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園城市」定義未來生活

2020-12-22 成都日報

從世界最長綠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雪山陽臺、綠道騎行、夜遊錦江……大手筆擘畫、前瞻性布局,成都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

在成都東部新區未來城市雛形中,亦再一次用「公園城市」定義成都未來生活——城市就是公園,公園也是城市;人在城中走,園隨人在遊。

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如何營城,如何聚才?成都早已深諳,未來的城市,一定是產業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環境走。我們看到,從成都東部新區謀篇布局伊始,建設具有天府文化特點、公園城市特質的高品質生活典範區,打造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就成為成都東部新區的新定位之一。

此前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成都經濟觀察》持續聚焦面向未來而生的成都東部新區。今日,我們將聚焦其新定位之五「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邀請5位本報首席觀察員,看看在他們眼中,在成都東部新區這座未來的城市裡,應如何用「公園城市」定義未來生活。

定義:連結與鑲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席兼首席專家楊繼瑞:

地理空間高水平

大地美學優生態

「成都東部新區作為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其亮點在於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地理空間高水平和大地美學優生態的『連結』與『鑲嵌』,即將綠地資源、山水資源進行全方位排列組合,將成都東部新區範圍內廣袤的林地、田地、綠地、溼地、水域、廊道、街區、學校、醫院、道路、機場、園區以及各種公共基礎設施有機合成的一個龐大的公園城市系統工程。」上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席兼首席專家楊繼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成都東部新區大都屬於淺丘臺地,山水資源十分豐富,美好家園的綠色生態本底得天獨厚。建設成都東部新區不僅拓展了成都極核空間,而且有助於延伸和保持休閒之都生活城市品質。」楊繼瑞指出,成都東部新區以山水園林式的公園城市新區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城市形態,更好地詮釋公園城市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詩意棲居的美學價值、以文化人的人文價值、綠色低碳的經濟價值、簡約健康的生活價值和美好生活的社會價值,引領成都都市價值新方向,塑造成都競爭新優勢。

塑造體現天府風範、山水風韻、時代風尚、新區特色的公園城市美麗新家園,有何意義呢?楊繼瑞闡釋說,「這將吸引企業和人口聚集。」 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持續優化人居環境,不斷增進市民福祉,使公園城市宜居生活特質與良好生態環境相得益彰。山水呼應、藍綠相融、疏密有致、氣韻生動的城市意象,將為成都東部新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氣是成都東部新區的活力源泉。為此,楊繼瑞建議,成都東部新區要圍繞人的需求實現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的轉變,增強空間歸屬感、場景體驗感,圍繞公園城市綠色空間全面營建生活、消費、創新等多元場景,讓市民在生態中享受宜居、在公園中享受服務,探索現代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發展之路,系統推動城市營城模式變革,加快塑造美麗宜居城市形態和高品質生活典範區,吸引企業和人口的聚集。

樂業才能安居。他建議說,成都東部新區作為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要把產業發展和公園城市新區作為一對伴生體來抓,靠產業發展吸引人口集聚,靠人口集聚彰顯新家園的魅力。公園城市是城市的高級形態。城市的本質和核心是人,城市人口的密度效益、規模效益是公園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他特別指出,推進成都東部新區人口聚集最主要的是推進青年人聚集工作,因為青年人的理想志氣決定了城市的發展高度,青年人的激情活力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脈動,擁有了優秀的青年隊伍,就擁有了制勝未來的先機、高質量發展的後勁,才能改善人口結構、空間結構、產業結構,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提升成都東部新區的創新活力。「讓產業、人口與城市一道跨越龍泉山,形成成都東部新區公園城市的活力與魅力源泉。」

定義:尊重歷史規律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貿區綜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霍偉東:

