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孔子的弟子,卻因妻子的一句話,不得不把一隻大白豬給宰殺?

2020-12-25 我不是霞客

孔子弟子有三千人,而特別賢能的,有七十餘人。他的學生大多除學問之外,又十分注意修身養性,恪守禮儀,行為高尚。

孔子講壇

曾參,字少輿,小孔子四十六歲,為孔子七十餘賢弟子之一。

《韓詩外傳》記載,曾參早時曾經為官吏,俸祿微薄,但仍高高興興,不減其樂。後來他的職位高了,俸祿很多,卻反而北向而泣,絲毫不覺其樂。

曾參自己解釋說:「俸祿少時,因為我的雙親在堂上,可以用薄俸奉孝養雙親,所以很快樂;後來我雙親都不在了,雖位高祿多,卻已經無親可以奉養,所以悲傷而泣。」因為這件事,其老師孔子認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曾參品行端正,是因為他經常注意自我約束,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據他自己說,他每天的必修課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論語

這句話相比大家都聽過,是說,他每天都要三次反省,從忠、信、習三個方面,去對照檢查自己:為別人辦事忠誠不忠誠,與朋友交往誠信不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沒複習。

不僅如此,曾參還受其老師孔子的影響,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從平時的言行中培養子女的良好品德。

有一次,曾參的妻子,要到市場上去買東西,年幼的兒子尚不懂事,跟在母親後面,吵鬧著要一道去。因為帶著一個年幼的孩子,畢竟不方便,做媽媽的不願帶他去,孩子便哭了起來。曾參的妻子被兒子糾纏得無法可想,便隨口哄騙兒子道:「你在家裡好好呆著,等我從市場上回來,把我們家的豬殺了給你肉吃。」

母子

曾參的兒子一聽這話,非常高興,便不再哭鬧,真的乖乖地呆在了家裡。

曾參的妻子,並沒有將這話當真,所以她從市場上回來後,便將此事丟在了腦後。

不料曾參聽到妻子對兒子的許諾,卻並沒有當成戲言,他真的將家中養的豬捆綁起來,準備宰殺。

曾參妻子急忙攔住丈夫,說:「我不過是隨便哄哄孩子罷了,你怎麼還真的要殺豬?難道為了這麼一句哄孩子的話,就真的把一頭大肥豬殺掉嗎?」

曾參教子

曾參聽妻子這樣說,便語重心長地勸說妻子:「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你想想,孩子本來是沒有知識的,他接觸到的是他的父母親,所以什麼都跟父母親學。你現在哄騙他,實際上等於是在教他欺騙。再說,你做媽媽的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呢?」

曾參的話語雖然淺顯,道理卻中肯而深刻,說的妻子再也不阻攔他殺豬了。曾參把豬殺掉,真的讓兒子吃到了豬肉。

示人以信,信守諾言,這是人際交往中最起碼的原則。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古人提倡「仁義禮智信」,將「信」列為人生重要的、必備的品格,是很有道理的。

宰豬

曾參的妻子認為一句話是小事,殺一頭豬是大事,因而不願因小失大。但曾參的價值觀,恰恰與妻子相反,他認為殺一頭豬是小事,失信於孩子卻是大事。曾參的做法無疑是對的。曾參的妻子,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從善如流,也是一位聰明善良人。

