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糾紛大數據報告:促銷「套路」影響購物體驗

2020-12-04 閩南網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空間有別於現實空間,監管部門應創新監管方式和內容,及時發現問題,減少網購糾紛。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食品類網購容易起糾紛

《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全國網上零售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每億元零售額糾紛案件量呈先下降後波動走勢。對此,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分析:「一方面,網上零售總額逐年上升,但並未出現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量逐年上升的走勢,說明網絡購物消費環境呈現向好趨勢。另一方面,『每億元零售額糾紛案件量』呈現下降波動走勢,表明特定領域特定環節的網絡糾紛案件量有增加趨勢,需引起關注和重視。」

從商品類型來看,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食品類糾紛佔比接近半數,為45.65%;其他依次是數碼電器類(17.20%)、保健醫藥類(7.80%)、家具家裝類(7.76%)、服飾鞋包類(4.66%)、美妝個護類(4.53%)、家居百貨類(4.51%)。約11.37%的糾紛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

《報告》還顯示,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30.78%的爭議涉及食品安全問題,22.56%的糾紛案件中消費者認為賣家的銷售存在虛假宣傳或其他欺詐行為,21.65%的糾紛案件是因為商品缺少必要的標籤標註,9.15%的爭議涉及假冒偽劣等產品質量問題。

促銷「套路」影響購物體驗

「雙11」點燃全民消費熱情,釋放巨大消費潛力。但網購糾紛也引發關注。中國消費者協會監測發現,今年「雙11」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和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

直播帶貨的「槽點」主要是: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

不合理規則的「套路」主要涉及三點:一是電商選擇性推送優惠券。平臺利用算法技術給不同類型消費者數據「畫像」,老用戶看到的價格比新用戶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少;二是設置「硬規則」,如不合併付尾款不能使用滿減優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須熬到凌晨、「雙11」當天不能退款等;三是諸如計算滿減、津貼、紅包、合併購買等玩法堪比數學題,增加消費者的時間成本,降低了便捷感體驗。

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各類主體應清醒把握雙循環、擴內需背景下的良好契機,既要創新運營手段、又要堅守底線和誠信意識。

為促進線上經濟健康規範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出臺的《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指出,重點查處網絡直播營銷中虛構交易或評價、利用虛假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擅自刪除消費者評價等違法行為。

「80後」「90後」成維權主力

《報告》顯示,「80後」和「90後」是維權主力。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原告自然人的出生年份佔比分別為:「60前」(2.56%)、「60後」(4.92%)、「70後」(13.98%)、「80後」(44.35%)、「90後」(32.83%)和「00後」(1.36%)。「『80後』『90後』熟悉網際網路購物場景,又具有較強的購買力,是網上的主要消費人群。」李愛君說。

《報告》顯示,約四成網購糾紛案件調解或撤訴,在以判決方式結案的糾紛中,超七成原告訴請獲得法院不同程度支持。李俊慧認為,這表明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力度較大。

從訴訟請求來看,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90.50%的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相應賠償,83.85%的原告要求退貨退款,17.57%的糾紛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貨款,2.55%的糾紛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繼續履行買賣合同,2.46%的糾紛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賠禮道歉。