公園與城市

多層次、多維度融合發展

「成都東部新區將『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作為其新定位之一,既具有先天自然基礎和優勢,也符合『公園-城市』關係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更是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模式和路徑亟待轉變的客觀要求。」近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貿區綜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霍偉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他分析說,成都東部新區規劃構建公園城市具有先天自然基礎和優勢。基於優良生態本底,成都東部新區以龍泉山和沱江為生態骨架,保護並修復河湖水網,形成滲透全域的生態綠楔和網絡化生態廊道,構建「一山一水三廊多湖」生態格局,塑造「山水公園城、時尚新天府」的總體城市風貌。

在這個先天基礎和優勢上,成都東部新區規劃構建公園城市亦符合歷史規律。霍偉東告訴記者,縱觀我國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公園建設的發展歷史,可以將「公園-城市關係」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有園林、缺公園」的發展階段,城市公園以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為主體,多為特權階層服務,缺少真正意義上為普羅大眾服務的「公園」。第二個階段是「有公園、無系統」的發展階段,公園建設強調對城市風貌形象的影響,並不重視普通市民公共性的休閒遊憩需求,公園綠地在城市中多作為點塊狀空間分布,難以形成城市公園系統。第三階段是「有系統、非引領」的發展階段,居住、工作、遊憩、交通被認為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活動,作為滿足遊憩活動的空間載體,公園系統逐步成為城市規劃的專業系統之一,城市公園建設主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主導方針得以確立,但公園系統並不能引領城市空間布局。第四個階段是「有引領、非融合」的發展階段,將公園建設視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內容,公園綠地建設由於可以有效帶動周邊土地升值,進而成為引領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和公園的規劃建設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園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城市生態環境退化、城市生態產品供給不足、城市自然文化風貌特色趨弱等問題。」他特別指出,當下成都正在建設的「公園城市」就是第五個階段。「公園即城市、城市即公園」,要求城市綠地系統、公園體系與城市空間結構耦合協調,實現公園與城市的多層次、多維度融合發展。

定義:注意「兩有兩無」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

四條標準

建設公園城市新家園

「公園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人類對於城市發展定義的一個進步,甚至是一個飛躍。將公園與城市這兩個不同概念融合在一起,體現了21世紀人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和嚮往。」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看來,成都東部新區以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作為新定位之一,未來將以此為優勢,吸引更多人才資源要素聚集,一個生機無限、蓬勃發展的新區正在走來。

拋開諸多學術定位,詹國樞認為,公園城市標準不必設定得太複雜,只須4條,「兩有兩無」即可。兩有,有綠樹,有活水;兩無,無汙染,無噪音。

一是有綠樹。他告訴記者,公園城市應該是綠樹成蔭,綠樹環繞,出門見綠,滿目是綠。這就需要制定一個具體指標,森林覆蓋率必須達到百分之多少,不能種幾棵樹就算了事。二是有活水。「公園城市必須有水,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我認為,還須有兩個指標,第一,水的面積要大,須佔城市總面積的一定比例;第二,還得有活水,讓城裡的水流起來,動起來,活起來,流水潺潺,順水推舟,這個城市才有活力。」三是無汙染。他強調說,凡對空氣有汙染的企業和單位,一律不準來,過去進來的應請走。這也得有指標,一級二級空氣良好率,應該達到多少比例,半點也馬虎不得。四是無噪音。公園裡除了花香鳥語,兒童嬉戲玩耍,是容不得噪音的。這就要將產生噪音的根源,儘量清除。包括城市交通要儘量減少私家車,多使用地鐵和新能源公交車。環境一旦靜謐,心情自然放鬆,優美環境的魅力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期待成都東部新區加快塑造美麗宜居城市形態,建設具有天府文化特點、公園城市特質的高品質生活典範區,給已經來到和即將來到這裡的人們打造一個溫馨美好的新家園。」詹國樞如是說。

定義: 打造城市新名片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陳光:

建立成都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評估體系

「『公園城市』是現實與未來交織的生活場景 —— 城市就是公園,公園也是城市;按照公園的理念規劃、維護和發展城市家園,定義美好生活。」對於成都東部新區「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的定位,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陳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將「成都東部新區」作為「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來設計和建設,再次印證人們對城市歷史和功能的深邃洞察。

