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草木春秋》是汪曾祺的一本散文集。
但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好像是《人間草木》,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想到這個題目?也許真的是有這樣一本書吧!
那麼讀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是《草木春秋》?看了文章之後愈發的覺得作者題目取得妙。
人就像世間的草木一樣,而世界的草木也像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痕跡的。
我們記錄世間的草木,實際上是在記錄我們自己。而我們書寫世間的人,實際上就像記錄我們眼中的草木一樣。
人有草木之微賤,草木也有人之不平凡。相得益彰,更顯出作者汪曾祺對於世界,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的看法。
他是熱愛生活的。他也是最愛人的。熱愛生活,所以筆下的草木皆有靈性,衣食住行都是他筆下的文字。栩栩如生。妙趣橫生;熱愛人,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都有靈性,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像「牆角樹枝梅凌寒獨自開」。
我愛他筆下的人,也愛他筆下的物,愛他筆尖流露的情趣,但我更愛他汪曾祺本人。
02談談汪曾祺: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有意思的人,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汪曾祺說:「一個隨人俯仰,毫無個性的人是不能成為一個作家的。」所以不難看出汪曾祺的理念,也不難了解他的為人,他確實是一個有個性的人。
正是他的個性,使得他不管是在寫作,還是繪畫,還是書法方面,都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使得他活得瀟灑,自在,自由,即使身處困境也能隨遇而安。
布封說「風格即人」。中國也有「文如其人」的說法。
那麼汪曾祺的文言風格是什麼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一個人很很少願意自己是另外一個人的。作者師從沈從文,受到歸有光、魯迅,廢名等人的影響。他曾疑惑,像歸有光這樣,「一個思想迂腐的正統派,怎麼能寫出那麼富有人情味的優美的散文呢?」但不可否認,他確實繼得了用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事的風格!
他對他自己的認識是非常清醒,對他自己的評價也非常的準確。我想很少有人能夠有目的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並成為某樣的人。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們大部分人是在無意識中變成了這樣那樣的人。這也許就是汪曾祺和別人與眾不同的地方之一吧。
另一方便,文的風格是和他的氣質有關的。
我最早讀的是汪曾祺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當時自己還小,也不懂得什麼評論,但確實讀到之後,覺得耳目一新。但文章好在什麼地方,自己是說不上來的,可真正的好作品不都是這樣嗎?只有你長大後,慢慢去回味咀嚼,你才會發現它的恆久的美來。
工作後教語文,遇到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初讀也品不出什麼味道來,讀得多了自己咂摸出些新趣來,可又奈何不知該怎麼講給學生聽!不知道該怎麼去講才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汪曾祺文風特點。
單獨講文章的內容並沒有什麼難處,但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萬物皆可入筆,所有情感都是有依託的並不容易!汪曾祺文章的美,最重要的就在於它的愛,愛萬事萬物,愛生活,並能夠用外物表現出自己抽象的感情。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一個好的作家值得我們潛心的去研究。
汪曾祺說:「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希望每個閱讀汪曾祺文章的人都能燃起生活的熱愛來,並真真切切地去過生活!
03文學作品是有社會功能的。
民族最重要的東西是他的文化。一個中國人即便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是在文化傳統裡生活著的。
小說裡最重要的是什麼?我以為是思想,是作家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別人的思想。
汪曾祺說作品寫出來了,放在抽屜裡是作家自己的事,拿出去發表了就是社會的事,一個作品對讀者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這事不能當兒戲。
那麼我們來看方方的《武漢疫情日誌》。(說實話我也就讀過一篇。)但之所以在國內引起這麼大的議論,大概還是因為她只注重個人感情而未思慮社會影響吧!
如果她只是發表在國內,抒發抒發自己的情緒,其實無傷大雅,我們能感受到那時人們的痛苦。但是,在國家受到千夫所指的時候,她竟發出這樣的文章,而且第一時間交付外國去出版。她將國家置於何地呢?一個沒有國家,沒有民族的人。她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作家呢?
我始終認為,政治不應該幹擾文學,但是並不是說文學沒有國家!
汪曾祺是通透的。儘管他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他也說過,他們那一代文人對當時的上位者已經失去了信任。但是,他對國家對人民還充滿了熱愛的。所以他既能活的瀟灑,活的隨性,活的執著,活的堅持,也能活得問心無愧。
我希望,我能向這位老作家「童心常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