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劉豔美
成都市新都區漫花莊園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架天平,不斷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尋找著平衡點。
地少人多的新加坡,就在自然與繁華的不斷博弈中,成為了公認的「花園城市」。在中國,群山環繞的「天府之國」中,成都正努力建設「公園城市」。
日前,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蓉舉行,成都也亮出了公園城市建設「成績單」:造林5.7萬畝,今年以來建成綠道3144公裡,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
「從詞義上來說,『公園』比『花園』多了公共空間的功能。」這是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專家、中新天津生態城首任副總裁林振聰對「公園城市」的解讀。
成都的中心城區新都區,則在實踐中對這種「公共性」進行了精準詮釋。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公園城市」體現的不僅是新都對看得見的空間綠化的重視,更是其城市發展理念的升級——是對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視,亦是城市從「產人城」到「人城產」發展順位的轉變。
讓城市更有「溫度」
「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要求城市發展從追求生產價值轉向生活價值,從經濟導向轉向人本導向,最終要實現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新都區正是按照這一理念,不斷優化城市。
在新都城區的黃金商業地段,一條毗河穿城而過。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毗河岸邊的泥巴沱,就是新都人記憶中未命名的「森林公園」。
之後,毗河兩岸大批高檔居民區迅速聚集、高樓拔地而起。同時,新都新增了植被栽種,提升了景觀品質,使這裡成為真正的「公園」。當地人很慶幸,雖然城市日益繁榮,公園的「公共開放」氛圍卻沒有丟失,「兒時在河邊野餐搬螃蟹的記憶,在今天還能重現」。
新都的方法,並不像一些城市那樣,用高高的護河堤將河流與人隔絕。相反,新都在毗河兩岸,用170公裡綠道,將周圍的泥巴沱森林公園、毗河白鷺灣溼地公園等串聯,讓市民有更多路徑「融入」。
新都桂湖公園
去年,總長約10公裡的毗河綠道·音樂文創公園,和泥巴沱城市森林公園相繼初步建成開放。更重要的是,在建設過程中,新都尤為強調公園「自然」的本質。相較於許多新建公園「只見綠不乘涼」,新都的泥巴沱公園順勢而為,建設時就有意識保留了大量參天大樹和長生植被。
得益於此,城市和自然真正地融為了一體。像一般的城市公園一樣,毗河兩岸的綠道和公園,每天都有大量居民來散步或鍛鍊。對於熱愛晨練的黃朝暉而言,在繁華城市中間能夠有這樣一處「純自然」公園,也成為了他選擇這裡定居的最重要原因。
和一般的城市公園不一樣的,是這裡更像「坐落於市中心的鄉野之地」,更自然更少拘束:除了跑步鍛鍊,人們還可以在這裡露營、放河燈、搬螃蟹、放風箏等。居住在新都毗河岸邊的趙麗說:「現在每到周末放晴時,河邊便成了帳篷和野餐墊的世界,許多家庭都會來郊遊,綠道和公園到處充斥著孩子的笑聲。」
據了解,新都正在建設的3000多畝泥巴沱森林公園,目前一期已經建成開放;年內,當地還將啟動佔地近900畝的白鶴島生態溼地公園。
實際上,新都的毗河綠道,正是《成都市綠道體系總體規劃》市域綠道體系的一部分。一年以來,成都規劃總長1.69萬公裡的市域三級綠道體系,目前已建成2607公裡。
整個成都,綠道正串連起「相當於10個巴黎」的綠化設施。這些「小而美」的城市綠地和公園,正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總規劃師、規劃院院長閔希瑩所說,「讓城市更有『溫度』」。
新都毗河綠道
公園裡的「產業新城」
「公共性」並不是「公園城市」的全部內涵。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所說:
公園城市不應該是「公園」和「城市」的簡單疊加,而應是「公園城市」四個字的含義總和。
在他看來,「公園」的「公」代表了公共性,「城市」的「市」對應的則是產業經濟活動——「『能不能生產』才是這個城市有生命力的部分,沒有充滿活力的創新就不是『市』」。
新加坡就將「花園城市」作為殺手鐧,吸引世界範圍內有競爭力的人才和企業,來刺激經濟增長。
正如新加坡一樣,閔希瑩指出,只有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入駐,才能為城市創造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核心競爭優勢。
新都也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按照「建設公園城市、體現生態價值、傳承天府文化、發展綠色經濟」思路,用公園形態重構產業和生活空間,高位推進生態修復和生態價值轉化,推動生態場景與消費場景、人文場景、生活場景滲透疊加。
同屬成都市域綠道體系的錦城綠道,從沸騰小鎮的火鍋莊園中貫穿而過。各式火鍋散布其間:在樹屋上吃火鍋、在船上吃火鍋、坐在湖邊吃火鍋……自然與飲食的魅力碰撞融合,天府文化在此沸騰。
沸騰小鎮夜景
在打造天府沸騰小鎮核心區的過程中,新都就充分保留了原有大樹,新增了綠化,並按景區要求來設計景觀。一個具有濃鬱川西特色的生態場景隨之誕生,截至去年年底,沸騰小鎮僅其中一家莊園的接待量,就達到日均4000人次。
事實上,沸騰小鎮並非個例。早在2018年1月,在《新都區四級規劃體系成果》的新城區相關規劃中,「特色新鎮」一詞就多次出現。之後,包括沸騰小鎮在內的多個特色小鎮相繼建成。
未來,新都的目標是:塑造大尺度的公園城市形態,通過布局建設一批國際化社區、特色商業街區和高端生活性服務業,構建城北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消費中心,讓市民不出新都就能享受都市裡的田園生活、田園中的城市品質。
過去,許多城市在推進城市和區域發展中,所遵循的邏輯都是「產城人」,產業位於第一位,以產興城、以產聚人。如今,新都在建設「公園城市」的過程中,發展思路向「人城產」的邏輯轉變趨勢正日益明顯。
這其實也正是「公園城市」理念提出一年有餘,成都初步形成的三條發展思路之一。
正如吳志強所說,人城產的順序之變,意味著要努力打造一個能夠留得住人的產業新城。畢竟,「有人聚集,才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公園城市」。
文/黃名揚
本組圖片均由新都區委宣傳部提供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