相關分析發現,當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時,人們開始重新定義城市與鄉村,重新開闢城市發展空間、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陳光表示,2014年成都城鎮化率就達到70.3%,預計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77%,成都的城市發展已經走到需要蛻變和華麗轉身的歷史時刻。「目前可用平坦地域、城市人口容量和資源承載力已經成為制約成都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一條滿眼綠色、充滿詩意、充滿生活氣息的道路。新區建設能否成功,不僅要看城市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更要看百姓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是否顯著提高。」

穿過世界最長1.69萬公裡的市域三級綠道,今天的成都又跨越龍泉山,為公園城市建設祭出壯舉,綿延1500公裡的龍泉山脈,山水交融、多彩瀰漫,橫貫於成都的現實與未來之間,將形成「一山兩翼」的城市大地景觀。陳光認為,要充分意識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對於成都千年之變的世界級價值和意義。

「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宜居生活環境和核心競爭優勢,為生態文明時代公園城市建設提供了鮮活的「成都案例」。陳光建議,要按照申報新的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設方向,做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和相關工作。同時,要科學系統部署森林公園生態價值轉換工作,重新界定和豐富「生態產品」「生態產業」的現代內涵,在嚴格保護生態前提下,融入大地自然造化、生物化學循環、人類勞動凝結的多重屬性,充分體現循環、再生、減量、綠色、永續的生態產品和生態產業特性。

陳光表示,還要建立成都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評估體系,儘快建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的框架體系,從生態產品價值、生態服務價值和生態文化價值3個方面,形成「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和應用體系,並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方式,建議超越傳統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生態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水權交易、開發權交易、碳匯交易以及綠色金融、森林生態銀行、生態移民和市場化機制等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除此之外,陳光強調,還要積極爭取成都成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可在「天府新區」和「東部新區」率先部署,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成為成都城市發展的「新名片」,這也是公園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和發展策略。

定義: 做好多選題

人民日報社會版主編李智勇:

城、湖、山交相輝映

這個新區令人嚮往

「城市建得像花園,甚至每家每戶都處在一個小花園中,這種畫面,想想就讓人神往!」人民日報社會版主編李智勇如此評價。

一個多月的成長足跡中,成都東部新區「骨骼線條」愈發硬朗。6月10日召開的成都東部新區建設推進工作專題會透露,一個月來,成都東部新區借鑑新加坡花園城市經驗做法,持續梳理研究公園城市理論基礎、空間布局和城市形態。「從起勢階段就注重以生態文明為引領,積極探索現代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發展之路,這為新區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李智勇說。

「過去,看《老殘遊記》,說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可是那是農耕時代,沒有工業。既要發展產業,又要環境友好人宜居,這道多選題,做起來並不容易。」身在北京的李智勇,時常關注成都。「當今城市發展路徑已然發生改變,營城模式變革勢在必行。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成都近年來加快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為未來城市發展探索方向。正因如此,成都吸引了不少人到此『蓉漂』,城市也因此而更具活力。」

李智勇注意到,成都東部新區未來將持續深化天府綠道、公園綠地、社區街景設計,構建「生態路網+條形公園+社區綠地」綠色空間體系。完善人車分流系統,打造以生態綠道為特徵的獨立慢行網絡。還將進一步強化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規劃管控,打造以天府黃為主色系的新區主題色彩,凸顯擁江城市格局,展現沿江景觀風貌,強化新區「城、湖、山交相輝映」的自然特質。「美麗是一種競爭力,期望看到新區早日吐露芬芳、綻放美麗!」

