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弟子一句話,孔子氣得說了12個字,現代人經常說!

2020-12-10 四姑娘的書房

眾所周知,以古聖賢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一直主張「仁」「愛」。所以,在用《論語》修行自身的時候,心腸也會越來越柔軟。

但是,相比較孔子的三千學生,七十二賢人,每個人的做人做事都不同。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魯哀公問宰我,什麼樣的木頭用來做土神的牌位更好?

宰我回答到,「夏代用松木做,周代用慄木做,用慄木做的意思,就是讓百姓望而生畏。」

孔子聽到宰我的回答,感到不滿意。因為宰我的「使民戰慄」言論,違背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所以,孔子就接著他的話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意思是說,已經做成的事情不必再說它,已經做了的事情不必再勸阻,已經過去的事情不必再追究。

孔子並沒有斥責宰我,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將自己的觀念灌輸給他。

的確,有些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再提就行了。可,總有人愛翻「後帳」,這樣往往新矛盾沒得到解決,還又將矛盾激化了。

孔子這一思想,體現的就是「拿的起,放的下」的寬恕精神。

這一理念不止出現在與學生宰我的對話,《論語》中,學生子貢也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一生奉行的原則呢?」

孔子說了一個字,「恕」!其實就是寬容、寬恕的意思。

佛語說,「唾沫吐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寬容,是人與人相處融洽的必要條件之一。

試想要是因為一句話、一件事,兩個人非要爭個輸贏,最後結果大都是兩敗俱傷。

所以,孔子提出的這個字「恕」,放到現代也實用,而且是更稀缺。

在古代,社會初期都是農耕經濟,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利益衝突,較少,現代就不同。

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創業發財,常常因為利益爭個不停。所以有句話說「商場如戰場」,職場中也是如此。

拿項目、做應酬、爭點子…為的最多就是晉升、漲工資,這些都被看作是理所應當的。

再說生活裡,能夠用來爭執、計較的事情就更多了。小到菜市場買菜,為一顆白菜,非要討價還價;因為一次孩子考試沒考好,便整天扯著嗓子念叨,等等。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過一句話「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

如果我們過於執著已經發生的事情,就等於自己給自己趕緊死胡同,就像錢鍾書在《圍城》裡說的那樣,「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到頭來,都是自己自食其果。

與其沒事給自己找麻煩,倒不如學著孔子的智慧,放下執念,一笑了之,正視前面即將發生的事情。

當你心態平和了,自然很多事情不會讓你覺得心煩,人也就清淨了。

歷史上,就曾發生過一個「六尺胡同」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戶曹姓人因家裡壘一堵牆,與隔壁谷家發生爭執。谷家說曹家多佔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說這塊基地屬於曹家。

兩家互不相讓,爭持不下,就告到了衙門。縣官知道這兩戶人家,都有人在京城做官,便不好做判決。

於是,縣官匆忙寫下書信寄給京城的曹大人和谷大人,請求雙方出面解決這件事。

曹大人收到信後,在心裡想:「我與谷大人一同為朝廷效力,又是同鄉的交情,因為這一尺牆而導致兩家傷了和氣太不值當。"

因此,他急忙寫了一封家信,裡面寫道:「千裡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而這邊谷大人也寄回一封書信,裡面寫著"禮讓"。

就這樣,兩家人接到書信後,感到十分羞愧,便互相退讓一尺,才有了今天的"仁義胡同",又叫「六尺胡同」。

如果當初,曹大人和谷大人出面利用職權處理這件事,就不會流傳這樣一段佳話。

所以,法國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寬容,不管放在過去還是今天,在人際交往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吳承恩的《西遊記》裡有一句經典句子,「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對人寬容,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生活裡,誰都會遇到求人的時候,與其和人家撕破臉面,倒不如化敵為友,這才是更高明的做人智慧。

作為現代人,你覺得人與人交往,哪一點更重要呢?