專家提醒,網購有風險,為方便維權,消費者要注意保全證據,如商品實物照片、網上交易圖片、與商家交談記錄、收貨快遞單等資料。發生消費糾紛要及時與賣家溝通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可向賣家所在的網絡購物平臺投訴或向賣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投訴,還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記者 潘旭濤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網購糾紛大數據報告:促銷「套路」影響購物體驗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最高法發布近三年網購糾紛大數據報告 網購遇糾紛咋維權?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網購如何維權 最高法發布近三年網購糾紛大數據
    勾建山作(新華社發)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空間有別於現實空間,監管部門應創新監管方式和內容,及時發現問題,減少網購糾紛。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 京東家電11.11網購不玩套路,要用簡單給消費者極致體驗
    因為璽哥不知道這些優惠營銷優惠是真的優惠,還是套路。這些深深的「套路」,璽哥已經領略過不止一次。所以璽哥對《中國電器線上消費趨勢調研報告》中所以得出的42.8%的家電消費者對於促銷方式太複雜,套路太多表示反感的結論深表認同。應該這樣說,不止家電消費者對複雜的套路營銷方式反感,應該是所有的消費者對各種複雜的營銷套路都很反感。
  • 「尾款人」變「維權人」:大數據揭示網購糾紛食品類近半
    史上最長的「雙十一」購物狂歡剛剛過去,又迎來了消費者投訴潮。今天,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食品類糾紛佔比接近半數,約11.37%的糾紛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報告》還顯示,在網購糾紛案件中,超三成爭議涉及食品安全問題。
  • 網購遇糾紛咋維權?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惠惠購物助手618報告出爐:電商促銷手段高達千種
    國內知名第三方導購軟體惠惠購物助手,發布了2016年《618網購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截至618當天15時,僅京東一家電商平臺的流量就佔到總體流量的七成,主場優勢依然明顯。
  • 司法大數據報告解讀「網購」: 80後90後是維權主力
    11月19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司法大數據報告,分析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報告顯示,食品、數碼電器類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引發糾紛案件較多,80後和90後是維權主力。網購糾紛案件爭議焦點中,涉食品安全、涉賣家虛假宣傳或欺詐網購糾紛案件佔比較大。
  • 80後90後成維權主力 網購遇糾紛咋維權?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啥商品網購糾紛多?誰最愛維權?司法大數據來了!
    2020年11月20日 14: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張尼)「雙11」剛過沒多久,你的網購過程順利嗎?是否遇到過糾紛?  日前,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
  • 啥商品網購糾紛多?誰最愛維權?司法大數據來了
    「雙11」剛過沒多久,你的網購過程順利嗎?是否遇到過糾紛?日前,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近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食品、數碼電器類等產品引發糾紛案件較多,80後和90後是維權主力。
  • 莫讓「購物狂歡節」成為「套路促銷」的華麗包裝
    近些年,我國「網購」用戶規模不斷上升,尤其隨著各大電商平臺「造節熱」時代的來臨,網絡購物儼然成為了民眾消費的「首選」,而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雙11購物狂歡節」也悄然迎來了完美十周年。有道是「人在江湖飄,早晚挨一刀」,可能廣大網民戰戰兢兢的躲過了「618年中大促」、完美錯過了各類節日特賣,但「雙11購物狂歡」卻始終是縈繞在心間的那抹「白月光」。
  • 最高法發布近三年網購合同糾紛大數據:11.37%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王啟慧)網絡購物發展風生水起,方便、快捷的特點吸引大量消費者參與其中。在今年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狂歡節」中,天貓雙11成交量達4982億元人民幣。京東成交額2715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3%,是其近三年裡最高的增速。在如此火爆的網購市場中,購物維權事件也不在少數,此類糾紛案件呈現怎樣的特點和趨勢?
  • 別讓退貨影響消費體驗
    最近,「『雙11』購物節退款難」話題上了熱搜。很多網友抱怨,在「雙11」當天退款通道竟被關閉,等到第二天退款通道開啟時,賣家已經發貨,無法再辦理退款。還有網友發現網購的大件商品退貨費竟高達數百元,運費比商品還貴,消費者只能感嘆「我太難了」。
  • 四川省消委會2012年網絡購物消費體驗報告 - 中國消費者協會
    本次消費體驗活動結束後共收到有效體驗報告34份,佔應收回體驗報告總數的85%;本次網絡購物活動涉及8個大型購物網站和7種類型商品,商品單價金額最高為2598元,最低為8.8元;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國內主要購物網站、主要消費品種類。
  • 2020年「雙十一」消費投訴數據報告:購物平臺投訴量增長近60%
    來源:黑貓投訴相關閱讀:2020年「雙十一」消費投訴數據報告2020「雙十一」消費投訴數據報告:貨運物流整體回復率完成率較高2020年「雙十一」消費投訴數據報告:美妝服飾類投訴增長近4倍新浪黑貓投訴平臺與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聯合發布《2020年「雙十一」消費投訴數據報告
  • 揭秘雙11促銷套路:預售定金不退 價格名詞混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雙11」網上大促已經開啟,但有些促銷套路對消費者來說可謂一場智力的考驗。有人對這些名目繁雜的疊加優惠做了一個總結,在「雙11」促銷價的基礎上,減去單品級優惠,減去店鋪級優惠,減掉購物平臺或類目提供的優惠券,再減掉購物津貼,最後減掉平臺活動期間分發的紅包,等於最終到手價。
  • 給網購食品安全加上三道責任「安全鎖」
    近年來,網購興起,網購食品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消費習慣。但是,在網購食品火熱的另一面,因網購食品安全產生的糾紛也越來越多。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報告數據顯示,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食品類糾紛佔比接近半數,為45.65%。
  • 從「雙十一」看「雙十二」:直播經濟下的網購節慶日
    年末將至,全球人民的購物熱情也被推向了一個新高點,西方國家歷年將傳統的感恩節與聖誕節作為購物打折力度最大的時機,而隨著以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雙十一」「雙十二」逐漸成為國內最受關注的網購盛宴。同時「事情也正在起變化」。
  • 【報告】《2019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發布
    在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3月14日,依據國內唯一電商專業消費調解平臺「電訴寶」(315.100ec.cn)2019年受理的全國980家各類電商全年度真實用戶投訴案例大數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微信ID:i100ec)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全文下載:http://www.100ec.cn/zt/2019yhts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