教育要從小處著手,從點滴做起,這是一個大原則。

參考資料:《史記仲尼弟子傳》、《韓非子外儲說》

孩童

相關焦點

  • 孔子弟子三千最欣賞的弟子為什麼是他?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但經過考證其實孔子的弟子大概是72個,也就是孔子72賢者。其中有一名弟子叫顏淵(又叫顏回),孔子是最為欣賞的,認為他好學而不違仁,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理想。孔子經常說:「顏淵這個人,他能夠保持三個月不違背仁之道,其餘的弟子能保持幾天乃至一月,也就到頭了。」「顏淵真是個賢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飯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若是別人發愁還顧不過來,顏淵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顏淵真是個賢人啊!」顏淵體弱多病,二十九歲頭髮就白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聲嘆道:「啊!老天要讓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啊!」
  • 孔子最慘的弟子,直接被剁成肉醬,他死後孔子傷心過度而死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座下弟子三千人,而真正身懷絕技,能夠登上檯面的弟子,則有72人,他們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72位最得意的弟子裡面,有1位顯得非常另類,此人便是仲由。仲由,字子路,他比孔子小9歲而已,卻心甘情願的拜在孔子門下,跟著孔子學習。子路的出身比較低微,小時候家裡很貧窮,經常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挖野菜充飢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為了爭奪食物,不惜和他人打架鬥毆。根據《史記》記載,子路性格粗獷,逞強好勝,性格豪爽,平日裡喜歡戴一頂雞冠帽,腰上還要佩戴一把破劍或是砍刀,儼然一副二流子的形象。
  • 孔子罵弟子的一句話,言語粗鄙難聽,沒想到成了千古名句
    孔子罵弟子的一句話,言語粗鄙難聽,沒想到成了千古名句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有父親老師等一類的角色,罵一些不成器的孩子,爛泥扶不上牆,也有的說朽木不可雕也,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兩句話最開始是出自誰之口嗎?說出來恐怕大家都不相信,這兩句話竟然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有許多人都非常成器,孔子很為他們感到驕傲,比如論語經常提到的子路,子貢等。但是孔子的弟子當中也有很不成器的,比如宰予,雖然能言善辯,腦子反應也快,但是這個人做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孔子原本很喜歡她,覺得她很聰明,可是後來竟然發現他大白天窩在房間裡睡覺。
  • 孔子最喜歡哪個弟子?
    推薦語:9月28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紀念日。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被譽為「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楊絳又是如何評價孔子與弟子的關係的呢?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 因弟子一句話,孔子氣得說了12個字,現代人經常說!
    孔子聽到宰我的回答,感到不滿意。因為宰我的「使民戰慄」言論,違背了儒家的治國理念。所以,孔子就接著他的話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說,已經做成的事情不必再說它,已經做了的事情不必再勸阻,已經過去的事情不必再追究。
  • 在孔子眾多弟子中,哪個弟子對孔子的貢獻最大?子路?子貢?
    孔子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弟子很多,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輝煌的名字的就有七十二賢人,總人數據說超過三千多人,這些弟子,是中國文化的種子,是儒家學說的薪火,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成就了他的弟子們,他的弟子們也反過來成就了孔子。
  • 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問孔子的?
    孔子門下弟子賢能者眾多,除了因孔子能諄諄教誨外,更在於弟子們好問、善問。這些好問的弟子,他們問道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或直接,或委婉,或細緻,或深刻。精彩紛呈,十分有趣,又能給人有益啟示,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二。
  •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為何只有他最得孔子喜愛
    對於孔子,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孔子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仍然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學習。所以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位最為有名,又稱為七十二賢人。那孔子的那麼多弟子中又有哪些人比較出名,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呢?比較出名的有顏回、子路、冉求、曾參等人,那麼孔子最欣賞的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是顏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孔子稱讚顏回的話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 孔子門下十大弟子
