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發布近三年網購糾紛大數據報告 網購遇糾紛咋維權?

2020-12-11 網信武邑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網絡空間有別於現實空間,監管部門應創新監管方式和內容,及時發現問題,減少網購糾紛。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食品類網購容易起糾紛

《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全國網上零售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每億元零售額糾紛案件量呈先下降後波動走勢。對此,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分析:「一方面,網上零售總額逐年上升,但並未出現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量逐年上升的走勢,說明網絡購物消費環境呈現向好趨勢。另一方面,『每億元零售額糾紛案件量』呈現下降波動走勢,表明特定領域特定環節的網絡糾紛案件量有增加趨勢,需引起關注和重視。」

從商品類型來看,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食品類糾紛佔比接近半數,為45.65%;其他依次是數碼電器類(17.20%)、保健醫藥類(7.80%)、家具家裝類(7.76%)、服飾鞋包類(4.66%)、美妝個護類(4.53%)、家居百貨類(4.51%)。約11.37%的糾紛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

《報告》還顯示,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30.78%的爭議涉及食品安全問題,22.56%的糾紛案件中消費者認為賣家的銷售存在虛假宣傳或其他欺詐行為,21.65%的糾紛案件是因為商品缺少必要的標籤標註,9.15%的爭議涉及假冒偽劣等產品質量問題。

促銷「套路」影響購物體驗

「雙11」點燃全民消費熱情,釋放巨大消費潛力。但網購糾紛也引發關注。中國消費者協會監測發現,今年「雙11」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和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

直播帶貨的「槽點」主要是: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

不合理規則的「套路」主要涉及三點:一是電商選擇性推送優惠券。平臺利用算法技術給不同類型消費者數據「畫像」,老用戶看到的價格比新用戶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少;二是設置「硬規則」,如不合併付尾款不能使用滿減優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須熬到凌晨、「雙11」當天不能退款等;三是諸如計算滿減、津貼、紅包、合併購買等玩法堪比數學題,增加消費者的時間成本,降低了便捷感體驗。

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各類主體應清醒把握雙循環、擴內需背景下的良好契機,既要創新運營手段、又要堅守底線和誠信意識。

為促進線上經濟健康規範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出臺的《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指出,重點查處網絡直播營銷中虛構交易或評價、利用虛假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擅自刪除消費者評價等違法行為。

「80後」「90後」成維權主力

《報告》顯示,「80後」和「90後」是維權主力。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原告自然人的出生年份佔比分別為:「60前」(2.56%)、「60後」(4.92%)、「70後」(13.98%)、「80後」(44.35%)、「90後」(32.83%)和「00後」(1.36%)。「『80後』『90後』熟悉網際網路購物場景,又具有較強的購買力,是網上的主要消費人群。」李愛君說。

《報告》顯示,約四成網購糾紛案件調解或撤訴,在以判決方式結案的糾紛中,超七成原告訴請獲得法院不同程度支持。李俊慧認為,這表明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力度較大。

從訴訟請求來看,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90.50%的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相應賠償,83.85%的原告要求退貨退款,17.57%的糾紛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貨款,2.55%的糾紛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繼續履行買賣合同,2.46%的糾紛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賠禮道歉。

專家提醒,網購有風險,為方便維權,消費者要注意保全證據,如商品實物照片、網上交易圖片、與商家交談記錄、收貨快遞單等資料。發生消費糾紛要及時與賣家溝通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可向賣家所在的網絡購物平臺投訴或向賣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投訴,還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END

