性中,有兩個互為相關的特點尤為顯著首先就是教育以權力為本,以經濟利益為本。以權力來追求經濟利益,以經濟利益來追求權力。權力和經濟利益是教育界行政部門針對教員使用得最得心應手的手段。人本教育也因此成為權力教育和利益教育。
  • 精英教育之三:中國可「進口」精英教育
    經濟觀察網 信力建 /文 從入學比例上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國際公認標準是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至45%之間為大眾化教育,超過45%為全民高等教育。除開高等教育入學率,我們的高等教育既不精英也不大眾。
  • 陳丹青:我不關心中國學生的英語如何,只看到他們的中文一塌糊塗
    我一點不關心中國學生的英語如何,只看到他們的中文一塌糊塗作者 | 陳丹青本文摘自陳丹青《在中國,文憑是平庸的保證》﹀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畢業,中學都沒上過。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沒什麼關係。
  • 陳丹青:每當我看見中國式素描,我就很想死
    這樣的話在我們看來的確有些過於驚世駭俗,但是為什麼陳丹青為什麼對中國式素描評價這樣差呢?他這樣評價中國式素描自然有他的見解。我們可以結合中國的素描畫的實際情況,和陳丹青的經歷與他在素描畫上的成就,這句評價實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為什麼他要講這樣的話呢?
  • 陳丹青:我痛恨僵化的教育體制(重聲)
    新聞背景:「我想這麼多人來聽我說話,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好畫家,也不是因為我寫書,而是因為我痛恨僵化的教育體制。」參加完今年「羅中立獎學金」頒獎典禮,21日下午陳丹青走進黃桷坪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與四川美院師生交流。  問:請問陳老師,有沒有必要讀油畫研究生?  答:這個先要問你的父母。
  • 畸形的英語教育,想說愛你不容易,成了多少人心中的痛
    記得看過一期訪談節目,美術大師陳丹青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為什麼要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辭職時連連搖頭,直呼可惜。原來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很多在美術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因為英語考試不合格無法成為他的學生。他非常的沮喪,不明白學習美術和英語有什麼必然聯繫。
  • 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實亦可稱為開天闢地旋乾轉坤一偉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後教育,乃脫離政治圈轉入社會而自為發展。然中國此下教育,仍與政治有密切關係,此乃中國歷史文化大傳統所在。治中國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者,於此一節,乃尤當注意。 孔子弟子共有七十餘人,來自四方。或自魯,或自衛,或自齊,或自宋,或自陳,或自吳,此已自北方黃河流域,跨過淮水,南及長江流域。
  • 澳報:中國教育制度給西方上了一堂教育成就課
    【《澳大利亞人報》11月3日文章】題:中國教育制度給西方上了一堂教育成就課(作者克里斯多福·班地克)  在北京的一間教室裡,人們介紹我時說,這位「教授將給我們上一堂關於語言發展及各種不同英語之間的區別的課」。這個班上有42名學生來這兒學習英語,他們都將書本攤開,手裡拿著筆,期待著。  這些學生在回答我的問題時,站起來,給出他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