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讀汪曾祺的《草木春秋》:世人皆草木,一事一春秋

2020-12-19 光陰的讀書沙龍

01《草木春秋》是汪曾祺的一本散文集。

但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好像是《人間草木》,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想到這個題目?也許真的是有這樣一本書吧!

那麼讀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是《草木春秋》?看了文章之後愈發的覺得作者題目取得妙。

人就像世間的草木一樣,而世界的草木也像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痕跡的。

我們記錄世間的草木,實際上是在記錄我們自己。而我們書寫世間的人,實際上就像記錄我們眼中的草木一樣。

人有草木之微賤,草木也有人之不平凡。相得益彰,更顯出作者汪曾祺對於世界,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的看法。

他是熱愛生活的。他也是最愛人的。熱愛生活,所以筆下的草木皆有靈性,衣食住行都是他筆下的文字。栩栩如生。妙趣橫生;熱愛人,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都有靈性,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像「牆角樹枝梅凌寒獨自開」。

我愛他筆下的人,也愛他筆下的物,愛他筆尖流露的情趣,但我更愛他汪曾祺本人。

02談談汪曾祺: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有意思的人,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汪曾祺說:「一個隨人俯仰,毫無個性的人是不能成為一個作家的。」所以不難看出汪曾祺的理念,也不難了解他的為人,他確實是一個有個性的人。

正是他的個性,使得他不管是在寫作,還是繪畫,還是書法方面,都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使得他活得瀟灑,自在,自由,即使身處困境也能隨遇而安。

布封說「風格即人」。中國也有「文如其人」的說法。

那麼汪曾祺的文言風格是什麼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一個人很很少願意自己是另外一個人的。作者師從沈從文,受到歸有光、魯迅,廢名等人的影響。他曾疑惑,像歸有光這樣,「一個思想迂腐的正統派,怎麼能寫出那麼富有人情味的優美的散文呢?」但不可否認,他確實繼得了用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事的風格!

他對他自己的認識是非常清醒,對他自己的評價也非常的準確。我想很少有人能夠有目的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並成為某樣的人。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們大部分人是在無意識中變成了這樣那樣的人。這也許就是汪曾祺和別人與眾不同的地方之一吧。

另一方便,文的風格是和他的氣質有關的。

我最早讀的是汪曾祺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當時自己還小,也不懂得什麼評論,但確實讀到之後,覺得耳目一新。但文章好在什麼地方,自己是說不上來的,可真正的好作品不都是這樣嗎?只有你長大後,慢慢去回味咀嚼,你才會發現它的恆久的美來。

工作後教語文,遇到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初讀也品不出什麼味道來,讀得多了自己咂摸出些新趣來,可又奈何不知該怎麼講給學生聽!不知道該怎麼去講才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汪曾祺文風特點。

單獨講文章的內容並沒有什麼難處,但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萬物皆可入筆,所有情感都是有依託的並不容易!汪曾祺文章的美,最重要的就在於它的愛,愛萬事萬物,愛生活,並能夠用外物表現出自己抽象的感情。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一個好的作家值得我們潛心的去研究。

汪曾祺說:「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希望每個閱讀汪曾祺文章的人都能燃起生活的熱愛來,並真真切切地去過生活!

03文學作品是有社會功能的。

民族最重要的東西是他的文化。一個中國人即便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是在文化傳統裡生活著的。

小說裡最重要的是什麼?我以為是思想,是作家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別人的思想。

汪曾祺說作品寫出來了,放在抽屜裡是作家自己的事,拿出去發表了就是社會的事,一個作品對讀者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這事不能當兒戲。

那麼我們來看方方的《武漢疫情日誌》。(說實話我也就讀過一篇。)但之所以在國內引起這麼大的議論,大概還是因為她只注重個人感情而未思慮社會影響吧!

如果她只是發表在國內,抒發抒發自己的情緒,其實無傷大雅,我們能感受到那時人們的痛苦。但是,在國家受到千夫所指的時候,她竟發出這樣的文章,而且第一時間交付外國去出版。她將國家置於何地呢?一個沒有國家,沒有民族的人。她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作家呢?

我始終認為,政治不應該幹擾文學,但是並不是說文學沒有國家!

汪曾祺是通透的。儘管他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他也說過,他們那一代文人對當時的上位者已經失去了信任。但是,他對國家對人民還充滿了熱愛的。所以他既能活的瀟灑,活的隨性,活的執著,活的堅持,也能活得問心無愧。