來源:網信河北

編輯:張百勝

審核:王志坤

相關焦點

  • 網購如何維權 最高法發布近三年網購糾紛大數據
    勾建山作(新華社發)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食品類網購容易起糾紛《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全國網上零售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每億元零售額糾紛案件量呈先下降後波動走勢。對此,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分析:「一方面,網上零售總額逐年上升,但並未出現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量逐年上升的走勢,說明網絡購物消費環境呈現向好趨勢。
  • 最高法發布近三年網購合同糾紛大數據:11.37%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
    京東成交額2715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3%,是其近三年裡最高的增速。在如此火爆的網購市場中,購物維權事件也不在少數,此類糾紛案件呈現怎樣的特點和趨勢?最高人民法院今日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報告顯示,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食品類糾紛佔比接近半數,為45.65%。約11.37%的糾紛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
  • 網購遇糾紛咋維權?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80後90後成維權主力 網購遇糾紛咋維權?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啥商品網購糾紛多?誰最愛維權?司法大數據來了!
    2020年11月20日 14: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張尼)「雙11」剛過沒多久,你的網購過程順利嗎?是否遇到過糾紛?  日前,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
  • 啥商品網購糾紛多?誰最愛維權?司法大數據來了
    「雙11」剛過沒多久,你的網購過程順利嗎?是否遇到過糾紛?日前,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近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食品、數碼電器類等產品引發糾紛案件較多,80後和90後是維權主力。
  • 「尾款人」變「維權人」:大數據揭示網購糾紛食品類近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9日訊 「今天是『尾款人』,明天變『維權人』!」史上最長的「雙十一」購物狂歡剛剛過去,又迎來了消費者投訴潮。今天,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網購糾紛大數據報告:促銷「套路」影響購物體驗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網購糾紛大數據報告:促銷「套路」影響購物體驗
    近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
  • 司法大數據報告解讀「網購」: 80後90後是維權主力
    11月19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司法大數據報告,分析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報告顯示,食品、數碼電器類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引發糾紛案件較多,80後和90後是維權主力。網購糾紛案件爭議焦點中,涉食品安全、涉賣家虛假宣傳或欺詐網購糾紛案件佔比較大。
  • 網購糾紛案件不該只是職業打假盛宴
    時間:2020-11-12 09:47:00作者:舒聖祥新聞來源:正義網 11月11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通報該院近三年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理情況,並發布十大典型案例。
  • 中國最高法發布網購合同糾紛大數據:11.37%案件涉及海淘或進口商品
    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電 「雙十一」網絡購物高峰剛過,中國最高人民法院19日發布的司法大數據提醒人們「狂歡節」也有另一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其中,2017年新收案件1.33萬件。2018年新收案件1.21萬件,同比下降9.02%。2019年新收案件1.56萬件,同比激增近三成。
  • 網購糾紛年年都有買到假貨支持維權
    原標題:網購糾紛年年都有買到假貨支持維權   雙十一買到假貨如何處理?「七天無理由退貨」遭商家拒絕又該如何?
  • 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
    摘要:12月9日,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對於消費者買到問題食品的多種情形給出了維權方案。   臨近年底,不少吃貨們又開始準備剁手囤貨了吧!
  • 濰坊人,「雙11」網購維權指南來了
    遇到商家肆意取消訂單的情況,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呢?王煒超律師表示,當事人一方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約條件的,對方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並提交訂單成功時合同成立,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如果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 上海一中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陷入網購糾紛 法律判例告訴你怎麼辦
    隨之而來的不僅是生活的便利,消費者與商家、電商平臺之間因網購而產生的糾紛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雙十一」當天,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白皮書中通報了上海一中院近3年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情況,還發布十大典型案例。究竟哪些類型的網絡糾紛案件比較集中?這些判例對消費者維護權益,有哪些啟示?
  • 「雙11」網購遇困惑 民法典都能幫你維權
    「雙11」將至,又一波網購浪潮襲來,不知道你準備好了嗎?11月5日,記者獲悉,瀋陽市公安局鐵西分局微信公眾帳號發布消費警示。網購若遇通宵熬夜拍下的貨被商家砍單咋辦?商品快遞運輸中的風險應該誰來承擔?網購海淘遇到糾紛去哪裡起訴?網購時遇到這樣的「煩心事」,看看民法典告訴你該怎麼維權。
  • 上海一中院發布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
    雙十一網絡促銷日當天(11月11日)上午,上海一中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發布該院《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後文附白皮書下載二維碼】,通報該院近三年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理情況,並發布十大典型案例。
  •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司法解釋和典型案例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和相關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副庭長劉敏,審判員高燕竹、謝勇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最高法發布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司法解釋 消費者關心的解答來了!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該條規定目的在於落實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1款規定的首負責任制,避免生產經營者之間相互推諉,及時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解釋》還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實踐中,承運人在運輸途中向旅客提供食品或者餐飲服務,有時會發生食品過期或者黴變損害旅客身體健康的情況。對此種情況的處理,解釋作出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