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滿減,精打細算掐點領券;簡訊、社交網絡,優惠「爆倉」不勝其擾……今年的「雙11」購物節已經打響,興奮地買預售、加購物車的你,是否也多了不少煩惱?一不留神就被虛假低價忽悠,買一件商品要集齊五六種優惠券,優惠簡訊轟炸手機被塞滿促銷信息……狂歡的購物節為何讓人憂?(11月6日《南昌晚報》)
正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近些年,我國「網購」用戶規模不斷上升,尤其隨著各大電商平臺「造節熱」時代的來臨,網絡購物儼然成為了民眾消費的「首選」,而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雙11購物狂歡節」也悄然迎來了完美十周年。有道是「人在江湖飄,早晚挨一刀」,可能廣大網民戰戰兢兢的躲過了「618年中大促」、完美錯過了各類節日特賣,但「雙11購物狂歡」卻始終是縈繞在心間的那抹「白月光」。琳琅滿目的商品、降至最低的價格,儘管面對各類特賣噱頭和促銷信息也心存疑惑,但對於「種草」了一年之久、只待「拔草」之日的「剁手黨」而言,守著這滿眼滿屏的「胭脂花紅」,寧可付尾款時「笑的心痛」也要預售期間「醉臥花叢」。
實際上,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並非今年的「雙11」陣仗不小,而是歷年的「特賣狂歡」排場都甚是盛大;也並非只有今年的「雙11」是個「天坑」,而是往年的各類購物節都是滿級的「套路操作」。所謂「剁手一時爽,收貨想撞牆」,每次「狂歡」過後,洶湧而至的一定是各類投訴、曝光和不勝枚舉的維權案例。因此,透過繁榮表象深究實質,我們則必須清醒地看到,與發展迅猛、參與使用人數與日俱增、網絡交易金額節節攀升「共存」的,便是「促銷狂歡」「特賣瘋搶」背後的現實問題:各類網購平臺魚龍混雜、商品質量良莠不齊、賣家以好充次;低價誘惑、高額獎品惡意誘導、虛假廣告等網購陷阱更是層出不窮。有報導統計,從近年來國內電商推出的「雙11」「雙12」等促銷活動情況來看,部分網絡經營者藉此進行價格欺詐、虛假宣傳、假冒偽劣、不正當競爭等違法違規行為屢見不鮮;同時,網站售後服務不完善、消費者「付款易、維權難」、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等的諸多問題,也成了目前網絡消費的「沉痾痼疾」。而正是由於「特賣狂歡」成為了商家「套路」網絡消費者的「遮羞布」,才使得這些「網購」的「沉痾痼疾」難以根治。
今年6月份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明確指出:網絡交易平臺不得因促銷降低商品質量,藉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經營者要自覺遵守促銷信息規範,不得對商品和服務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和表示,不得發布虛假廣告,不得先漲價再打折,不得虛報特價攬客,實施有價無貨的欺詐行為;禁止採用虛構交易、成交量或者虛假用戶評價等虛抬商譽的方式進行促銷。綜上所述,無疑是將「達摩利斯之劍」高懸於「電商造節」之上,未雨綢繆,形成震懾。
然而,要徹底滌蕩網絡消費環境,進一步夯實誠信消費土壤,切實保障消費者的自身權益,依舊是一場「持久之戰」,在這場「戰役」中,不僅需要工商、質監、消協等部門聯合協作,更需要從制度條例上築就堅實壁壘,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未來,在政策落實、措施有力、監管到位、輿論引領等各方面的保障越發完善的大趨勢下,我們期待著「購物狂歡節」終有一天不再是電商平臺「套路促銷」的「華麗包裝」,而是真正成為屬於消費者的「超級福利日」。
文/安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