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這句話實際上是更適用於在古代的時期。這也是古代人經過長時間觀察得出來的一個至理名言。
我們都知道,現在富有的人,住的屋子很大,往往都是別墅。一般住別墅的人,也都是有保姆的。
所以,現在住大屋我們是不難理解的。
可是,古人 為何會有富不住大屋說法呢?
事實上古人富有了,他們往往是買地當地主,因為只有買的地多了,才能夠僱傭更多的佃戶,再說了這些地都是可以留給子孫後人的。
地才是他們永久的財富。
至於屋子窮人和富人住的都是區別不大的,畢竟住房嗎。能睡覺淋不到雨就可以了,再說了那個時候,畢竟科學技術水平有限,想要住更好點的房子,也不現實。是需要花費巨資了,還有打掃起來也是一個問題。
最為主要的是,富人住的屋子若是大了,容易引來賊的惦記。一般賊都是亡命之徒,讓他們惦記上,是沒有什麼好事的。
所以,古代的富人一般都是很低調的,他們把錢用來買更多的地。只有這樣才能,住起來才能更加的安心, 才能給孩子留更多的財富。
那麼,何為窮不行遠路呢?
事實上這句話就更好理解了,窮人是沒有多少銀子的。若是一個窮人,在自己的家鄉,遇到了難處可以讓街坊四鄰給予幫助。這樣的話,自己還可以支撐下去。
但是,若是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的,很少有陌生人能夠給自己提供幫助,這樣就會把自己給置於不利的處境,甚至是客死他鄉。
所以,古代的時候窮人一般都是不行遠路的。
當然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若是窮了,就要跳出自己的圈子,到遠方去尋求發展的機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所以說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在古代的時候還是很實用的。