相關焦點

  • 孔子被弟子氣得說了句髒話,流傳兩千多年,現成老師慣用語
    孔子被弟子氣得說了句髒話,流傳兩千多年,現成老師慣用語文/三省論古今回顧歷史,展望現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孔子做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更是教師之中的一代楷模,他身上的很多品質也紛紛被後人學習。但人並非聖賢,又豈能無過,就算是孔子這樣的聖賢者也依舊有犯錯的時候。而大家沒想到的是,孔子曾被自己的學生氣得罵了一句髒話,而這句話竟被流傳了兩千多年。而現在更是成為了當代老師的習慣用語。對於中國人來說,從小就會被教導中庸之道。
  • 他是孔子的弟子,卻因妻子的一句話,不得不把一隻大白豬給宰殺?
    孔子弟子有三千人,而特別賢能的,有七十餘人。他的學生大多除學問之外,又十分注意修身養性,恪守禮儀,行為高尚。孔子講壇曾參,字少輿,小孔子四十六歲,為孔子七十餘賢弟子之一。曾參自己解釋說:「俸祿少時,因為我的雙親在堂上,可以用薄俸奉孝養雙親,所以很快樂;後來我雙親都不在了,雖位高祿多,卻已經無親可以奉養,所以悲傷而泣。」因為這件事,其老師孔子認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曾參品行端正,是因為他經常注意自我約束,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
  • 孔子罵弟子的一句話,言語粗鄙難聽,沒想到成了千古名句
    孔子罵弟子的一句話,言語粗鄙難聽,沒想到成了千古名句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有父親老師等一類的角色,罵一些不成器的孩子,爛泥扶不上牆,也有的說朽木不可雕也,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兩句話最開始是出自誰之口嗎?說出來恐怕大家都不相信,這兩句話竟然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有許多人都非常成器,孔子很為他們感到驕傲,比如論語經常提到的子路,子貢等。但是孔子的弟子當中也有很不成器的,比如宰予,雖然能言善辯,腦子反應也快,但是這個人做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孔子原本很喜歡她,覺得她很聰明,可是後來竟然發現他大白天窩在房間裡睡覺。
  • 孔子被氣得說了句髒話,卻流傳了兩千多年,如今成班主任的口頭禪
    孔子是我國的著名教育家,在世界範圍內影響極大。作為教育家的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先進的,因而他也廣受推崇,很多老師會引用他的話。然而在2500年前,他也曾被氣得說出一句髒話,而這句話儼然成為班主任的口頭禪。
  • 孔子最喜歡哪個弟子?
    推薦語:9月28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紀念日。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被譽為「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楊絳又是如何評價孔子與弟子的關係的呢?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 孔子與美人乘車引誤會,被激怒後孔子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孔子與美人乘車引誤會,被激怒後孔子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我們看到的那些一心投身於自己的事業的人他們也有感情,只不過他們追求的事情超過了本能的感情,但對於常人來說這些是人生的樂趣與意義;孔子作為一代儒學大師,一直都是我們心目中的文學家
  • 孔子為什麼經常罵這個弟子?
    孔夫子之所以被封為「萬世師表」,除了是因為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影響歷代之外,還因為他的確作為老師,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所謂「孔門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人」。孔子在教授弟子過程中會罵人嗎?當然會!孔子反對殉葬,也反對以人形之俑來殉葬,因為以人形之俑殉葬,內心深處還是保留著殉葬的想法。所以罵說,最早做人俑殉葬的,應該會沒有後嗣吧。當然,孔子也罵學生,不過相對文雅。比如孔子曾罵子路(名由,字子路)粗魯,說:「野哉,由也!」罵過樊遲(名須,字子遲):「小人哉,樊須也。」
  • 為何說孔子的弟子子路到死也不忘踐行孔子的「仁」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最喜歡的可能是顏回,為什麼說最喜歡的可能是顏回?因為他還有一個弟子---子路。這可能也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我們可以通過顏回與子路死的時候孔子的極度哀傷中看出一些端倪。
  • 孔子被弟子氣得說了句髒話,流傳了兩千多年,如今班主任常掛嘴邊
    《短歌行》中提到: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所說出來的一些智慧之語,其實可以極大程度上幫助當朝統治者以及百姓們受到恩惠,這是對於孔子極高的評價。公元前537年,孔子就立誓要努力做學問,對外宣稱自己的年齡已經成年。在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離世。孔子一門心事做學問,最終於公元前532年步入仕途,將自己的才能全面施展開來。
  • 孔子被氣得說一句髒話,結果傳了2500年,如今成語文老師口頭禪
    他率先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門下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面對這些弟子,孔子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可以針對他們的長處短處實行多樣化教學,而我國也有一段時間,將孔子誕辰的9月28號作為教師節,體現了對其的尊重。
  • 孔子罵學生一句話成為千古名句,前半句一直被用,後半句無人敢說
    這句話出自我們的孔聖人口中,當時孔子正在給學生上課,途中看到自己有個弟子的座位上沒人,於是孔子就問他的同學,這人去哪了,他的同學回答道,他還在家裡躺著睡覺呢,聽到這句孔子火冒三丈,於是說出了這句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另這位同學沒想到的是,孔子罵自己罵出了一句千古名句,這句話還和自己有關,真的是沒臉認人了。
  • 孔子的弟子 子路有四大奇 現代人看來就是個奇葩