本報記者 李豔玲 孟浩 攝影 呂甲

相關焦點

  • 南寧的未來!以公園城市重新定義致美生活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公園賦予城市生活靈性,是現代化城市的奢侈品、未來健康人居的關鍵配套。作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園不僅能提供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更代表一種高品質的生活狀態。公園時代標識著人居生活價值的崛起,並逐漸演變成高端人群、城市稀缺、品質人居的代名詞。被貼上「綠城」標籤的南寧是生態城市的典範。據統計,南寧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已近48%,已知建成公園數量超過20個,人居公園綠地面積超過了12.95m²。其中,被稱為城市綠肺的青秀山公園、五象湖公園、南湖公園,隨著區域的土地開發接近飽和,周邊可開發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
  • 紫光海闊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定義美好生活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定義美好生活 紫光海闊助力成都建設「公園城市」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 孫蔚)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與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以公園城市定義新時代的「幸福之城」
    「至2030年,將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公園城市」建設,預計將建成公園350個,建成慢行系統100公裡,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萬畝,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日前,廣東佛山南海區桂城街道對外發布「公園城市」戰略建設實施方案,引發廣泛關注。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人城產」融合 紫光海闊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定義美好生活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四川省成都市對於公園城市理念的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錦城公園:城市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
    據介紹,非遺星河綠道以「星+河」的理念,將文化沉澱和歷史記憶融合在一起,圍繞「星夢城市創展空間、星脈主題運動區、星源互動功能屋」三大板塊,打造出以生態為底本、文化為基調、產業為特色的星河綠道。青龍湖外側,13個區域約2600畝油菜種植及中和溼地花卉基地已經初具規模,未來這裡將形成「農業+花卉種植+旅遊賞景」的複合產業區。在武侯區彭家印象,規劃打造的「當代創意藝術小鎮+精緻手藝工坊」將形成雙驅動格局;未來將會呈現的皮革藝術與創意融合發展示範區,為商業與文化提供了帶有「創新」符號的新模式。
  • 公園都會|朝陽北,順義芯,為城市遠見未來生活理想
    當我們還在喧囂的城市苦苦尋覓時,北京旭輝·公園都會已經在探尋的路上大踏步向前將集生態與繁華於一體的生活方式相融,創領全新公園式都會生活新方式給在追尋更好生活路上的城市精英,以遠見未來的希冀與曙光
  • 雙流用場景營造重新定義城市生活
    四大片區將用綠帶連廊連接怡心湖和公興湖,並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水生系統,呵護水域生態。 未來,在天府怡心湖片區,雙子塔摩天都市辦公區、環湖藝術長廊、濱湖商業街區、頂級運動賽事場館、溼地公園等都將一一呈現,實現公園建在城市裡,城市無處不公園的美麗夢想。 而在雙流,怡心湖並不是個例。
  • 成都雙流區:用場景營造重新定義城市生活
    為給予更多城市自然生長的空間,雙流在規劃天府怡心湖板塊過程中,將大部分面積都讓位於公建配套服務設施、綠地與廣場、水域等。四大片區將用綠帶連廊連接怡心湖和公興湖,並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水生系統,呵護水域生態。未來,在天府怡心湖片區,雙子塔摩天都市辦公區、環湖藝術長廊、濱湖商業街區、頂級運動賽事場館、溼地公園等都將一一呈現,實現公園建在城市裡,城市無處不公園的美麗夢想。
  • 一座遺產城市的未來生活!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集中開工
    記者 任彥 通訊員 李林蔚 大運河是杭州的「城之命脈」,孕育滋養了杭州城市千年發展。今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全面集中開工。這又是杭州對大運河的一次創新實踐,將會重構一座遺產城市的未來生活方式。杭州地處京杭大運河最南端,也是浙東運河的發端。大運河杭州段穿城而過,總長110餘公裡,包括11個遺產點段。
