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藝村中的竹裡建築。
天府沸騰小鎮瑪歌莊園。
市民在清水河城市公園遊玩。
夜晚天府沸騰小鎮的歌舞演出。
白天的天府沸騰小鎮風光秀麗景致。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這是1200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筆下「錦繡天府、理想家園」的大美意境,寄予了景城相融、人城和諧的美好期許。如今,正逐漸變成現實。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成都天府新區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作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的重要指示。
自此,成都成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一年多來,成都緊扣「公園城市」理念,探索構建和發展「公園城市」理論體系,高質量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當前,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正全面展開,一幅美麗成都公園城市畫卷正徐徐鋪開。
最近,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新變化?一起去看看。
遠眺天府奧體城、三岔湖,近賞綠植、鮮花,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中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7月20日,成都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新聞發布會傳來好消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將於今年國慶節對外開放。
丹景臺景區核心區位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南段示範區的啟動區內,地處高新區(空港新城)和簡陽市交界區域,涉及高新區(空港新城)丹景鄉與簡陽市武廟鄉,總面積約955畝。據悉,這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第一個先導性、示範性、引領性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丹景臺、丹景閣、丹景裡及丹景亭四處特色功能性建築及其周邊區域的綜合景觀提升、遊憩設施建設以及兩條上山道路改造和沿線景觀提升。
據悉,丹景臺景區建成後將成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核心景點,在該景點能夠同時遠眺正在建設的天府國際機場、空港新城、簡陽新城等「東進」主戰場和正在發展的成都天府新區,同時將引領示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生態、綠色、低碳建設。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對丹景臺景區核心區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新增鄉土適生樹種,森林覆蓋率將提升至85.7%。與此同時,「增綠增景」已成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圍繞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目標,統籌實施八大「增綠增景」行動。據統計,去年已完成「增綠增景」6.5萬畝,今年還將增綠增景4萬畝以上。
根據《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行動方案(2018—2030年)》規劃,到2020年,將新增森林面積11.5萬畝,新增花卉彩林面積21.4萬畝,森林覆蓋率從現有的54%提高到60%。同時,國內首部城市森林公園保護立法《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條例》已於6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可以看到的是,這顆「城市綠心」正茁壯成長,按照規劃,總面積1275平方公裡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成後將是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
沃野平疇,河渠縱橫,綠樹藍天……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為郫都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底。當前,郫都正以公園城市理念營城,堅持「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價值轉化定位,開發生態產品,創新轉化路徑,市場化推動提升生態資源附加值,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的郫都路徑和郫都經驗。
入夏以後,每當暮色降臨,沱江河綠道、沙西綠道、清水河創客綠道變得熱鬧起來。隨著郫都綠道串線成片,到綠道上納涼、散步已經成為市民新選擇。據悉,圍繞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要求,郫都區突出古蜀遺韻、親水望山、創新創造的郫都特質,著力構建「一軸兩環兩帶」開放式、多功能的綠道體系,計劃到2020年建成三級綠道512.6公裡。
郫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郫都正創新融合延伸生態多元價值鏈,遵循「增綠惠民、營城聚人、築景成勢、引商興業」轉化路徑,創新開展「生態+」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多元植入消費新場景,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美學、經濟、人文、生活多元複合價值。
與此同時,堅持生態優化與城市品質提升相結合,按照「先築景後建城」理念,實施「增花添彩」等三大行動,加快香脂河溼地、望叢祠等公園溼地及特色商業街區、國際新消費應用場景建設。開展「小街區規制」,推動植綠親水成為舊城更新的新標尺,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促進區域周邊人居商業價值提升。
此外,推動大地景觀化、藝術化改造,加快以綠道為軸串聯農業園區、特色鎮、公園、林盤的步伐,展現「花田盛景」「古蜀雅韻」等主題,營造多元生態場景,讓「整座城市成為一座大公園」。實施「綠色發展二十條」,發揮高校資源豐富優勢,開展生態科普教育、暑期實踐等活動,引導形成「生態建設沒有局外人」的全民共識,放大生態的社會人文價值。
在成都構建公園城市的進程中,不僅需要構建綠色、宜居、生態的基礎環境,「綠」中淘「金」,探索生態價值向經濟社會價值轉換綠色發展路徑同樣重要。
夜幕降臨,泛著白霧的湖水邊亮起了點點燈光,濃濃夜色中,遊客在湖邊吃著火鍋聽著音樂,火鍋的麻辣鮮香與場景的休閒娛樂相交織,共同構築了瑪歌莊園「火鍋+音樂+綠道」的綠道旅遊新模式。
位於新都區三河街道的天府沸騰小鎮是成都熱門的打卡景點,要問「它」有多火?據數據顯示,目前小鎮的日均人流量可達到4000人次,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上萬人前來「打卡」也不鮮見。
而如果將時間線拉會3年前,天府沸騰小鎮的變化同樣讓人吃驚,從雜草叢生的水窪變身為成都綠道經濟的示範樣本,「綠道+」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小鎮發展按下了快捷鍵。
「天府沸騰小鎮最早呈現的項目是瑪歌莊園陸派火鍋。」瑪歌莊園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天府綠道從園中穿插而過,圍繞五龍湖、格式火鍋散步在亭臺間、水面上、樹梢上。每當夜幕降臨,環湖打造的華麗燈光工程與夜間表演往往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圍繞五龍湖晚上的火鍋餐飲位,很多時候都、需要提前兩三天預訂,到了周末,排上200多號也屬常事,與「沸騰小鎮」之名非常契合。
新都區三河街道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天府沸騰小鎮規劃的8個項目已有6個項目建成運營,它們分別是瑪歌莊園、漫花莊園、沸騰都火、音樂·百花谷、五龍·外灘、沸騰碼頭。在此之中,瑪歌莊園、沸騰都火等4個項目已具備夜間消費的功能,同時,漫花莊園正在規劃夜間燈光秀。
據數據顯示,2018年,天府沸騰小鎮共接待遊客800萬人次以上,文化旅遊綜合收入3.84億元以上。今年1- 6月,天府沸騰小鎮接待遊客人數已經超過500萬人次。
如果說天府綠道是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重要抓手,那麼,擁有豐富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的川西林盤,將厚植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生態本底,兩者共同承載著「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情愫。
縱橫交錯的綠道串聯其溼地、綠地、花園和林盤,生態之美,不僅僅在於秀麗的風光,更在於背後蘊藏的文化氛圍。
近年來,崇州積極探索「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發展路徑,一批批各具特色的川西林盤由此出現,而竹藝村就是其中一張靚麗的名片。
位於崇州道明鎮的竹藝村,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而得名。在建設過程中,竹藝村堅持「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建設」理念,按照「梳、理、補、改、拆、通」六字訣理念,尊重原生態、原住民、原住房、原材料四項原則,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參與建設「國際範、天府味、竹編韻」的新中式川西林盤。
以中央美術學院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為核心動能,竹藝村形成了「竹生態、竹生活、竹空間」的文旅產業生態圈,通過「文旅管家」運營鄉村文化旅遊,提高文旅服務品質,當地形成了「自然生態、產業業態、文化形態」三態互生的發展格局和「原住民、新村民、流動人口」聯動發展的共營模式。2018年,竹藝村實現文旅收入1.2億元,接待遊客55萬人次,入社農戶人均增收55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