    孔子有3000多個弟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而在這,眾多弟子當中,子路算是一個特殊的一位,也可以說是一個很奇特的人,那麼他究竟奇特在什麼地方呢?一,子路的穿戴,服裝很奇特。這樣一來,子路與其他學生的入學知道也不相同,其他學生都是因為傾慕孔子的才學,主動投靠孔子的門下,而子路一開始是根本不屑當孔子的學生,反而是孔子在為子路侮辱之後,主動以禮樂慢慢誘導子路,最後子路才拜入孔子門下。雖然子路穿上了儒服,帶著禮物拜師孔子,以此終止兩個人的較量,但是,一開始子路的架子很大,而孔子就以低姿態出現。在孔子眾多弟子中,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也就子路一個人而已。
  • 耿直勇敢的孔門大弟子子路,跟孔子關係到底有多鐵
    這一則是孔子和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弟子仲由,也就是子路的一次對話,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我們先把這一句話放在這,這句話我想也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一定是很多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只不過有些人可能未必知道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中有說的,而且前面還有一句回汝知之乎,我來告訴你什麼叫知識,哈就是這樣的一種口氣說道了,那麼我們現在先跟大家說一說這個中郵仲由姓仲,名由!
  • 孔子最慘的弟子,直接被剁成肉醬,他死後孔子傷心過度而死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座下弟子三千人,而真正身懷絕技,能夠登上檯面的弟子,則有72人,他們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72位最得意的弟子裡面,有1位顯得非常另類,此人便是仲由。仲由,字子路,他比孔子小9歲而已,卻心甘情願的拜在孔子門下,跟著孔子學習。子路的出身比較低微,小時候家裡很貧窮,經常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挖野菜充飢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為了爭奪食物,不惜和他人打架鬥毆。根據《史記》記載,子路性格粗獷,逞強好勝,性格豪爽,平日裡喜歡戴一頂雞冠帽,腰上還要佩戴一把破劍或是砍刀,儼然一副二流子的形象。
  • 孔子被氣得說了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多年,今成老師慣用語
    令大家感到驚訝的是,孔子也曾被弟子氣得說了句髒話,沒想到流傳2500多年,今成老師慣用語!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之多,除了七十二賢人,還有無數學習不好的,調皮搗蛋的,雖然孔子也曾經說過:「有教無類」,但是說一是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那些調皮搗蛋的愣是把孔子的性子給磨沒了
  • 孔子唯一說過的一句髒話,竟然還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
    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早早離世,由於父親的不在,他和母親便被正妻所趕走,開始流落他鄉,從小便過著清苦的生活,正是因為父親的去世,家中有窮困潦倒,孔子才勤奮好學,成長為萬世景仰的聖人。孔子到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又離開了,天人永隔,徹底成了一個孤兒,自此更加勤奮,直到十九歲碰到了一輩子的紅顏亓官氏,一年後就有了兒子為鯉,字伯魚。
  • 孔子弟子三千最欣賞的弟子為什麼是他?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但經過考證其實孔子的弟子大概是72個,也就是孔子72賢者。其中有一名弟子叫顏淵(又叫顏回),孔子是最為欣賞的,認為他好學而不違仁,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理想。孔子經常說:「顏淵這個人,他能夠保持三個月不違背仁之道,其餘的弟子能保持幾天乃至一月,也就到頭了。」「顏淵真是個賢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飯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若是別人發愁還顧不過來,顏淵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顏淵真是個賢人啊!」顏淵體弱多病,二十九歲頭髮就白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聲嘆道:「啊!老天要讓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啊!」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孔子為萬世師表,座下七十二賢中,子路是年紀最大的,而且在這些弟子中最像孔子的是顏回,而最不像孔子的就是子路。子路在論語中也是出現次數最多,經常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所以這師徒之間也最有故事。比如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君子,你看他們兩人的對話子路問君子:這哪是弟子在向老師請教學問,完全好像就是一個老子在考較一個學生的功課一樣。這麼說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我們把顏回這個三好學生拿出來對比下就能直觀感受了。
  • 當今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竟是孔子的無心之舉,乃當時的一句氣話
    孔子,他喜歡到全國各地旅行。門下有3000名門徒,其中包括72名智者。這麼多門徒自然是既有勤奮又有無聊至極的,大部分也很頑皮。作為他們的老師,孔子遇到了一個頑皮的小學生,甚至偶爾會變得有點瘋狂。當時,一名學生在孔子的魅力下無比崇拜。這個人很聰明,但通常的宣傳與孔子所倡導的相反。再說,此人經常不努力學習,這讓孔子非常不省心。
  • 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問孔子的?
    孔子門下弟子賢能者眾多,除了因孔子能諄諄教誨外,更在於弟子們好問、善問。這些好問的弟子,他們問道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或直接,或委婉,或細緻,或深刻。精彩紛呈,十分有趣,又能給人有益啟示,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