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
從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廣場出發,沿著人民南路(天府大道)一路南行將近30公裡,就到了天府新區的中心興隆湖。
興隆湖正在打圍,從今年8月底開始,天府新區啟動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計劃工期10個月。
在湖邊的咖啡館,幾位市民倚著欄杆,討論著興隆湖未來的景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興隆湖就是天府新區城市形態演進的縮影。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興隆湖畔首次提出「公園城市」這一理念。
如今,天府新區在建設公園城市的實踐中,不斷為「城市形態」增添加著新的註腳。正是基於天府新區的探索,成都才在全域範圍提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市主要決策者多次強調「這是成都最大的辨識度和顯示度」。
湖城大境
鋪就生態底色
天府新區在初始就對城市建設保持了足夠的克制。
2010年四川省委提出規劃建設天府新區,2011年11月天府新區正式啟動建設。此時,正值新一輪城市化浪潮,部分新城、新區簡單粗暴的規劃導致城市功能的割裂;另一方面,成都也需要跳出老城區,解決產業和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形態如何匹配的問題。
最後,擁有良好空間、地貌、交通條件的城南區域,成為構建「一種全新的城市形態」的承載地。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錨固70.1%生態空間。新區城市建設用地和全域生態控制區的比例是3:7,也就是說生態控制區域達到整個天府新區的70%。」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自然資源和規建局空間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說,新區從規劃之初就將生態保護放在了關鍵位置。
70%的生態空間,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好似國畫技法中的「留白」,為主體提供了意蘊延伸的空間。
(天府新區供圖)
天府新區與雄安新區具備同樣優良的生態基礎,擁有包括龍泉山、錦江、鹿溪河、東風渠、雁棲河、柴桑河等的「一山、兩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態格局。
上述負責人說,當時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儘量保持原有的地貌、地勢,避免大挖大填,更多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修復、治理、提升,形成「一山多丘八廊」的特色地形體系。這些是天府新區鋪就的生態底色。
2013年11月,興隆湖項目開始動工。
據介紹,興隆湖原本只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個窪地。規劃建設時,充分利用地形特點,壅水成湖,之後又對鹿溪河上遊段生態進行修復。
興隆湖(天府新區供圖)
如此,以興隆湖為核心的湖城生態圈逐步構建。
到了2017年底,天府新區再次對城市設計進行了迭代升級。
天府新區聯合來自同濟規劃院等頂層設計團隊,結合此前的規劃建設經驗,重新調整了城市的規劃思路,將新區原本的沿道路布局方案,轉變為「沿河」「沿綠」布局的新模式。
鹿溪智谷。(川觀新聞記者 衡昌輝 攝)
空間規劃處相關負責人說:「以前我們認為河、湖都應該是城市的後花園,但後來我們意識到河、湖應該是人和城市使用的空間,而且具有可以帶動產業發展的功能,努力將生態價值轉換。」
這一模式的轉變,使得城市與山水真正融合在同一維度下,也是從底層邏輯上重塑城市形態的關鍵之舉。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府新區考察,結合視頻、沙盤、展板,詳細了解興隆湖生態治理成果、沿湖產業規劃布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情況。在興隆湖畔,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公園城市」理念。
天府新區,由此定義了「公園城市」的初步形態。
精雕細琢
專注美學呈現
不斷「生長」的天府新區將城市形態的進化過程置入肌理之中。在大開大合、顯山露水的布局中,又通過精雕細琢,將城市從「意境」帶入「畫境」的美學呈現。
這一過程中,天府新區引入兩位「技術顧問」。
2017年,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二所所長匡曉明,受聘擔任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總規劃師,為天府新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專項規劃和鎮村規劃的編制、審批及實施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把控。
(天府新區供圖)
如今,匡曉明正和天府新區的團隊一起,對新區的天際線工程進行提升。
「要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城市格局。」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公園城市推進處副處長高國瀛說,「此外,對於單體建築的設置,我們也由嚴格要求,會邀請國際大師或者新銳設計師擔綱,比如天府國際會議中心、獨角獸島都是如此。」
另一位技術顧問則是2019年底聘請的天府新區公園城市色彩總規劃師,由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色彩大師宋建明教授擔任,他的主要工作是為天府新區「調」色。
(天府新區供圖)
天府新區為什麼要著重布局城市色彩?