    本章記敘孔子門下十位分別在四個方面突出的弟子,所謂孔門四科,分別是:德行科、言語科、政事科、文學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孔子第一是重德行,德行是根本。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位,是德行最突出的。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顏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門",那時孔子聚徒講學已經有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他的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了。顏回剛入孔子門下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偏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雖有才智卻較少外露,以至於有些人認為他有些愚鈍。
  • 寧陽人顏回:孔子的「首席」大弟子
    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
  • 作為孔子的學生,此人也成為聖人,其弟子有戰神和宰相,還有國君
    提到儒學,自然會想到「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孔子他學識淵博、思想高深,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受到廣泛尊敬。為了興復周禮,孔子不辭辛苦、遊走列國。而在儒學的傳播上,他的弟子也是爭先恐後,各顯神通。師傅手藝不高、弟子就會擰腰。老師成就的大小,就要看弟子的成就怎麼樣。
  •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都說孔子的弟子無數,門下弟子3000,但是真正意義上受到孔子教導的只有72個,那麼在這些弟子中誰最受孔子重視?有人說是顏回,有人說是子貢……其實最受孔子喜歡的是子路,子路是眾多弟子中年紀最長的,並且追隨公子的時間最長,他只比孔子小了9歲,雖然不像個讀書人,可是孔子一直喜歡他。子路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護孔子,教育師弟,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他充當了孔子的保鏢,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辭官跟隨。
  • 孔子的弟子中,此人是最魯莽的,卻是孔子最喜愛的
    孔子的弟子中,此人是最魯莽的,卻是孔子最喜愛的孔子名孔丘,因為出生時頭骨凹陷,像丘陵一般,所以其父為他取名為孔丘,是春秋戰國魯國人,孔子在我國古代地位頗高,不僅在教育、道德、政治、經濟上有所造詣,甚至在美學、旅遊上也有自己的看法,這是源於孔子一生的漂泊時光。
  • 孔子為人師表,門下弟子三千,為何卻被人稱為喪家之犬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攜帶的乾糧逐漸短缺,乘坐的馬車一天天破舊,整支隊伍變得疲憊不堪,一些弟子漸漸和大部隊走散了。顏回體弱多病,又缺衣少食,他行走緩慢,總是遠遠落在隊伍後面。有一次他竟然走丟了好幾天,孔子和弟子們急壞了,四方尋找才把他從荒郊野外找回來。
  • 孔子很生氣,罵了弟子一句髒話,2500年後,成老師最愛的口頭禪
    孔子很生氣,罵了弟子一句髒話,2500年後,成老師最愛的口頭禪 孔子很生氣,罵了弟子一句髒話,2500年後,成老師最愛的口頭禪 孔子是中國的第一個教育家,他的存在真正讓中國人有教無類,感受到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儒學教育貫穿始終,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一直影響著中國人
  • 為何說孔子的弟子子路到死也不忘踐行孔子的「仁」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最喜歡的可能是顏回,為什麼說最喜歡的可能是顏回?因為他還有一個弟子---子路。這可能也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我們可以通過顏回與子路死的時候孔子的極度哀傷中看出一些端倪。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孔子為萬世師表,座下七十二賢中,子路是年紀最大的,而且在這些弟子中最像孔子的是顏回,而最不像孔子的就是子路。子路在論語中也是出現次數最多,經常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所以這師徒之間也最有故事。子路這個人在沒成為孔子之前,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是混混加二次元人類,你看司馬遷怎麼寫他的:子路這個人性子很是粗曠,直率,好行俠仗義,頭帶雄雞冠一樣的帽子,佩帶著豬皮著公豬裝飾的寶劍,見到孔子時很是無禮,於是孔子就稍弱以禮樂套路他,沒想到子路後面就穿著儒服來拜師了。
  • 一弟子向孔子請教問題,為何走後被孔子大罵小人?
    即使是被稱為孔聖人的孔子也有其缺點。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他的治學有哪些不嚴謹的地方?孔子因材施教卻看不起一位弟子孔子講究因材施教。在他教授的3000多位弟子中,又有72位弟子最傑出,最優秀。而這72位弟子包含了孔子的畢生心血。可是他對其中一位最傑出的弟子,卻一直看不起,那就是樊遲!樊遲曾向孔子請教過種莊稼的問題,被孔子斥責,樊遲走後,孔子給其他弟子說,樊遲,小人也!
  • 朱元璋召見孔子後人,對方稱病不願前來,一句話讓他親自賠罪
    孔子在我們國家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即使到了如今,他也備受推崇。每年還會舉辦祭祀大典,家裡有考生的,甚至還會專門前去祭拜,以求好運。在古代他的後人也有很多的優厚待遇。但曾經也遭遇過危機。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召見孔子的後人,對方稱病不願前來,朱元璋說了一句話,讓他親自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