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玫瑾教授:怎樣預防孩子的心理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說:「當孩子兩三歲跟你鬧,最多也就是撒潑,但14、5歲自我意識強烈後再跟你鬧,可就升級多了,離家出走、自殺,真的什麼都幹的出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孩子會輕生呢?據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自殺原因中,心理問題佔10%。可以看出,心理問題是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
-
李玫瑾育兒講座課程全集(52期完整)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有疑問請在評論去留言:李玫瑾教授育兒講座視頻全集目錄:第01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第03課: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第29課:解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1第29課:解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2第29課:解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3第29
-
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三件事」不能當孩子面做,家長牢記
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三件事」不能當孩子面做,家長牢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有些事是需要尤其注意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教育演講中就說到,三件事家長不能當孩子面做,不然會教壞孩子,甚至是毀了一個孩子。
-
孩子早戀怎麼辦?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這些建議,都是高招!
孩子早戀怎麼辦?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這些建議,都是高招!前兩天看到一位家長的提問:孩子早戀,家長多次勸阻也沒有用,有什麼好的處理辦法?在這之前,我們來看看早戀的定義:早戀,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係,或對同性或異性感興趣、暗戀。
-
李玫瑾教授:養娃過程,不能太注重孩子打扮,尤其是男孩子
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穿著打扮上更加用心,父母們希望孩子能夠穿得更漂亮一點,這樣不僅自己覺得賞心悅目,孩子也會覺得很有面子。那麼這種在意孩子時尚穿著的養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否是有好處的呢?給孩子打扮得太漂亮,其實很沒有必要,只要穿著得體乾淨就可以了,尤其還是男孩子,那些衣服過分嬌氣小氣,顯然不適合。李玫瑾教授:養娃過程,不能太注重孩子打扮,尤其是男孩子!
-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教授:人的成長中,除了愛,還需要敬畏
諸多問題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孩子真的這麼「打不得」嗎?實際上,動手打孩子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教育,那就是「敬畏心」。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曾說過一段話:「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教授:人的成長中,除了愛,還需要敬畏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吼叫教育讓孩子心靈受到一定創傷,打罵教育總是適得其反,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諸多問題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孩子真的這麼「打不得」嗎?
-
「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別信!
「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近日,一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講教育心理學」的圖片在寶媽的朋友圈刷屏,其上附帶李玫瑾本人的照片、二維碼。該圖片上還標註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源都在父母身上」掃碼就可以進群學習。
-
孩子成長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總結
兒童成長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致力於語言障礙矯正工作多年,語言障礙兒童心理障礙的影響很多時候要比語言上的障礙更嚴重,能改善他們的心理問題對矯正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今天就根據多年的經驗簡單介紹一下兒童成長過程常遇到的心理問題,不僅僅適用於有語言缺陷的兒童,如果能給家長們一些借鑑意義,將是我們的榮幸。
-
李玫瑾:家長打孩子時,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心理出現了問題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這比任何情況都要嚴重,嚴重的話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甚至是讓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要引起重視,注意自己的行為。
-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李玫瑾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至少在青少年心理問題方面,李玫瑾教授是十分有發言權的。孩子的暴力行為一般出現在爭吵或者孩子想急於表達一類情況的時候,由於在無法獲得優勢情況下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孩子為什麼會暴力?
-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學習那塊料?不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對於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她的教育觀念多是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她的言論有一針見血的感覺,所以我很喜歡聽。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談到了,有一種孩子眼神迴避與他人交流
-
李玫瑾教授: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
跟孩子要手機被打耳光?李玫瑾教授這樣教育外孫,比吼罵更管用
李玫瑾教授這樣教育外孫,比吼罵更管用李玫瑾教授的外孫,從小就喜歡玩手機,但是每次到了約定的時間,孩子卻不主動地把手機交上來。這時李玫瑾教授就想從孩子的手裡搶回手機,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外孫居然朝她的臉上打了一巴掌。
-
李玫瑾教授坦言:這幾種孩子的情商低,責任全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在某大學開展了一次跟孩子情商高低有關的育兒講座,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專家,李玫瑾教授開場便點出本次講座的中心——"孩子情商高低,與父母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當李玫瑾教授話一脫口,臺下響起了一片譁然聲,家長們本意是想著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沒想到開場便被李玫瑾教授來了次"重擊",但在家長們滿懷質疑時,李玫瑾教授接下來的話讓家長們拜服。
-
李玫瑾教授直言:和智商相比,父母更應該關心孩子心理方面
一個陽光快樂的孩子是能自主的孩子,他能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多家長非常關注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卻曾經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孩子活得快快樂樂!
-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在孩子六歲前,最應該這樣管
關於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是家長關心和頭疼的事情。尤其孩子在六歲之前性格還沒有定型,所以有很多的未知數。家長如果這個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在孩子六歲之前,採用以下教育方法非常有效。
-
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衝突問題?李玫瑾教授的回答你認可嗎?
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被同伴打了,其實就是書中談到的一個衝突專題,叫「解決衝突」。書中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一、學會說不!意思就是要明確告訴對方,你這種行為傷害到我了,你要立即停止!二、尋求身邊負責任的人幫助,比如老師、安保人員、警察、家長等。還有幾條,單單沒有直接打回去一條,因為,可能,這會引起更大的衝突及把問題擴大化。
-
李玫瑾教授直言:窮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來,身上這幾點藏不住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要知道犯罪心理問題多半都是幼兒時期的環境影響導致的,所以李玫瑾教授特意研究過兒童的一些行為和表現,也正是因為這種長期調查和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對於兒童的行為語言和特徵都十分了解,同時她自己對育兒也有著獨特的見解。
-
孩子偷錢要「先打為敬」?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解析,讓眾父母羞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身上的是非觀、價值觀是在一點一點逐漸豐富和形成的,而這通常與父母們的教育引導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在孩子身上道德感不強的情況下,父母們恰當的糾正和引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曾經提到,孩子變壞的早期表現分別是說謊、罵人、偷拿。而這其中偷拿是大多數父母們最不能容忍的,顯然這挑戰了父母們教育孩子的道德底線。不過雖然如此但是在低年齡段的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卻是非常普遍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