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城產」融合 紫光海闊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定義美好生活

2020-12-11 中國建設新聞網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四川省成都市對於公園城市理念的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紫光·天府芯城中的網紅建築——智慧之環

一條「曲線」勾勒出產城藍圖

最近,一條「紅色曲線」讓成都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有人說,它像一條迂迴婉轉的街巷,也有人說,它像浮現在遠方的蜿蜒山脈。對於其設計者——著名國際建築設計師南納·德·魯來說,這座類似於莫比烏斯環造型的建築具有更深的寓意。

這座成都新地標叫智慧之環,位於天府新區紫光·天府芯城,由智慧產城運營商紫光海闊與國際著名公司Powerhouse傾力打造。紅色步道屋頂落於建築和綠地之上,線條流暢輕盈而充滿活力。屋頂的金屬曲面由15218塊彩色鋁板構成,綿延起伏、沒有盡頭;立面採用全玻璃曲面,共計700塊玻璃,將周邊綠色景觀引入,成為室內空間的一部分,人們體驗建築空間時,能充分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智慧之環的環狀造型和曲線都呼應了成都平原周邊環繞的山脈形態。」南納·德·魯說,更為重要的是,成都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優渥的自然環境,也有高端的技術前景和雄心勃勃的未來。「優雅並有力量」是南納·德·魯對智慧之環的評價,也是一位國際知名建築設計師對天府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未來暢想。

2018年2月,天府新區提出了公園城市理念,明確天府新區的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並且,伴隨著一系列政策利好落地,天府新區邁進了發展的快車道。過去2年間,天府新區以人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且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紫光海闊以構築「公園中的公園」為願景,注重公共、生態、生活、生產「一公三生」相協調,傾力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範本——紫光·天府芯城。宜居宜業的環境、花園式的辦公場所。這裡沒有長時間的通勤,生活、工作、休閒都步行可達,人們可隨心選擇看展、約會、探索自然。天府綠道、鹿溪河濱河生態帶、中央溼地公園……在當地原有生態資源的加持下,打造公園城市生活圈。

生態人文價值凸顯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是築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就是要直面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多元性、複雜性,堅持「人城產」邏輯,在自然與有序之間權衡調適,不斷探索轉型發展突圍之路,努力打造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

在紫光海闊看來,「生態」的概念不僅是賦予城市以產業動能,還是將人的生活置入其中,將人、自然、產業有機結合;不僅是狹義的園區運營與產業植入能力,還是在產業升級浪潮下為區域賦能,成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先頭兵;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地產租售模式,還是與企業一起,扮演合伙人角色,通過賦能實現雙贏的新商業邏輯……

依託著完善的醫療、教育資源,紫光·天府芯城將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和高素質人才。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的湧入,更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基於自然優勢與產業生態中的人才反哺,才能最終成為城市向上生長的原動力。

紫光·天府芯城基於優良的生態環境,融入了最前沿的科技產業定位,打造出一流的產業生態鏈。圍繞電子信息產業與新興科創產業兩大核心產業,配套以現代金融、智慧健康、共享教育、電子商務、商業配套5大輔助產業。這些都使人口得以匯集,並為人才的湧入建立了良好的保障。

這正是紫光·天府芯城的打造者紫光海闊的主張——尊重「人」在生態文化塑造中的能動性,肯定「人」在產業帶動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支持「人」在產業與生活中的目標性。

人口的匯聚、公共配套服務的發展、商業化的高端服務,正是紫光·天府芯城優質的生態基底與合理的智慧產城模式,才能打造出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也才能創造出每個人心中未來城市的美好生活。

為成都造「芯」

產業是發展公園城市的經濟力量,正逢其時的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成都被賦予了更大的產業發展責任。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指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成都近日印發《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聚焦「一核一區多園」空間載體布局,推進實施170餘個重點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到2022年,實現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其中的「一區」是指,在成都天府新區,依託成都科學城建設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設施集聚區。

承擔天府新區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重任的是成都科學城。放眼世界經濟版圖,每座經濟明星城市的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核心引擎——科學城。科學城不僅成就了城市發展,更是成為了國家經濟實力之源。

位於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核心區的紫光·天府芯城,構建出以產業引領、以經濟賦能生產、生活的生態新城。據了解,紫光·天府芯城項目佔地2022畝,包含產業、教育、居住、生態、休閒娛樂等7大特色組團。產業主要是圍繞紫光集團的「芯雲」產業布局「三院兩雲」,包含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暨紫光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紫光大數據研究院、紫光智慧城市研究院、紫光天府工業雲研發應用中心、紫光公有雲四川基地。

據不完全預測,紫光·天府芯城建成後,從事集成電路、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產業工作的員工將超過10萬人,加上其他入駐企業、配套商業等,活躍人口可能達到30萬以上。業內人士認為,紫光·天府芯城將填補成都乃至四川省在集成電路產業存儲晶片等細分領域的缺失,於集成電路、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研發源頭上形成強勢引領,對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加速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國內智慧生態產城構建的先行者,紫光海闊承載「芯雲」產業導入及產業配套建設的使命,承載著賦能城市發展、賦能人居生活的神聖職責。其不僅集萃了世界頂尖產城共性,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不斷進化,將文化、科技、生態基因注入體內,成為了一座可複製、可生長的超級產城。此外,紫光·天府芯城以「芯雲網智」等高端科技串聯產、商、住,將公園生態與經濟價值有機結合,以高端的國際化視野,塑造世界智慧產城標杆。