在宋建明看來,城市、色彩和美學這三個概念在不同的場域下是很難加以定義的。但有一個因素可以很好地將三者統一起來——那就是人。因為人會去體驗城市,去感受色彩,去把自己對於外部空間的美學表達作為自己的生活狀態呈現出來。而天府新區的色彩規劃,就是要讓城市的色彩服務人的美學感受,並使之能呈現出更好的生活狀態。
對於城市的色彩規劃,成都其實並不陌生。2004年中建西南院總建築師錢方的團隊就在《成都色彩研究報告》中建議成都以「複合灰」作為城市的基本色調。「複合灰,不是意味著成都的建築都要用灰色。而是當城市浮現在天際線時,它所給予人的色彩感受。」中建西南院副總建築師秦盛民向本報記者闡釋了城市基本色調與建築色彩的關係。
興隆湖(天府新區供圖)
天府新區的色彩規劃在延續「複合灰」的基礎上,又自主進行了「調色」。其一是擴展了色彩規劃的主體。將生態空間的色彩規劃添加到了城市色彩規劃中。基於天府新區廣闊的生態空間,宋建明以「透藍滲綠」為天府新區大環境的色彩基調。其二是以人的生活狀態規劃城市的區域色彩,提出了「銀城彩市」的構想。「城」是城市的工作區域,是現代,嚴肅與快節奏的。而「市」則是城市的生活空間,是市井,活潑和慢生活的。「銀城彩市」就是基於人在城市不同區域中的不同生活狀態,讓城市的色彩去契合人的感受。
5月1日,市民在興隆湖溼地公園感受輕鬆的假日氣息。(川觀新聞記者 郝飛 攝)
在制定色彩專項規劃的同時,天府還有夜景光亮工程的專業規劃。
高國瀛說,通過對公共空間的精細規劃,達到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產業支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公園城市」,是天府新區帶來的一種新的城市形態。
高國瀛說,天府新區要打造與公園城市形態相匹配的產業作為支撐。通過對標公園城市的特點,這樣的產業在形式上應當滿足兩個特徵:綠色和高能級。「也就是說,將公園城市的綠水青山轉化為城市發展的金山銀山。」
鹿溪智谷。(川觀新聞記者 衡昌輝 攝)
自2104年天府新區獲批為第11個國家級新區以來,接連有多項國家戰略疊加,比如四川自貿區,比如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上遊經濟帶重要節點,比如最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這也意味著,建設天府新區,不同於一般的城市發展,而是承擔著國家使命。
「作為國家戰略的支點,必須有產業支撐。」高國瀛說,根據公園城市對產業的要求,天府新區鎖定總部經濟、會展博覽、高技術服務三大產業。
選擇發展總部經濟,是因為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上遊經濟帶重要節點,天府新區在服務於國家戰略的同時,其地區輻射能力也為企業發展帶來先天優勢,滿足了跨區域或跨國企業對於總部選址的需求;選擇發展會展博覽,是因其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上的匯聚作用;總投資約300億元的獨角獸島,項目定位為全球領先的獨角獸新經濟產業生態圈。而天府科學城,則會成為高新技術落地轉化的試驗田;同時與城市場景相關的技術應用,可以直接在新區內得到體現。
成都科學城人工智慧融合創新中心效果圖
天府新區通過探索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轉化的實現形式,以生態投入吸引高水平的產業投資,又以公園城市品牌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打造成為西部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和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全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公園城市』不僅僅是『公園』+『城市』的簡單疊加。」高國瀛說,「在天府新區不僅有對未來城市形態的探索,對未來生活的探索,還有對未來產業、未來技術的探索。」
生活活化
「一個主體功能區就是一個城市社區」
《說文解字》載:「城者,以盛民也。」
在高國瀛看來,天府新區的公園城市形態終極目標是「聚焦人的感受」。
「公園城市最大的邏輯是什麼?就是如何匯聚人才。」高國瀛說,生態環境、國際化社區以及非常好的產業定位,都是為了吸引人才,從而達到整個城市的繁榮。
5月1日,市民在興隆湖溼地公園感受輕鬆的假日氣息。(川觀新聞記者 郝飛 攝)
通過「一個主體功能區就是一個城市社區」的理念,構建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產業生態圈,實現「人城產」融合。
在社區的空間承載方面,天府新區構建了「5-10-15分鐘「三級生活圈。以步行的時間為丈量的尺度,將居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解決在十五分鐘的生活圈層內。不僅是要實現「望山見水,藍綠交織」的生態場景;更是滿足要住在畫中,食在景間的生活動態。
鹿溪智谷。(川觀新聞記者 衡昌輝 攝)
如果從空中俯瞰,興隆湖南部還有大片的原野,農耕文明的麥浪,馬上就要在秋季收穫。這是天府新區著力保護和修復的川西林盤。
站在湖邊,東望龍泉山,鬱鬱蔥蔥,西望雪山線,雄偉奪目。而這正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常用的構景手段之一——借景。不同的是,天府新區將舊時的私家享受,引入到城市之中,並因此為「公園城市」增寫一項註腳。
如今在天府新區,既能感受到都市繁華,又可攬湖山盛景。
「天府新區公園城市的建設,有著一套自己的營城邏輯。」高國瀛說:「從科學城到總部商務區,再到天府文創城,我們想要的感覺是,城市不是很生硬的在一個地方突然冒出來,而是從一個地方自然生長出來的,這是我們建設公園城市的一個理念。」
天府新區是四川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國家級新區,是「公園城市首提地」,正是基於天府新區的探索,成都才在全域範圍提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市主要決策者多次強調「這是成都最大的辨識度和顯示度」。
四川日報成都全媒體中心
新區工作室出品
策劃:李秋怡 肖瑩佩 王國平
執行:王國平 王晉朝(實習)甘翠 熊珮
視頻剪輯、視覺設計:甘翠
視頻配音:王晉朝(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