  • 公園城市 未來之城|推動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對話成都市郫都...
    楊東升:公園城市不是公園與城市的簡單疊加,而是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城市營建的新階段,是人城境業深度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的新形態,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實際上就是要把五大發展理念真正融匯到一個地方的實踐和發展中去。
  • 悅未來孔雀城,用作品致敬城市人居創造美好生活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創造美好生活,這是一個品牌的成長曆程一美好永不止步。年,大興國際機場630竣工,機場東線高速,固安東站,興安湖溼地公園,相聚開通,新空港輻射區,企業人才大量遷入,市場需求全面爆發。
  • high fun生活 | 細探自貢華商愛琴海購物公園如何賦能城市價值
    作為匯聚吃、喝、玩、樂、購等多元業態於一體的「城市級全客層時尚購物公園」,項目將攜手60%城市首進品牌及數百家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為城市帶來不一樣的品質生活體驗,並以商業的力量重新定義城市居民生活方式。
  • 成都:錦城公園演繹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生活
    這條長約25.4公裡的一級綠道,串起了錦城公園已開放的佔地約28平方公裡的五大主題城市公園: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中和溼地公園、江家藝苑公園、青龍湖溼地公園,同時串起了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裡美好生活新場景。與此同時,錦城公園還開啟了以「公園城市·成都生活」為主題的2020成都公園城市生活節,幾十場多元化主題活動,將掀起一波又一波城市生態公園新熱潮。
  • 天府前灣首發項目,憑什麼代表公園城市生活?
    而成都的城市發展理念,也從原本的學習國外經驗,到如今提出自己的 「 公園城市 」 理念,這不僅是成都對看得見的空間綠化的重視,更是其城市發展理念的升級——是對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視,亦是城市從 「 產城人 」 到 「 人城產 」 發展順位的轉變。
  • 有一種專屬成都人的生活,叫「公園城市」
    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介紹:「天府之地成都,生態環境類型多樣,氣候溫潤,記錄有野生鳥類逾480種,居全國特大型城市前列。自1916年居住於華西壩的戴珍女士開啟中國大陸現代意義上的觀鳥活動以來,百餘年後的今天,成都越來越成為觀鳥的熱土。」尤其隨著近年來「天府錦城生態公園」的打造,成都藍綠相間的城市生態格局逐步優化,更多對水質和生態環境要求頗高的珍稀鳥類來到成都。
  • 2020·定義成都關鍵詞②丨場景:從產業經濟到情感歸屬,城市經濟...
    場景營城,賦予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新動能,也為這座管理著超2000萬人口的公園城市找到著力點,重新定義經濟和生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破桎梏內陸城市的動能突圍今年春天,疫情之下,成都新經濟脫穎而出,主動發布了1000個新經濟產品和場景。這是成都狠逼自己突圍轉型的選擇。
  • 未來蕪湖城南的城市公園-元畝塘公園最新進展!
    對於關注蕪湖城市公園的建設的朋友,對於元畝塘公園是並不陌生的,元畝塘,位於蕪湖市弋江區,是蕪湖城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水域,面積約800畝。因形似元寶,又名元寶塘。它被弋江路分為東西兩側。按照蕪湖市城市總體規劃,元畝塘及周邊區位為未來江南城區的中軸位置,是未來蕪湖市重點打造的人居板塊。對於元畝塘的規劃和開發,早在2017年的時候,蕪湖市就給予回復過,明確規劃開發成城南重要的城市公園。
  • 錦城公園:感受蜀都味、國際範的公園城市生活魅力
    實際上,在錦城公園,類似的活動已成為常態,中和溼地將迎來中和花市,未來市民不僅可賞花買花,還能品花茶、上花課、淋花浴……在錦城公園,湖面上、草坪中,甚至是橋下空間,你都能發掘到有味有趣的消費場景。公園城市示範點感受蜀都味、國際範的公園城市生活魅力在成都天府綠道文化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部部長冉陽看來,錦城公園核心在於通過消費場景營造,集聚起消費人氣。
  • 中建玥熙臺:城市副中心丨武廣之上,重新定義株洲孩子未來
    什麼樣的未來更美好?——讓孩子立足於現在,與城市共成長。中建玥熙臺,理解每一位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心,懂得每一個孩子健康自由成長所需,中建玥熙臺沿襲中建親子系血脈,秉承「悅品、悅氧、悅居、悅享」四大理念,中建玥熙臺精築43萬方全齡悅動生活場,打造株洲首席親子生活範本,中建玥熙臺重新定義株洲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