相關焦點

  • 定義美好生活 紫光海闊助力成都建設「公園城市」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 孫蔚)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與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紫光海闊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定義美好生活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產人城」到「人城產」 成都新都的公園城市經驗錄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公園城市」體現的不僅是新都對看得見的空間綠化的重視,更是其城市發展理念的升級——是對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視,亦是城市從「產人城」到「人城產」發展順位的轉變。讓城市更有「溫度」「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要求城市發展從追求生產價值轉向生活價值,從經濟導向轉向人本導向,最終要實現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新都區正是按照這一理念,不斷優化城市。在新都城區的黃金商業地段,一條毗河穿城而過。
  • 用「公園城市」定義未來生活
    從世界最長綠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雪山陽臺、綠道騎行、夜遊錦江……大手筆擘畫、前瞻性布局,成都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 在成都東部新區未來城市雛形中,亦再一次用「公園城市」定義成都未來生活——城市就是公園,公園也是城市;人在城中走,園隨人在遊。
  • 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十三五」時期,成都始終堅持準確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全國率先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模式,創新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推動城市建設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城市發展從生產導向回歸生活導向,城市美譽度、市民幸福感持續增強,連年穩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 龍華區「人城產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集中啟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 (記者 陶倩 通訊員 連志遠/圖)11月2日上午,龍華區在人才綠道舉行2020年「深圳人才日」龍華分會場暨龍華區「人城產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集中啟動儀式。龍華區委書記、區長王衛出席並發表致辭。
  •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2021-01-13 1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高新空港新城降臨,開闢「人城產」融合之路
    天府國際空港新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空港新城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園城市」的理念,以自然生態本底為依託,展現「山環水繞、錯落有致、大開大合、城園交融」的城市總體風貌,實現山、水、城相融共生,建設世界公園城市典範。據了解,在天府國際空港新城今年的重點項目建設名單中,專門列出了絳溪河公園、匯流公園、城市中心公園等公園項目。
  • 特別報導|公園城市的「超級綠葉」 ·新津,都市型產業社區的誕生
    * 新津找準「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的發展定位和「築景、成勢、聚人」的建設理念,以「超級綠葉」作為公園城市總體架構,令產業發展和公園城市建設無縫結合。新津,「城市無處不公園」的願景正在成為現實。
  • 天府前灣首發項目,憑什麼代表公園城市生活?
    而成都的城市發展理念,也從原本的學習國外經驗,到如今提出自己的 「 公園城市 」 理念,這不僅是成都對看得見的空間綠化的重視,更是其城市發展理念的升級——是對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視,亦是城市從 「 產城人 」 到 「 人城產 」 發展順位的轉變。
  • 以公園城市定義新時代的「幸福之城」
    「至2030年,將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公園城市」建設,預計將建成公園350個,建成慢行系統100公裡,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萬畝,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日前,廣東佛山南海區桂城街道對外發布「公園城市」戰略建設實施方案,引發廣泛關注。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成都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這是1200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筆下「錦繡天府、理想家園」的大美意境,寄予了景城相融、人城和諧的美好期許。如今,正逐漸變成現實。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成都天府新區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作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的重要指示。
  • 不斷營造公園城市新場景 簡陽市大力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按照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工作安排,簡陽市正緊緊圍繞6種公園城市形態,積極進行《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簡陽市總體建設規劃》編制,認真踐行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理念,加快打造「城山相映、人水共生」的活力文明城市。
  • 郫都:高品質公園城市正突圍破局!
    自2016年11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郫縣設立郫都區以來,郫都區圍繞基本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中心城區目標,堅持產業功能區理念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搶抓機遇推動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公園城市建設開創新局面、民生保障服務實現新改善,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實現了大幅躍升。
  • 南海獅山招大社區:依託西站樞紐新城 推動城產人融合發展
    近年來,招大社區形成「青山、秀水、生態村,一山、兩湖、一帶」的建設思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一核多元」的基層治理格局。2017年至今,招大社區投入1800多萬元用於福利保障工作,保障社區民生事業。目前,招大社區已被南海區評為「平安村居」「四星健康村」,初步建成「村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美麗新鄉村。今年6月,招大黨建主題公園二期建成開放。
  • 2020·定義成都關鍵詞②丨場景:從產業經濟到情感歸屬,城市經濟...
    ;它也是公園城市裡的場景機遇圖,激活生態價值,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場景營城,賦予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新動能,也為這座管理著超2000萬人口的公園城市找到著力點,重新定義經濟和生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破桎梏內陸城市的動能突圍今年春天,疫情之下,成都新經濟脫穎而出,主動發布了1000個新經濟產品和場景。這是成都狠逼自己突圍轉型的選擇。
  • 公園城市的美好撲面而來
    人民網成都10月25日電 (王軍)生態宜人、生活宜居、生產宜業,山水間的未來城市模樣如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有哪些創新實踐?生態本底的「天生麗質」給公園城市的建設帶來了哪些優勢?科技創新、建築設計以及城市治理如何共同發力才能打造未來的理想城市?
  • 深耕「人城產」營城邏輯|成都高新區:產業高地釋放更暖「民生溫度」
    ▲交子公園營城 夯實公園城市底色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以此為指引,成都高新區明確推進高品質公園城市建設,推動一批在成都市具有引領性、示範性的特色項目,塑造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新型城市形態。對於生活在成都高新區的人來說,8.6公裡「空中綠道」、下一個世界級商圈都是新詞,但也都可感可觸。
  • 以公園社區規劃治理為紐帶共建共享幸福城市
    以公園城市為理念,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基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城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功能組織與效率追求,更應該進一步關注如何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被選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  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徑  《報告》認為,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公園城市建設,注重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中國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注重質量提升的新型城鎮化階段的典型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