我希望,我能向這位老作家「童心常綠。」

相關焦點

  • 書香有線丨草木無心,人間有情——讀汪曾祺《人間草木》有感
    我很喜歡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受戒》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裡,文字優美而不華麗,人物鮮明而不誇張,情感濃烈卻不做作,讓人一下子置身於他筆下的那個童話一般美麗的世界當中去。彼時的感覺是欣喜而驚訝的,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從此我記住了汪曾祺這個名字。
  • 《楞嚴經素解》卷十:草木有情,人死以後轉為十方草木而有知
    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解釋】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端午的鴨蛋》很有畫面感有沒有。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一定要,愛著點什麼」網友戲水常留說:每當發覺日子過得疲憊懶怠的時候,我就會扎進汪曾祺的書裡找,那種漫漶著世間萬物為我所愛的熱情。
  • 汪曾祺《人間草木》: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每當讀汪曾祺的書時,心便如進入桃花源一般,變得悠然平和,安定自在。看他寫瓜果蔬菜草木蟲魚,才發現,有些美是只屬於有心人的;看他寫普通人的生活,才發現這人世有那麼多的悵惘,有那麼多值得嘆息和同情的地方。正如他的老師沈從文在《邊城》中寫的那樣:「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 潘通活珊瑚橘|紫外光|草木綠,哪個年度色更惹人喜歡?
    在浩瀚星空中,紫色代表著希望和未來,象徵著一切皆有可能。我們可看到確實在很多行業也用了紫色為基調,譬如數碼手機行業,去年三星發布 Galaxy S9 系列用上了「夕霧紫」配色、華為 P20系列用了極光色、接著OPPO R15 也推出了「星空紫」版本,vivo X21魅夜紫的配色……直到年底一加 6T 繼續為我們帶來了騷氣的電光紫配色,紫色潮流蔓延了很長一段時間,日後它將如何發揮不得而知,個人看來,這個基佬紫在色彩搭配上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一般人搭配不來,所以想真正運用好它
  • 草木榮枯自有時 萬物從容皆自得
    草木榮枯自有時 萬物從容皆自得  人生漫漫,時光匆匆。我們每天都在忙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常常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其實,人生無需太匆匆,腳步可以放慢一點,好讓自己的心靈有個喘息的機會。正如禪語所說,草木榮枯自有時,萬物從容皆自得。
  • 怎樣讀經典 | 《晏子春秋》
    郵發代號1-201《晏子春秋》是一部記述春秋後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的言行事跡的古典文獻,是研究晏子以及當時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晏子(?-前500年),名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弱之子,先後事靈公、莊公,相景公,前後五十餘年。《晏子春秋》記載的事情主要是發生在景公時期。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的「美人」究竟指的是誰?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為其《感遇十二首》之冠,也是傳世名篇,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是千古絕唱、風靡流傳。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詩的大意不難理解:蘭葉逢春枝葉茂盛,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春秋造句和解釋_春秋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孔子《春秋》記事,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春秋時代。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春秋時代。 春秋參考例句: 1、進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 春秋造句和解釋_春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孔子《春秋》記事,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春秋時代。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春秋時代。春秋參考例句:1、進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草木有本心
    我想起,這是從鄰居老伯家隨手摺了一個葉片來插在瓷盆裡的,沒想到簡簡單單一插就活了。看著眼前這一簇新綠,我眼底泛起了柔波。寶石花從一片單薄的小葉子日日夜夜長到現在,我竟然都沒有注意到,更不要說給它澆一次水、松一下板結的泥土、曬一日溫暖的陽光了。可寶石花照樣默默地在陽臺的角落裡,任風任雨,無人欣賞地生根長葉。
  • 《楚辭》草木訓詁文獻的本草學價值
    而在《楚辭》流布以後,學者對其中之草木進行名物學、本草學、文化學等層面的訓釋,產生不少依附於《楚辭》文本注釋箋疏著作的精彩論述,以及題名「芳草譜」「草木疏」「草木史」「草木疏辯證」的專門作品,其既體現了古人本草知識豐富與發展的進程,也保存了大量唐宋時人所見到的本草文獻,還包含不少學者對草木名實問題的審慎辨析之理解,對考察中醫文獻、研究唐前本草名物問題而言,皆具有參考價值。
  • 春秋爭霸,「內卷」天下 —— 讀《失敗者的春秋》有感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也是自春秋始。以春秋紀事,微言大義,載於史冊,以警世人。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恐怕是孟老夫子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罷了。春秋伊始,猶如潘多拉魔盒開啟,「內卷」這隻魔鬼隨即釋放出了無窮的魔力將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教秩序破壞殆盡,那些亂臣賊子倘若真的因為一部《春秋》就良心發現,止於至善,又豈會愈演愈烈,而從帶有貴族色彩的溫情墮落至叢林法則的血腥呢?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與戰國,只隔了一層「周禮」的面紗,不變的卻是「內卷」的天下。
  • 為什麼我們的隱居夢都和草木有關?一起探尋古詩詞中的草木之美
    「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作家汪曾祺曾說過: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臺灣作家三毛也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門戶以外:《春秋》研究新探
    這個尺度便是回到那些雖然具有歷史性維度,但是卻在義理上貫通如一的經典之中。」當然,什麼是「義理上貫通如一」,存在商量和討論的餘地。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不能採取「六經注我」的辦法!把自己所偏好的觀點說成「家法」或《春秋》原教旨的一部分,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回到經典文本之中,就是要客觀地理解它如何說。
  • 《人間草木》:看汪曾祺如何用平淡文字,來描述人與人的深情之美
    因為真愛,就是一柄利劍,能夠刺穿一切的不美好。護住人性之美,護住人性之純。——認真的小燦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學得一身好本領。他寫的文章風格和沈從文極其相似,多是歌頌美好。他的理念便是,人們經歷了太多的苦,所以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來療愈那些傷口。於他剛開始創作是如此,於現在也如此。
  • 草木之心,不負流年(經典)
    讓我們一起打開「清風漫語」,調低音樂,細細品讀,把心平靜下來。人生,有一種閒情,我們稱之為「草木」。所謂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清風明月枝頭醉,飛雁歸燕草木間。行過萬水千山,終會到達平原;相遇茫茫人海,終是相伴此生。人生,於浮華處靜守,於安靜中養心。草木之心坦坦蕩蕩,草木之情情義綿綿。
  • 《春秋》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說到四書五經,在五經中有一本《春秋》,也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有時又被《左傳》所代替,為何!首先,《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四本不同的書,後面的三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與《春秋》這本書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