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是我國比較典型的傳統農耕文化思維,強調的是居住安全,出行安全。俗語在現在的人們看來比較保守,從過去的社會背景來說,表現了舊時農村人過安穩日子的心態。
1、富不住大屋
富不住大屋,意思是說,富即便家裡很富裕,可以蓋很多的房子,住大間房間,但家庭成員睡覺的臥室不能太大。這裡的屋,指的是屋間,尤其指臥室。
舊時,民眾認為,庭院可以是大院子,房子可以建大房子,廳堂越寬敞越好,包括廚房、飯廳和書房等,都可以很寬敞,唯獨臥室不能太大了。
現在,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人的臥室都比較大,其實那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影視劇拍攝講究效果和角度,從空間上來看,舊時的房間確實寬敞。這就像現在我們用智慧型手機拍照一樣,可以把狹窄的空間,拍攝得比實際空間要寬敞得多。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體驗。我們還有一種體會,手機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把高大個子的人拍得很矮,把矮小個子的人拍得很好。這就是鏡頭的效果,與現實有一定差距。
現在,我國一些古村落還保存了一部分舊時大戶的房屋,比如某某大院,或宅院,舊時的農村大戶宅院規模相對來說要小一些,有的人家還相當狹窄,而官宦人家和經商人家的宅院相對來說要大一些,氣派一些。但不論是哪種宅院,院子很大,廳堂寬敞,可臥室就比較小了。有的臥室看似比較大,其實分裡外間,裡間是臥室,比較小,外間是會客房或書房,比較寬敞。就是古代的王府、相府和皇宮也是如此,其臥室雖比民間臥室要寬敞一些,但不會太大。
為什麼舊時農村人們認為住大房子不好?這主要是舊時人們的忌諱。
一是房子太大,失去了主次之分。舊時,農村臥室的大小,一般不能超過廳堂,或者說堂屋,如果房間與廳堂一樣大時,必須要牆隔開,分成兩間房。房屋內的房間有主次之分,廳堂或堂屋是主,其他房間為次,其他房間必須小於廳堂或堂屋。房屋主人的房間在其他房間中又是主,其他家庭成員的房間次之,其他房間可以與家主的房間一樣大或者小一些,但不能大於家主的房間。這與舊時長幼尊卑有序有關。
二是住房與廳堂或堂屋一樣大,以為不祥。讓人聯想到辦喪事時,老人去世時放在廳堂或堂屋,是大房間,人們因而忌諱,認為臥室太大,睡在這種房間不吉利。
三是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舊時,人們認為臥室太大,空間太大,陰氣比較重,人壓不住房間,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容易生病。因此,舊時人們覺得房間比較大時,一般在房間多放衣櫃和桌椅,儘量把房間填「滿」。再就是把床做成小房間形狀,六個面,只在床前開一面。其實,舊時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既然是個人的私密之地的臥室,就不宜太大。
四是節約土地的思想。由於舊時,農村長期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從國家到民眾個體,農業是經濟支柱,而農業生產要靠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俗話說「地可產黃金,土可生萬物」,人要靠土地來養活,節約土地就意味著多產糧食。農村民眾認為,不居大屋也是節約土地。舊時的人們節約土地、居安思危思想,仍值今天我們的農業農村借鑑。古人說,「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又說,「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根」。
2、窮不行遠路
「窮不行遠路」,意思是說,家裡窮的人,不要出遠門。這種說法,也是典型小農經濟思維方式。
舊時,如果說家裡窮,不要到外去旅行,走親戚朋友,去觀光旅遊一下,這是有道理的。本來家裡就沒有錢,還要按有錢人家過日子,當然不行。那時,行遠路交通不便,騎馬、騎驢、坐馬車、轎子、舟船都要花錢。即便靠兩條腿步行,也得在路上吃飯住宿,也要花錢。
舊時出行,人在旅途,講究「窮家富路」,意思是說,說家裡雖然很窮,但是出門到遠方的路上,要多帶些錢財,主要是以防在路上的不測和遇到的種種難處。家裡很窮,出門走遠路,自然就不會有很多的錢財可帶。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走遠路手頭上沒有錢,更是時時遇到難處。這也說明當時農村人求安穩的一種心態。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舊時,農村民眾因生活所迫,早已突破了「窮不行遠路」的思想。特別是清朝末期,農村經濟凋敝,在家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貧窮使一些地方農村民眾不得不走「遠路」。
那時,為謀生而走「遠路」的有三大地域的特有名稱。山東河北農村民眾從家鄉出發,經過山海關出關前往東北謀生,史稱「闖關東」;明清時期到民國初,處於長城內的山西、陝西北部、河北等地的農民,或因謀生,或因經商,遠遠地走出長城的各個關口,史稱為「走西口」;明朝末年、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末和民國初期,我國兩廣及東南沿海的農民,去東南亞經商、打工、有的人遷徙到了東南亞各國,史稱「走南洋」,也稱下南洋。
還有地區之間,互相流動「走遠路」謀生的農民,在清末及民國時期就更多,如南方諸省古道上的挑夫、腳夫,河裡的放排人、船夫等。還有災荒之年外出逃荒的農民,比如,河南歷代水旱蝗疫不斷,清末至民國時期,河南農民被迫無奈,沿隴海線逃到陝西躲避災難。民眾一副挑子,一頭是全部家當,一頭是孩子,被人譏為「河南擔」,而河南農民不畏譏諷,自編了讓人聽起來非常辛酸順口溜:「隴海線,三千八百站,站站都有河南擔。」現代,各地農村農民「去南方」,從農村走向城市,使很多人擺脫了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